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跨媒介视域下统编本初中语文革命文化作品教学研究
摘要:初中语文革命文化作品中反映出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等革命传统,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及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正值心智成熟关键期的初中生来说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基于此,本论文以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访谈报告的方式,对跨媒介视域下统编本初中语文革命文化作品的教师教学现状及学生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以此提出初中革命文化作品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跨媒介;革命文化;教学策略
一、跨媒介视域下统编本初中语文革命文化作品教学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阐述主题与载体形式板块时,要求“各类主题的主要载体应包括口头和书面交流与沟通、跨媒介阅读与表达等语文实践活动。”且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要求“领略数字时代精彩的文学世界,感受不同媒介的艺术魅力”。在核心素养的文化自信中明确“通过语文学习,热爱革命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感”。当下我国的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教育正是对数字中国的积极响应,人工智能、大数据、5G、AR/VR等现代信息技术渗透于教育的各个领域,能够有效促进有关语文学科教学的教育理念、整合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开展交互式的教学模式、采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等方面创新发展,并对跨媒介的革命文化作品教学也具有重要意义。初中阶段展开跨媒介的革命作品教学研究有利于解决高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由于“硬、软实力”不足、认识不够深入、教学方式不够恰当、评价体系缺少而造成的教学困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距离革命文化所处的年代较为久远,难以体会文本当中的时代背景与深刻内涵,教师进行教学也相对困难。所以,借用媒介手段,将革命文化作品融入其中,能将革命文化作品中学生难以理解部分个性化、生动化理解。
综上,该项目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的:“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用史实说话,生动传播红色文化。”结合数字中国时代背景下,学生了解祖国发展历程的方式多样化、义务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现状,本项目组展开立项。
(一) 跨媒介内涵
任务群中的“跨”指的是融合,意味着打破边界、兼容并包、交叉互联、扩容转向,“跨媒介”即媒介之间的融合,各媒介之间相互吸收、特性互补。宫承波、庄捷、翁立伟在《媒介融合概论》中提出“媒介融合”概念,即“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是由不同媒介的形态融合产生新的媒介力量,也意味着多个信息接触点的有效组合。在语文课程中,“跨媒介”指的便是传统纸媒的语言文字与多种媒体所承载的音频、视频等媒介语言形式相融合的学习方式,在创造出新的学习内容和形式的同时,集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于一身;从语文课堂呈现形式看,“跨媒介”突破了传统课堂以纸质文本为主的课堂模式,整合多种媒介手段,拓宽语文学习的时空,以促进师生、生生共同完成语文学习内容。
自高中课标提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以来,中国知网收录的相关文献约300篇,已有研究主要以高中学段为主,小学与初中阶段的研究屈指可数,相关教学探索较少。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围绕“跨媒介阅读与教学”展开,褚树荣老师团队较早组织了专题研讨,满春燕老师的课例有较强的影响力,任明满、吴欣歆、管贤强、郑桂华等课程专家则从学理层面分析了该任务群设计的策略。
(二) 初中语文革命文化作品界定
“革命文化”这一词最早是瞿秋白于1923年在《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一文中提出,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及:在“五四”以后,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断发展,革命文化也在不断形成,并蕴含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之中,成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他认为革命文化是在党和人民在伟大奋斗中孕育出来的。从革命文化的组成部分来说,罗玉成、罗成翼等人认为革命文化主要涵盖了政治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三方面的内容。从革命文化蕴含的精神品质来说,程彪、董成雄等人认为,革命文化蕴含着革命时期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精神,蕴含着建设时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蕴含着改革开放时期的载人航天精神、敢于突破的科学精神等等。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对判断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做出以下界定标准,满足任意一项条件即可:第一,作者是以新中国成立前后发生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为写作背景或写作对象,旨在于铭记历史,不忘革命文化传统;第二,革命文化选文的写作对象是在革命斗争,包括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或改革开放时期作出贡献的人物,通过文章歌颂爱国情怀;第三,作者以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亲身经历为创作背景,在文中批判黒暗,追逐光明,抒发自己的革命乐观情怀。
二、跨媒介视域下统编本初中语文革命文化作品教学特点
(一)多元媒介融合
跨媒介教学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电子阅读器、网络资源等,将传统的纸质教材与新媒体资源进行融合,为革命文化作品的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展示、视频教学、在线互动等方式,教师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革命历史、革命人物,传递革命精神,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革命文化的魅力。
(二)多元文化融合
在跨媒介视域下,统编本初中语文革命文化作品的教学呈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在教授革命文化作品时,教师会注重将革命文化与其他多元文化进行融合。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革命运动、革命理念和革命人物,引导学生理解革命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三)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在跨媒介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积极参与革命文化作品的学习和交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资源,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同时,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三、跨媒介视域下统编本初中语文革命文化作品教学现状
