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社会扩招 “四维一体、五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为落实好国家扩招政策要求,必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贡献为标准。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社会扩招招生生源来自于普通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社会群体。生源类型复杂多样、层次水平参差不齐、学习需求各异等特点给高职院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必须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社会生源与普通生源的同步培养、一体化教学。本文从培养目标和定位入手,以就业为导向,探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社会扩招“四维一体、五阶段”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社会扩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四维一体、五阶段”
一、培养目标与定位
高职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一个面向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而设置的专业,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原则,形成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社会扩招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一定的编程和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求。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明确培养目标和定位,针对社会扩招生源特点,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调整人才培养规格,优化课程设置,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完善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构建开放共享的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资源体系[1]。
二、创新课程体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涵盖计算机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与应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并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将课程分为通用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三类。其中,通用基础课程主要面向的是普通生源学生;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面向的是社会扩招生源;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面向的是高层次人才[2]。在教学内容上,将通用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统一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毕业要求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衔接。在教学方式上,基于岗位能力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由企业行业专家牵头组成工作任务分析团队,根据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组织教学活动。在考核方式上,按照工作过程进行考核,强化考核的过程性和岗位适应性。 在教材建设上,依托学校省级教学资源库“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项目和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开发了一批岗位能力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社会扩招教材,如《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数据结构与算法》《人工智能应用》《大数据处理与分析》等。
三、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和途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课堂+实训”的模式,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扩招生源个性化学习需求。为此,应建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四维一体、五阶段”人才培养模式。 “四维一体”是指学习领域(课程)与学习情境(企业)相结合[3];“五阶段”是指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入学教育、基础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培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五个阶段。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教与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按照“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生源的学习基础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按照“多元灵活”原则重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增设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的专业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探索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真实生产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通过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实现社会生源与普通生源“同标准、同质量”培养。
四、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是专业建设的第一资源,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保障。针对社会扩招生源特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障。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等,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同时,建立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和动态更新。依托骨干教师示范工作室和教师创新团队,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立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强化以技能为导向的师资队伍建设,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教学资源建设
为使扩招学员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本专业从教学资源建设入手,打造“线上+线下”、“理论+实践”、“学习+实训”一体化的教学资源,以适应学员碎片化学习的需求。教学资源建设体现如下特点:一是强调课程资源与岗位工作过程紧密对接,符合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二是注重课程内容模块化设计,开发针对性强的课程资源;三是教学内容基于企业真实工作过程,具有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典型工作项目;四是学习方式灵活多样,灵活采用线上学习、线下培训、工学交替等方式;五是考核评价方式灵活,以结果为导向。教学资源建设依托一体化课程资源平台,实现了课程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等同步开发。
六、人才培养成效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四维一体、五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契机,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将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操作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该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复杂、生源差异大、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各异等问题,使学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同时,该模式提高了学生就业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华鑫,刘雨涵,戴莉.高职院校"四创融合"路径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林区教学, 2023(9):58-61.
[2]李志勇.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22(5):2.DOI:CNKI:SUN:WLAQ.0.2020-09-067.
[3]魏建兵.信息技术类专业"四维一体"校企融合的现代学徒制研究与实践[J].科学咨询, 2023(17):168-170.
作者简介:王来兵( 1980.09)副教授,男,汉,安徽芜湖,本科,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应用、数学建模、高等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
1、安徽省重点科研项目,编号:2023AH053091,项目名称:基于ROS的机器人智能语音交互系统设计与研究。
2、安徽省职成教重点项目,项目编号:Azcj2022043,项目名称:后疫情时代高职社会扩招专业 “四维一体、五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
3、安徽省重大科研项目,编号:2023AH040388,项目名称:数字化产品设计的感性图谱构建及系统化研究。
4、安徽省一般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22jyxm1141,项目名称: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智慧课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