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塑造积极心理品质的新视角

王少洁
  
大通媒体号
2024年11期
江苏省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 214400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劳动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及其重要性,并进一步研究了其对学生心理层面的影响机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提升方法以及评价机制,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关键词:学生心理发展;劳动教育; 有效策略; 评价

当代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主要包括学习压力、考试焦虑、人际关系困扰及自我认知困惑等。这些问题往往困扰着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而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信、乐观、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学生劳动锻炼的现状分析:缺失现象与潜在影响

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演进,学生群体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日常劳动锻炼缺失问题。长时间沉浸在电子设备的使用以及缺乏手工艺制作等实践性活动,导致学生劳动技能得不到充分发展。此外教育体系中对于学生日常劳动锻炼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学校可能因资源限制或教育理念的差异,未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相关课程与实践机会。

同时,学生普遍面临着繁重的学业压力,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劳动锻炼。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对劳动锻炼持有错误的观念,认为它是低人一等的,或者与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无关,因此对劳动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劳动锻炼的缺少对会学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从身体健康的角度来看,适当的劳动锻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能、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心肺功能,对预防肥胖、近视等现代学生常见的健康问题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如果缺乏劳动锻炼,学生可能更容易出现身体疲惫、抵抗力下降等问题。其次,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劳动锻炼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释放负面情绪,提升心情。通过参与劳动,学生可以体验到付出与收获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反之,缺乏劳动锻炼可能使学生更容易感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此外,劳动锻炼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劳动过程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分工协作,学会承担责任和关心他人。

二、劳动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劳动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理论依据

1.自我认知理论

自我认知理论由心理学家戈登·艾里森提出,强调个体通过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以及接受他人反馈等过程,逐步深化对自我的理解。学生在进行手部动作锻炼时,通过观察和反思自己的动作过程,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动作模式、技巧掌握程度以及潜在的提升空间。

2.心理暗示理论

心理暗示理论由法国心理学家爱弥儿·柯尔创立,其在教育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以及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等方面。在手部动作锻炼中,心理暗示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积极的语言和行为,如正面的反馈和鼓励,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心理环境,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缓解焦虑和压力。同时,学生自身也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如“我能够完成这个动作”、“我在不断进步”等,来提升自己的信心和动力。

(二)劳动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学生能够体验到自己的实际能力,逐步建立自信心。这种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从而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

2.提升社交能力

劳动教育中的合作与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他人进行沟通和协作,这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3.塑造积极心态

劳动教育中的困难和挑战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耐力。通过面对并克服这些困难,学生能够逐渐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劳动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远不止于此,还对学生的抗挫能力、耐心和责任感等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通过劳动教育塑造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路径

(一)结合劳动教育新要求,做到课程育心

1.深入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劳动技能,更强调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劳动素养。因此,教师在设计劳动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劳动教育与心理品质培养有机结合。同时注重劳动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和掌握劳动技能,同时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创新教学方式,如采用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2.加强劳动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可以在劳动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通过分享劳动中的积极经验和克服困难的故事,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面对挫折的勇气。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劳动课程中的具体情境,教导学生如何调整心态、缓解压力,从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同时,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教师应细心观察学生在劳动中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对于在劳动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应耐心指导,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抗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劳动》一年级教材中《风车》一课是属于纸工工艺,学生可以通过体验剪、折、穿等基本纸工技能锻炼到手部肌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通过风车制作活动,学生可以运用给定的纸材和工具,制作出美观的风车的作品,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手部协调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种创造性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同时,这种纸工训练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抗挫能力。在风车制作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比如风车转不起来,但通过不断尝试和调整,他们最终能够完成自己的作品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的体验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和克服困难。同时,风车的制作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耐心和专注力,让他们在面对挫折时能够保持冷静和耐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构建学校劳动教育的环境,做到环境润心

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塑造良好心理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学校劳动教育普遍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教育资源匮乏、教育形式单一等问题。因此,构建学校劳动教育环境,为劳动教育提供丰富机会,显得尤为迫切。

