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如何多样化课后服务活动
摘要:随着当前“双减”政策的不断深入,怎样增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落实素质教育工作要求,已然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教育课题。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工作思维,加强对课后服务的重视,对课后服务工作进行优化设计,以此有效实现课后服务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之间的紧密衔接,从而进一步增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效率和质量,实现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课后服务;方法策略
自“双减”政策推行以来,各个地区、各个教育阶段均在积极响应“双减”的号召,不断探索与研究更加科学高效的教学举措,优化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并注重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将“双减”政策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要求的重要举措。基于“双减”政策的指导,小学数学课后服务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能够有效实现学生学科综合素养水平的提升。对于学校来说,更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发展特点、教师专业能力水平等因素,充分展现教育资源的价值,为学生开设更加多样化的课后服务活动,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一、注重家校沟通,共同优化课后服务工作
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后服务活动的过程中,此时大部分的学生经历了一整天的学习,往往身心十分疲惫,需要在放学以后得到充分的休息。为此,教师需要积极与学生家长展开沟通交流,并为学生家长反映学生一天的在校学习情况。此外,教师也可以借助课后服务活动的开展,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对话,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及学习需求,并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家长一同与学生完成作业,借助课后服务活动的契机为学生开展教育指导。借助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切实实现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升。例如,在课后服务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家长参与其中,共同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此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促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
二、尊重学生差异,科学设计课后服务内容
每名学生由于自身学习水平、学习习惯、学习需求等因素的不同,学生在课后服务过程中的实际表现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数学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差异化特点,为学生开展分层课后服务指导工作,以此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发展需求。
比如,针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应当适当减少书面练习的占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后服务时间,自主选择、自主参与到相应的课后练习当中,而教师则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而对于学习能力优异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适度增加课后服务过程中练习内容的数量和难度,并为这类学生提供深入性的教育指导。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在课后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科学合理设计课后服务活动,能够充分展现其重要的教育价值。
三、合理规划时间,有效衔接课堂教学活动
设计与组织课后服务活动,对课后服务的时间和内容进行精心的准备与布置,应当充分结合小学生实际学习发展需求,同时还应当基于学生家长的实际能力范围,科学合理的设计安排课后服务,利用课后服务活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为此,教师可以基于课后服务活动的开展特点,制定相关主题活动,为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服务指导,从而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在课后服务活动中,相关主题的设计可以为“我的数学生活”“数学历史文化”等内容,基于多元趣味的主题活动开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数学知识,更好地将数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当中。另外,数学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不同的活动设计,结合不同年级、年龄段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课后服务活动,以此帮助学生深入掌握数学知识要点,有效实现与课堂教学工作的衔接。
四、提升教师水平,满足学生多元学习需求
课后服务作为一种新颖高效的教育模式,需要广大教师从思想层面上予以关注,切实转变以往重成绩、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问题,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及学科综合素养作为数学教育工作重点。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要求,这就需要广大数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不断参加各种有关课后服务活动设计培训当中,提高自身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技能及学习态度的指导水平。此外,在课后服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更要充分挖掘学生内在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参与到多样化的课后服务活动当中,以此实现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发展。例如,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数学主题手抄报、黑板报设计活动,比如以“我的数学人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为主题,要求学生设计手抄报或黑板报。这些活动能够切实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实现对学生学科思维的强化,增强知识运用能力。总之,课后服务活动的设计应当切实满足学生的兴趣喜好及学习发展需求,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可。
五、做好评价总结,促进课后服务长效发展
课后服务活动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共同参与,以此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共同推动数学教育工作的发展。为此,广大数学教师应当不断总结教育工作经验,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探索更加新颖、高效、全面的课后服务活动形式,切实增强课后服务活动开展的效率和质量。课后服务是一种系统性的教育工作,需要全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其中,为课后服务活动构建更加长效化的机制。对于学校而言,其应当组建相应的教育服务小组,针对教师所开展的课后服务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并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相关教育培训。对于教师而言,需要注重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了解,针对学生课后服务活动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价分析,总结工作经验。
简要而言,明确现阶段教育工作所处的环境,以及在目前教育环境中给教师及学生所带来的影响。若想切实实现“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活动的多样化设计,其离不开家校之间的有效合作,有效开展家校合作能够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学生从传统的学习困境中解脱出来。设计多样化的课后服务活动是“双减”政策背景下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能够使教学工作多样化发展,帮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 巴桑拉姆. 小学数学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的研究[J]. 电脑爱好者(普及版)(电子刊),2020(11):1491-1492.
[2] 吴启横. 基于课后服务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管理的开展[J]. 人生十六七,2020(11):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