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现实意义及路径探究
摘 要:生命是个体开展社会活动的基石。于高校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既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构建安定的校园环境,也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本文以现存的问题为导向,提出以多学科联合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家校社联动、完善生命安全教育评价体系三个维度为出发点的路径探究,为大学生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现实意义;路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主力军,因此他们的生命安全关乎重大,关注高校生命安全教育开展迫在眉睫。
高校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提高生命保护的意识、知识和技能,掌握心理状态的调适方法,增强避险自救、互助技能和珍惜爱护生命的能力。对生命的尊重是生命安全教育的基础,必要的危机意识、自救互助能力是生命安全教育的核心[1]。 生命是人类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载体,如果生命安全受到了侵害和威胁,那么也就无法正常开展任何社会活动,更无法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近些年来,各类安全事故频发,对校园内的大学生造成了极大危害。有如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等因漠视生命导致的伤人事件,还有各类实验室安全事故,据统计,在2001年到2020年中国高校的实验室发生了113起囊括火灾、爆炸、中毒、触电等伤害的安全事故,造成99人次的伤亡[2]。
一、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促进青年健康成长、更快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3]。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已然成为高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下社会中,大学生面临着心理压力过大、协调人际关系、规划未来职业生涯等诸多挑战,因此,加强生命安全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
首先,在高校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故的发生都是源于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不足,通过生命安全教育,大学生可以了解各种潜在的安全隐患,掌握基本的防范知识和相关技能。在遇到紧急突发情况时,可以迅速作出判断,采取正确的措施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例如,在发生大地震时,沉着冷静、具备自救能力的大学生往往可以降低伤亡的风险。其次,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保全能力,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生命安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网络安全、人际关系、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心理素质,增强抗压能力,在遇到不法侵害时,大学生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此外,生命安全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生命安全教育中,大学生能够意识到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重要性,这种观念可以促使大学生在面对他人遭遇困境时,勇于伸出援手,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传播正能量。故意识到生命价值重要性,掌握必要技能可以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必要前提。
2.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大学生安全教育蕴含的教育理念对于创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谐校园的构建不仅仅依赖于学术研究和教学质量,还需要一个安全、稳定、有序的环境。一方面,生命安全教育可以通过校园实地调研等直观的感受到校园内存在的安全隐患,如宿舍违规电器使用、临期食品辨别、校园网络诈骗等。通过更深层次的生命安全教育,学生们能够识别那些潜在的危险采取预防措施,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这种安全意识的提高有助于营造一个高度关注安全的校园文化。在生命安全教育中,学生们可以学习到自救和救助他人的技能技巧,如心肺复苏、逃生技巧,于校园中形成互助团结的良好氛围,在日常的演练和实战操作中,提升大学生的各项素质能力。在紧急情况下,学生们也能够迅速做出反应,有序疏散,减少恐慌和混乱。生命安全教育还包括对法律和社会责任的教育,这种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减少校园内恶性事件的发生,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另一方面,和谐校园的构建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调适心理状态,预防心理疾病增加抗压能力,提升生活和学习质量。除了以上内容,生命安全教育还包括对校园规章制度的学习,如宿舍内违规电器的使用,让学生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减少违规行为,有助于维护校园秩序,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打下坚实基础。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也将促使学校管理层更加重视校园安全管理,不断完善安全设施,加强安全巡查,确保校园环境的安全,这种自上而下的安全管理与自下而上的学生参与相结合,有助于共同构建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
3.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与传统教育下培养的高校人才不同,生命安全教育有助于培养具有正确生命观、具备高安全意识和技能并拥有社会责任感的有生力量。通过学习生命安全教育,大学生可以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珍惜自我和他人的生命,同时热心帮助有需要的人,传播社会正能量。当下人们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社会问题频发,更有甚者无法调适心理状态从而作出报复社会之举,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正确面对问题调整自我,排解不良情绪,从而理性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此外,法律知识的学习也是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大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法律相关知识,遵守规则维护社会秩序,也可以灵活运用维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推动法治社会发展。如近期热门的网络词汇“00后整顿职场”,正是当代年轻人运用劳动法、民法典等法律条文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写照。最后,于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中学到的各类应急技巧与技能,可以极大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支持,且有余力帮助他人,减少生命财产损失,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生命安全教育可以在心理健康、法律、社会救助等方面形成合力助推社会和谐发展。
二、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未形成多学科联合互动局面
