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幸福教育的理念与探索
一、幸福教育的理念与目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过上幸福的生活。”幸福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幸福感的教育理念和实践。Seligman,Emst,Gillham,Reivich& Linskins(2009)认为通过学习、实践和生活幸福的训练可以实现幸福教育。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学习传统教育技术和幸福的项目,并将幸福教育定义为积极教育(Positive Education)。由此,人们开始认识到,幸福是可以学习的,增进幸福的技术和心态可以通过教育来传授。而这种观点也引起众多教育学家以及心理学家的关注。这种积极的教育在澳大利亚吉隆格雷默学校(Geelong Grammar School)进行,这是Seligman幸福教育的开端。在Seligman等人的理论中,由幸福教育到实现幸福生活一共分为3个阶段:
第1个阶段为“教授积极教育(Teaching Positive Education)”。在这个阶段,通过开发明确的课程,以专项课程或技能培训等方式,教授使学生变得幸福的方法。例如,如何能够长久地珍藏和感受美好的记忆,用什么方法克服否定性偏见以及与人相处时,如何让彼此都能感受到幸福感等。
第2个阶段为“融入积极教育(Embedding Positive Education)”。在这个阶段,将幸福教育(积极教育)的观点、内容等,融入到其他课程中。例如,在课堂上学生分享经验或过往经历的时候,不再讲述自己羞愧的经历,而是讲述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的经历,从而更加热情和自信地讲述自己的经历。
第3个阶段为“积极生活教育(Living Positive Education)”。在这一阶段,将幸福教育(积极教育)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日常教师与学生的相处中,提出周末过得如何,昨晚过得如何等问题,鼓励学生与老师以及朋友们分享快乐幸福的经历,在这样的过程中,幸福自然而然地成为生活的习惯。
综上所述,幸福教育是就是通过对幸福知识、技巧的学习,将幸福融入到教学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反复养成幸福习惯,进而增进幸福体验,享受幸福生活。它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更重视学生的情感、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成长。
幸福教育是学习如何过上幸福的生活和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积极情绪,从而产生幸福感的教育。幸福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情感表达能力和自我实现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快乐与满足,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观。这一目标的深远意义在于,它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发展,旨在培养既有知识,又有情感智慧的新时代学生。
二、幸福教育的实践与探讨
幸福教育的实践,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追求。它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和满足。
在教育各领域、全过程融入幸福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风潮。在宏观层面,有如任姗姗(2023),张懿(2022),杜成智(2021) 等对教育模式、课程模式的宏观构架的探讨。在职业教育层面,秦小玉(2023)以中职教育为研究对象,提出以学生为主体,将幸福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并重视校园文化、丰富职业实践、加强家校合作、完善评价体制等方法提升中职幸福教育。在高职教育方面,王敏敏(2022) 提出通过幸福教育理论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布置融合幸福理念的物质环境并凝练幸福精神文化,帮助引导学生养成幸福行为,做幸福“职业人”,实现高职学生的幸福职业生涯。在实践探索方面,幸福教育的案例研究如宗文(2023)的美育教育与“幸福教育”相结合的校园艺术实践活动研究;杨立新(2023)以广东省佛山市某中学的幸福教育成果为例进行的研究等。在教师层面,在幸福教育与其他教育功能融合方面,罗万玲,陈丽(2023)尝试将幸福教育与高校资助育人相结合,提出重视思政课幸福育人功能,加强幸福理念融入等观点,帮助贫困学生更好的认识幸福,追求幸福。
三、幸福教育的评价与改进
3.1 幸福教育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教育的评价标准与方法是确保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幸福教育的评价存在一些显著的特点,主要包括单一向、成绩导向以及复杂性等。
单一性:在评价幸福教育时,当前的研究以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为主,即关注学生是否在教育过程中感受到了幸福和满足。通常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或心理测评来实现,以收集学生对教育环境、教学内容和师生关系的幸福感受数据。这种评价方式仅仅从学生幸福感的角度来评价幸福教育是不全面的。除了学生的主观感受,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的发展。这包括学业成绩、创新能力、社交技能、情绪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指标。通过对比实施幸福教育前后的学生数据,我们可以评估教育方案的实际效果。
局限性:虽然教育改革情境下,幸福教育的研究已经融入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但是当前大环境的教育评价依然过于侧重成绩导向。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中,成绩往往成为衡量学生表现的核心标准,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这种成绩导向的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业竞争中产生焦虑,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幸福教育研究依然存在局部研究,无法推广的窘境。为了促进幸福教育的发展,我们需要幸福理念的进一步推广以及更多更深入的幸福教育研究。
复杂性:教育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综合性过程,其中包括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因此,评价幸福教育的效果并非易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如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此外,幸福教育的评价还应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既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成果方面的表现。而当前关于幸福教育的评价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体系或评价标准,这也为今后的幸福教育研究提供了方向。
总之,幸福教育的评价标准与方法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我们需要在不断摸索中,完善评价体系,确保教育质量和效果,为培养具有幸福感、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3.2 幸福教育的反思与改进
