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纺织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在对学生兴趣引导、实践结合、前沿拓展方面的教学探索

刘元军 焦馨宇 赵晓明
  
大通媒体号
2024年15期
天津工业大学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 天津 300387

摘要: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安全意识的增强,防护纺织材料在各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纺织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防护纺织材料》为解决传统纺织材料相关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探索了多种改革措施:通过案例认识伤害隐患,引导学生认识防护重要性,调动学习兴趣;采用实践导向的综合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密切关注行业最新动态,及时将新材料、新技术引入课程,保持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该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其未来科研学习提供思考方向,促进了国家级一流专业“纺织科学与工程”的建设,可以为新时期纺织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防护材料;纺织工程;积极性;实践导向;前沿性

1 引言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防护纺织材料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从工业生产到日常生活,防护纺织材料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安全防护用纺织品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等环境中,为免受各种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因素伤害而使用的纺织品[1]。

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发展,传统纺织材料课程将难以详细涵盖和讲解防护纺织材料内容。鉴于此,将《防护纺织材料》课程设定为纺织工程及相关学科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其实用性显著,且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对《防护纺织材料》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对于培养研究生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 传统纺织相关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以《防护纺织材料》为例

2.1 学生积极性问题分析

研究生对待传统课程上课缺乏主动参与和投入的态度,主要由于传统课程教学方式的单一性和缺乏互动性所致,从而使学生感到课堂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另外,由于研究生在学术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对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比较重视,所以缺乏对课堂上传统讲授模式的兴趣和动力。如果课程内容与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或个人兴趣不相符,同样会造成其对传统课程缺乏热情的情况发生。所以,对于研究生传统课程的教学应该采取多种方式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所以针对研究生对一般课程上课没有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为了改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程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以及更好地把研究生的研究需求与兴趣结合起来,才能把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激发出来。把课程与研究生的研究需求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2 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程度

与实际应用需求紧密结合的《防护纺织材料》课程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显得格外重要。传统课程局限于传授理论知识,缺少理论联系实际。在纺织专业课程中,学生之前仅学习到纺织新材料的基本性质、结构和制造过程,学生缺少对这些材料的应用有一个深入地了解。例如防护纺织材料的应用范围很广,包括防辐射服、防化服、防火服、医疗防护服等。本课程还需要与多个行业和场景相关的深度案例分析,现有的实际应用案例比较单一。《防护纺织材料》课程通过紧密结合实际应用的教学方法,既能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使学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防护纺织材料的应用与挑战。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竞争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2]。

2.3 课程更新性和前瞻性不足

《防护纺织材料》课程更新迅速,这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密切相关。由于科技不断进步,新型防护纺织材料层出不穷,这要求课程内容必须具备一定的更新性和前瞻性,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满足市场和行业的需求。在这门课程中,除了传统的防护纺织材料,如防弹纤维、防火布、防化纤维等,还会涉及一系列新型、高性能的纺织材料,通过对这些新型材料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材料科学的最新进展,以及这些材料在防护领域的潜在应用和优势。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防护纺织材料和相关技术的涌现速度较快,课程内容更新相对滞后,新材料和新技术涵盖不足。

3 《防护纺织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为了全面提升《防护纺织材料》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实用性,本课程需要明确三个主要改革目标。首先,要改进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丰富教学方法,增加课堂互动和实践活动。其次,需要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程度,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际操作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该课程更新性和前瞻性亟需加强,我们需要定期跟踪行业发展动态,及时引入最新的材料知识、设计理念和生产技术,以确保课程内容与纺织行业发展同步。

4 《防护纺织材料》课程教学探索

4.1 认识伤害与防护意识,调动学习兴趣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可能存在的各种伤害,包括可见和隐形的伤害。然而,这些伤害对个人和社会都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本课程以身边实例为切入点,阐述这些伤害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通过对伤害的认识,学生将意识到其危害性,并对防护措施产生兴趣。《防护纺织材料》课程教学以具体案例为例,探讨日常工作生活中可能面临的伤害,并介绍防护材料的重要性及其持续研究开发的必要性[4]。

以身边的日常为例,人们可以看到许多明显伤害,比如工地上的摔倒,或者厨房中的烫伤。这些伤害往往会立即引起注意,促使人们采取行动来防止危害的发生。然而,还有许多伤害是隐形的,比如长期使用电子设备导致的辐射危害,或者长期接触射线仪器导致的慢性疾病[3]。这些伤害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为人所察觉,但对健康的影响却是深远的。而防护材料是保护个人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课堂介绍加强学生对危害的认识,并重视防护材料学习和研究。同时秉承科技服务于人民的理念,帮助学生意识到能够通过研究防护纺织材料,帮助人们创造一个更安全、更健康的工作生活环境。

4.2 实践导向的综合能力培养

在设计教学方法时,该课程需要考虑如何通过实际操作、开放式实验报告和案例分析报告以及互动性强的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的发展。首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操作演示和小组项目设计任务,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团队协作能力、解题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同时,开放式的实验报告和案例分析报告能够要求学生对各自感兴趣的防护纺织材料进行深入地研究,使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再引入课件讲解、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这些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加深对防护纺织材料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程中来,深入地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和探讨。最后,鼓励学生通过深入了解防护纺织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实践,与企业、研究机构合作,参与实际研发项目和行业实践,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5]。

《防护纺织材料》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实践应用为导向,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结合,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教学理念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也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3 保持课程前沿性与实用性

为了确保《防护纺织材料》课程的前沿性和实用性,本课程教学内容通常会定期进行更新和调整。授课教师对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进展保持高度关注,及时引入最新的材料知识设计思路制作技术,使课程的授课内容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另外,还可针对行业专家企业领导和技术研发人员的来校进行交流和指导,以增加学生接触行业前沿人士的机会,使学生的视野得到进一步开阔。《防护纺织材料》课程紧密结合科技发展和产业需求,以培养学生为最终目的,从而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力求与时代同步。

5 结语

本文在现有基础上主要从课程教学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通过兴趣引导、实践结合、前沿拓展三部分进行教学改革,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调整,期待未来的《防护纺织材料》课程能够紧密结合科技发展和行业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前沿的知识内容和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好地发展。教育改革是一项持续的努力,希望通过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纺织人才,为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晶, 李丽, 樊争科, 等. 个体安全防护用纺织品研究[J]. 针织工业, 2022, (12): 1-5.

[2]李晓东, 刘璐, 李嘉钰, 等. 《乳品工艺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实践[J]. 食品工业科技, 1-11.

[3]闫加桐, 曹良波, 郭荣辉. 辐射防护材料的研究进展[J].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2024, 41(01): 95-100.

[4]楚艳艳, 周玉嫚, 齐琨, 等. 纺织专业硕士研究生“有限元基础与应用”课程案例库教学改革探讨[J]. 纺织报告, 2024, 43(02): 112-115.

[5]顾伟宏, 张佳薇, 张妤, 等. 工科专业虚实结合实践教学方式应用研究[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4, 429(05): 116-119.

作者简介:刘元军(1986—),女,山东青岛,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导。天津工业大学,研究方向:防护纺织材料。

项目资助: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天津工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研究生规划教材建设项目,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项目。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