生命安全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发展中,思政课教师成为了教学主体,多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理论课传授生命安全教育相关内容。在首都医科大学进行的一项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调查研究中,受访者希望高校开展的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占比由高至低依次为挫折教育(58.02%)、情爱教育(56.11%)、死亡教育(56.11%)、生命价值教育(55.73%)、人际关系教育(54.58%)、健康教育(43.51%)、生涯教育(38.93%)、应对突发事件的教育(33.97%)、安全教育(29.01%)[4]。由此可见,目前高校开展的生命安全教育同大学生期望的生命安全教育存在差距。生命安全教育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体育、心理学、医学、法学等,目前的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缺乏多学科知识和技能交叉联动。如果仅仅是在思政课堂上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无法最大化教授给学生,容易忽视对其他学科的融合研究学习。主导学科的单一性使得生命安全教育的方法往往局限于传统的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操作和技能培训。这使得大学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缺乏必要的操作技能和应对能力,单一学科主导也使得生命安全教育缺乏专业师资力量,如果仅依赖思政学科的教师,可能缺乏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从而影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生命安全教育受重视程度较低
关于生命的教育,较早由叶澜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此后虽有学者投入研究,但仍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叶澜指出,生命的体悟是教育的原点,生命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时代、人之间内在相同性的基础,帮助学生从“认知体”到“完整的生命体”的转变,提倡构建新的教育观念[5]。然而,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却远远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从现有的教育模式来看,应试成绩仍然是家庭、学校、社会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之一,素质教育评价尚未形成体系,容易忽略青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困顿。现有的教学手段很难帮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学到安全方面技能,导致了部分学生一味学习课本知识,极度缺乏生活常识和生存技能,更有甚者极度依赖家长无法生活自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不懂如何珍爱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容易导致他们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采取偏激极端的手段解决问题。首先,家庭作为学生的第一老师和生命安全教育的早期实施者,虽然可以在孩子早期做到一些简单的提醒、告诫,如不闯红灯、不去山塘水库游泳等,但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精神方面的需求关注较少,在学生出现不良的价值观时没有及时干预引导。其次,学校未推行实施完善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第一表现为在日常的生命安全教育中缺乏专业师资力量来开展有效的培训和演练[6];第二是没有意识到校园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如在发生校园恶性事件时,某些高校未采取积极手段引导学生情绪,堵大于疏,导致生命安全教育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最后,在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演化出了一系列针对校园内大学生的社会问题,如“校园套路贷”“网络诈骗”等,严重威胁到了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如杭州首例校园套路贷,在此案件中,由于深陷套路贷,导致一名大学生自杀死亡、一人跳楼致伤、3人自杀未果,以及18名被害学生退学或休学[7]。又如手机平台网群、现实结社(比如人体刺绣游戏、人体穿刺游戏、死亡赌局、相约自杀俱乐部、六个结、死亡4102、俄罗斯蓝鲸搁浅游戏等等),此类名为游戏,内在的“教唆”“洗脑”机理、外在的“自残”“自杀”等特征与邪教并无不同,相较于普通人,大学生更容易成为邪教信众沉迷其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此类针对大学生的社会犯罪行为有其特殊性,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3.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育评价体系是对生命安全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够帮助高校了解生命安全教育的实际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然当下之高校并未形成完善的生命安全教育评价体系,不利于提升生命安全教育的质量。
首先,评价标准欠缺,精准度不明确。许多高校缺乏明确的生命安全教育评价标准,无法对教育效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评价标准的缺失使得高校难以了解教育的实际效果,无法准确判断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以及是否掌握了必要的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其次,评价方式单一。一些高校对于评判思想政治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的学习依赖于传统的考试,忽视了对大学生处理突发情况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评估,无法客观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结果存在片面性。如在心理健康情况摸底中,大部分高校采用线上测试提交问卷的形式,虽然可以了解部分情况,但仍旧与现实情况有较大差距。此外评价主体的单一也不利于于生命安全教育在高校中开展,教师成为唯一的评价工作承担者,家庭、学生本人、社会的协同参与优势未显现。这种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使得评价结果可能存在主观性较强的现象,无法全面反映生命安全教育取得的实际效果。
三、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实现路径
1.多学科联合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教育领域,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还涉及心理学、法学、医学等多个学科[8]。为了发挥最佳的教育引导作用,高校应该采取多学科联合的方式,整合不同学科的优势,形成综合性的生命安全教育体系。第一,高校可以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医学、法学、心理学等。例如,在讲解安全法律法规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在保护生命安全中的作用;涉及心理调适时,可以聘请心理专家教授学生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及调适方法;邀请社会上的专业医疗机构团队科普发生突发事件时的急救手段和基本医疗常识。第二,应当定期组织有关校园内大学生生命安全的各类活动,如地震火灾逃生演练、安全知识问答竞赛、实地调研等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加安全意识提升实践能力。第三,建立多学科联合的专业师资力量,不仅包括原有的思政课教师,还应当包括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法律专业教师,医学教授等。这样的生命安全教育师资团队可以提供更全方位更专业的支撑,帮助学生从各类角度理解生命的宝贵,为自身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最后,应当大力支持各类学科资源共享交叉研究,如传统的安全学和心理学相结合,可以为生命安全教育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推动教育内容的不断创新。不同高校、学院和部门也可协作推动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举办相应的讲座、研讨会,成立相关工作室等。