在反思幸福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些现实挑战。尽管幸福教育的理念正在推广和深入,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真正落实这一理念,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教育过程中感受到幸福,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3.2.1深化幸福教育理念的理解
幸福教育理念的深化理解与推广普及是一项系统性、全面性的工程,它不仅需要学校层面的努力,更需要社会以及家长观念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层面都需要付出持续且不懈的努力,共同推动幸福教育理念在我国教育领域的深入发展。
首先,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积极开展幸福教育的实践活动。学校要充分理解幸福教育的内涵,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这包括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等方面。通过这些举措,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幸福成长。
其次,社会大环境对幸福教育的普及也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各界应当关注青少年幸福成长,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媒体要积极宣传幸福教育理念,提高社会对幸福教育的认知度。同时,企业、社会组织等也要积极参与到幸福教育的推广中来,为学校、家庭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最后,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观念转变至关重要。家长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尊重孩子的兴趣和个性,与学校共同推进幸福教育。家长要认识到,幸福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乐观的心态和独立的品质。只有家长、学校与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在幸福教育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3.2.2拓展幸福教育的实践路径
推进学校课程改革。以幸福为主题,开发丰富多样的课程,涵盖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身心健康等方面,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幸福教育课程改革应以学生个人兴趣和需求为核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个性化评价、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青年。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推动幸福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幸福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之处就表现在教育教学方法方面。幸福教育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兴趣特长,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受与学习成效。如何能够在当前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下,更好的在课堂教学方法上落实幸福教育理念是当今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优化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教育质量的基石,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成长。幸福教育的深入展开离不开和谐,平等、尊重、理解、支持的师生关系。其中,和谐是师生关系的核心,平等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尊重和理解是师生关系的灵魂,支持是和谐师生关系的纽带,我们才能营造出一个温馨和谐的教育环境,让师生共同成长,实现幸福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
深化家校协同。幸福教育不单是学校层面的幸福课程,也包括家庭教育中的幸福拓展和延续。家庭与学校共同关注学生的幸福成长,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教育支持,才能真正落实幸福教育。需要进一步增进家校沟通与合作,家长和教师在幸福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确立共同的教育目标,分析和探讨析孩子发展事宜,统一教育方法,制定教育方案。此外,还应当提升家长的幸福教育观念意识,加强幸福家庭教育的培训和指导,使幸福教育走向幸福生活。
整合社会资源。幸福教育的深化发展需要社会资源的进一步优化整合。首先需要加强政策支持,明确幸福教育的发展方向,我国政府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幸福教育,将幸福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通过明确幸福教育的目标、任务、路径和要求,为各地推进幸福教育提供政策依据。其次需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幸福教育的各项研究和推进提供强有力支持。此外,还应该重复利用社会闲置资源与优质资源,通过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继续教育等教育方式,拓展教育范围,将幸福教育推广至全年龄段的各类人群之中,实现全民全面幸福教育。
参考文献:
[1].Seligman, M. E. P., Ernst, R. M.. Gillham, J., Reivich, K., & Linkins, M. (2009). Positive education: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classroom interventions.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35(3). 293-311.
[2].任姗姗.当代幸福教育构建与实践[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03).
[3].张懿.新时代大学生幸福教育若干问题研究[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22,37(01):7-11+41.
[4].杜成智.“幸福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学与管理,2021(04):11-12
[5].秦小玉.开创幸福人生——中等职业学校“幸福教育”模式探究[J].亚太教育,2023(03):181-184.
[6].王敏敏.高职院校实施幸福教育策略探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2,24(06).
[7].宗文.美育教育理念下“幸福教育”与校园艺术实践活动的融合对策研究[J].知识文库,2023,39(19):37-40.
[8].杨立新.“幸福教育”为师生终身幸福奠基——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君兰中学为例[J].中小学校长,2023(07):65-67.
[9].罗万玲,陈丽.幸福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研究——以广州新华学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23(22):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