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经典著作研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

易希林 李风华
  
大通媒体号
2024年11期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经典著作研读不仅是学术训练的有效途径,而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深入研读经典著作,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锤炼政治判断力、增强制度自信,提升理论修为、增强理论自信。以经典著作研读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筹谋主题,厚实思想政治教育之系统性;糅合资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之针对性;革新法门,以增思想政治教育之感染力。

关键词:经典著作研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在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强化理论学习。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多思多想、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革命导师智慧,是认知和改变世界的利器。研读经典不仅锻炼学术能力,更锤炼理想信念、政治判断力,提升理论修为。此举将推动思政教育更系统、有针对性,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经典著作研读

1.经典著作研读的含义。

经典是人类价值与思想的瑰宝,对于塑造人性和信仰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理论与实践的结晶,展现革命导师的精神面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研读经典能汇聚智慧,助人树立正确世界观,坚定信仰。应直接读原著,避免误解;系统读经典作家,理解发展脉络;精选名篇高效研读;投入时间精力精读细读,深入理解原著精神,为现实生活提供理论基础。

2.经典著作研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之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核心地位。这些著作不仅为教育提供了深刻指引,还促进了受教者思想与实践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繁荣。其紧密联系体现在:经典的主旨与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共同助力塑造正确的三观;同时,现实诉求与理论主张相呼应,应对多元化挑战。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指导如同春雨,滋养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受教者明晰事理、建立正确价值观,提振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对青年大学生而言,学习这些经典能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理想信念,提升政治判断力,为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二、研读经典著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研读经典著作,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

信念与理想,互为支撑,共筑人类精神之翼。信念是坚守并实践的决心[[]],理想则是心中憧憬的美好蓝图[[]]。在当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至关重要,引导他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国情为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致力于全民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仅揭示未来社会愿景,还提供实现路径。大学生应深入学习这些经典,理解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真谛,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演进和理论基础,培养高尚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因此,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树立他们正确的理想信念,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

2.研读经典著作,可锤炼政治判断力,增强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彰显了中国政治体制风采,其核心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融合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与民众自治,形成和谐治理体系。经济制度则确立公有制主体地位,多元经济共荣。马克思主义揭示无产阶级与民主集中制真谛,列宁探索社会主义运作机制。中国共产党提出“新民主主义国家”理念,坚守四项基本原则。面对多元思潮冲击,青年学子的政治判断力尤为重要。他们需要具备敏锐的的分析力和科学的判断力,以识别政治是非、坚守政治信仰。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青年学子可以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与优越性,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仰与自豪,从而成为该制度的坚定捍卫者和传承者。

3.研读经典著作,可提升理论修为,增强理论自信。

马克思主义经典是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富含智慧与坚定立场。《资本论》揭示资本主义的剥削与衰败,《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作品探索了资本主义矛盾与社会变革。大学生作为理论修养提升的关键群体,应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明确无产阶级使命,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指导价值。为真正掌握经典思想,需加强理论教育和知识储备。深入研究经典著作,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精准性,领悟教育精髓,提升针对性和感染力,确保这些思想深入人心。

三、以经典著作研读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筹谋经典著作主题研读,厚实思想政治教育之系统性。

主题阅读深入某一领域,提升认知与技能,备受重视。学府与出版机构积极推广,如西南交通大学读书节、人民出版社体验区,均弘扬经典,坚定信念。但当前阅读尚缺完善体系,需加强引导,明确主题,聚焦重点,提升阅读效果,强化思政教育。应因人而异,打造适宜活动,结合时代热点,深入研读经典,汲取智慧,满足发展需求,贡献思政力量。

2.糅合经典著作研读资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之针对性。

在科技浪潮下,电子书、有声书籍等新型资源涌现,为学子研读提供了更多便利。然而,如何整合这些资源以优化利用,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学校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应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如革命事迹、红色文献,引导学生领悟思想真谛。同时,结合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社会资源,开展多元研读活动,吸引青年参与,深化思政教育。针对学生干部的碎片化阅读时间,应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提供高效阅读方式。如学理性经典宜线下研读,而趣味性强的故事可通过线上学习。为满足更广泛需求,应结合有声与纸质读物,有声读物便于忙碌中接受思政教育,纸质书籍则适合深入系统阅读。

3.革新经典之研读法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之感染力。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研读经典之作的方式日益多元化和立体化。首先,沉浸式研读通过声效、光影等设计,营造与主题契合的仿真世界,强化情感共鸣和代入感。其次,分享式研读打破时空界限,线上线下同步进行,促进不同地域、文化背景读者的交流和理解,提升阅读乐趣和效果。最后,体验式研读如实地参观红色革命遗址、参与社会调研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增强爱国情怀。这些创新的研读方式不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还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推动形成“青年大学习”的氛围,使大学生能更深入地挖掘经典著作的内涵与价值。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23:12.[2]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2-23.

[3] 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676.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与实践研究”(XJK23ADJ001);湖南师范大学教改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校行发教务字[2024]21号)

作者简介:易希林(1996-),男,汉族,湖南怀化人,博士研究生,联系方式:18974520057,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李风华(1975-),男,汉族,湖南安仁人,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