通过多学科联合的方式,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的生命安全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安全观念,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
2.家校社三方联动
完整的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努力。首先,建立畅通的家校沟通渠道,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及时向家长传递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情况,同时了解学生家庭环境的特点,以便更好地开展生命安全教育。通过家长培训、家长工作室等形式,提高家长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让家长了解到他们在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的意愿;通过成立家校合作委员会或小组,定期邀请家长组织并参与相关活动,建立相应的家校合作制度,制定长期发展计划,共同推动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其次,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学生不仅仅是家庭的重要成员,是构建校园和谐的主力军,更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因此可以通过邀请本地消防大队联合开展消防逃生演练,邀请公安局为学生开展反诈宣传、自我防卫技能科普,邀请专业医护团队成立驻校自救、急救小组,定时定点为大学生科普相关知识技能等方式形成社会力量介入提升生命安全教育的质量。生命安全教育集中于校园却不囿于学校,为大学生踏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加强家校社三方联动,高校可以更好地推进生命安全教育,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9]。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形成合力,全方位为大学生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3.完善生命安全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是衡量教育是否达到预期的重要指标。首先,应当从安全知识掌握程度、实践操作能力、心理健康调适等方面出发制定生命安全教育评价体系和标准,全面评估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果。其次,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如口头测试、实际操作演练、模拟应急情况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实际能力。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准确地反映学生在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只有理论结合实际,从知识与操作两个层面入手才能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再者,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离不开多元的评价主体,正如生命安全教育的主体不再囿于思政课教师,评价主体也应当包括教师以外的学生本身、家长、社会相关机构等,评价的信度由此提升。最后,以上措施都离不开及时的反馈,建立及时、科学的反馈制度,将评价结果及时的反馈相应主体,以对接下来的教育作出相应调整。根据评价结果,高校应及时调整和改进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通过不断优化教育过程,高校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通过完善教育评价体系,高校可以更好地推进生命安全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强化明晰评价标准、丰富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构建灵活反馈机制等措施都将利于构筑科学的生命安全教育评价体系,为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提供坚实保障。
四、结语
叶圣陶曾提出“教是为了不教”[10]。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可以自主的接受教育,而不是被动的学习理论知识。生命安全绝不应停留于形式的理论教育,而是可以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传授必要生存技能的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灵活教育。不仅于大学生自身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因此高校应当高度重视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协同各方力量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曹湘.生命安全教育初探[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01):14-15.
[2]澎拜新闻.20年113起事故、99人次伤亡,如何保障高校实验室安全?[EB/OL](2021-12-20)[2024-3-09].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927951
[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EB/OL](2017-04-13)[2024-03-09].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4/13/content_5185555.htm#1
[4]闫晓檬,薛兴夺,陈倩等.高校生命教育现状调研与对策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04):52-54.
[5]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6]谢敏霞.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J].科教文汇,2024,(04):25-28.
[7]澎湃新闻.致1人死亡18人退学,杭州首例校园贷涉黑案终审:维持原判[EB/OL](2019-12-30)[2024-3-09].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384391
[8]刘亦明.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创新路径[J].才智,2016,(25):30-31.
[9]周波,王怡雯,倪文倩等.创新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路径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04):116-117.
[10]任苏民.论“教是为了不教”的科学内涵和理论体系[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2):69-77.
作者简介:操美燕(1996),女,浙江绍兴,汉,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Life is the cornerstone of individual social activities. Carrying out life safe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not only help college students establish a correct view of life and build a stable campus environment, but also contribute to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is paper is oriented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s to explore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multidisciplinary joint education and guidance, home-school-society linkage, and improvement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life safety education, in order to escort the life safety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university student; life safety education;practical significance; path invest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