1.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劳动资源

应制定完善的劳动教育政策,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要加强顶层设计,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确保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如农场、工厂、社区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机会。同时,要结合学科特点,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

2.创新教育方式,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学校应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创新方式,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要注重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首先,学校可以合理规划劳动教育空间,设立专门的手工制作区、小型农场、烹饪区等,以保障学生有充足的劳动实践场所。其次,根据不同的劳动教育内容,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劳动工具和设备。例如,在手工制作区提供各种手工制作材料和工具,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开展劳动活动。江阴市长泾实验小学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发了“阳光菜园”与“阳光花圃”,学生在“阳光菜园”和“阳光花圃”中亲手种植、照料植物,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体验劳动的成果和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的体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同时,学生在蔬菜和花卉种植和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和挫折,在克服困难的过程能够增强他们的抗挫能力,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学生在“阳光菜园里”合作浇水、种植和采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让他们学会与他人沟通、协调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学生能够通过劳动实践放松身心、释放压力,这有助于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促进心理健康的平衡发展。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做到教师引领

1.提供完善系统的心理教育培训服务

这些培训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普及,如心理发展理论、人格理论、认知理论等,以及心理教育技能的提升,如心理咨询技巧、心理辅导方法等。通过系统的培训,使兼职教师对心理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具备相应的心理辅导能力。心理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应用和提升。学校可以组织兼职教师参与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如开展心理咨询小组、举办主题讲座等。通过实践活动,兼职教师可以与学生直接接触,了解他们的具体问题和需求,并提供专业的咨询和帮助。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学校可以组织定期的教学研讨会或心理辅导经验分享会,让教师有机会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同时,也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教育专家进行指导和点评,帮助教师进一步提升心理教育能力。

2.建立双师型教师的认证机制

确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和要求,对符合条件的教师进行认证,并给予相应的荣誉和奖励。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的动力,并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交流学习,组织定期的研讨会和座谈会,邀请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上公开课、分享他们的经验和做法,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同时,可以建立双师型教师的交流平台,方便他们随时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四)完善有效的评价机制,做到效果保障

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表现进行及时、客观的评价,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1.建立科学多维的评价体系

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和指标,涵盖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表现、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等多个方面。结合心理健康量表、问卷调查等工具,收集学生的心理健康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劳动教育对心理健康影响的评价表从一周参与劳动次数、参与主动性、自信心、耐心程度、社交能力、情绪稳定性、对待学习生活的态度、对待挫折的态度、独立能力、责任感等调查项。通过对劳动前后学生自信心、社交能力、情绪稳定性、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对待挫折的态度等因素进行评估。

2.利用信息技术,实施评估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比如利用微信和小程序向全市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发放评价表,让学生、老师和家长通过网络等便捷手段进行作答,同时数据进行搜集。规定评价分数满分为100分,其中每一项10分,A选项10分,B选项8分,依此类推。对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

3.建立反馈改进机制

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是学生个体分数较低还是某一项数据总体比较低。根据不同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加强劳动教育对心理健康影响作用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可以更好地了解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不断优化教育方法,为培养具有良好心理健康素质的学生提供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在塑造学生优质心理品质、解决学生当前面临的心理问题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好劳动课程,创设多样的校园劳动环境,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完善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应斌, 林杰. 开展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N]. 中国人口报, 2020-05-01(03).

[2] 迟宝策. 学生全面发展视角下劳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分析[J].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20(05): 73-76.

[3] 贺春晖. 劳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 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1): 93-95

[4] 王应密, 张敏. 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及其实现[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09): 109-113.

[5] 赵莹. 劳动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作用[J]. 中国冶金教育, 2022(01): 107-109.

[6] 李玉华. 劳动教育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 卫生职业教育, 2021, 39(19): 153-154.

[7] 李秀云. 论劳动教育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 职业教育(中旬刊), 2021, 10(05): 44-46.

[8] 胡晓风. 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 2010(14): 64-6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