革命传统作品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内涵,采用跨媒介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更好地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发挥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和育人价值。为更好地了解当下初中革命传统作品跨媒介教学的现状,本部分通过访谈的方式对初中革命传统作品跨媒介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为提出初中革命传统作品跨媒介教学的优化教学策略奠定基础。因此,本文以开州市镇东初中初一教师为调查对象,了解初中革命传统作品跨媒介作品教学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初中革命传统作品跨媒介教学的实施。
(一)访谈报告结论
通过访谈报告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题目都有较为正向的反馈,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意识到革命文化作品的重要地位,教师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在学习中也收获颇丰。当然在革命文化作品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若不及时处理解决则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1、时间距离与情感疏离
革命文化作品创作的年代与学生生活的年代相距较远,学生对那些年代出现的特定场景会感到陌生。如在讲授《土地的誓言》时,学生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田垄”,什么是“镐头”,也没有见过“碾着新谷的场院”,这些陌生化的场景只有老一辈才能见到,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障碍。由于学生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生活条件较为优越,可能无法走进不怕牺牲、顽强抗争的英雄人物内心,无法理解他们在紧要关头做出的决定。由于革命文化作品的创作年代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较远,文章中渲染的场景使学生感到陌生,所表现的人物精神学生也难以真正领会,这种疏离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革命文化作品的教学效果。
2、标签化与模式化教学
革命文化作品时代印记较为鲜明,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容易陷入标签化、模式化教学。如对作品背景进行笼统介绍,提到人物精神就把“无私奉献”“保家卫国”“大无畏精神”“为人民服务”等词语搬出来,这样不对文本的特殊性、文本中的细节进行深入挖掘的浮于表面的教学是不可取的。首先不同体裁的作品教学方式肯定是不同的,其次作品中的人物精神、主旨的表现都需要具体的文字来支撑,再次每篇文章都有着自身独特之处,如《白杨礼赞》中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将对抗战军民的赞美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如《回延安》使用了多种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也有借动词、标点、修辞手法等来间接抒情,抒情艺术是这首诗歌的教学重点之一。教师应当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跳出模式化教学,使学生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结合不同作品的体裁去感受有真情实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3、单篇为主教学方式单一
由于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作品分布较为零散,而且教师习惯了单篇教学,使得教学缺乏系统性、情境性、任务性,难以使学生形成整体化视角。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推动语文知识的迁移运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运用其他新颖的教学方式,如跨媒介、跨学科教学等等。在拓展教学方式的同时还需认清语文课程的定位,聚焦于语言文字的运用,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历史课,避免课堂上的过度阐释。
4、课程资源开发不足
由于革命文化作品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仅靠教材和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是不够的,需要借助一些教材之外的生动的课程资源,如影视作品、音乐图片、革命遗迹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应当提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从校内到校外,从学校到家庭,基于学生学情合理拓展,汇集各方面力量综合推进。
(二)教学现状成因分析
1、学生层面
学生生活的年代与教材中革命文化作品创作的年代相距较远,学生与作品中表达的内容、传递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观较难产生共鸣,这种隔阂可能会削减学生学习该类作品的积极性,若教师没有及时补充相关素材则会使课堂效果欠佳。学生平时阅读的书籍偏向现代,如一些较为生动有趣的现代散文小说等,较少有翻阅历史文献、典籍的习惯,因而与革命文化相关的知识积累和文化积淀相对不足。学生通过手机、电视等媒介接触较多的也是现代社会的内容,一些历史类、讲坛类节目也较难吸引青少年的观看兴趣。现代社会节奏快,各种信息蜂拥而至,而阅读革命文化作品需要沉下心,深入分析体味,学生不仅要认识到该类作品的重要性,更应当带着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学习革命文化作品。
2、教师层面
要让学生真正学懂、学透革命文化作品,教师应当在教学上下一定的工夫,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多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类型多样的内容都可以作为优质的课程资源。但现阶段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不够,敏锐发掘资源的能力有所欠缺,此外教师打破现有教学模式的意识不强。由于革命文化作品难教,学生难理解,在课堂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教师还缺乏对语文课程标准的透彻理解,很多教学问题都可以从课程标准中找到解决方法,依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
3、社会层面
学生在家庭中较少地感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部分家长也忽视了对学生的革命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涉及到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如对祖国的热爱,对革命烈士的敬仰,对理想信念的追求等,关系着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与日后行为的养成,其重要作用不可忽视。社会也需提升对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此前社会上就引发了关于某些作品是否选入教材的讨论争议,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在退出教材一段时间后重返教材。近些年,相关部门对青少年的革命文化教育已经采取了不少积极有效的措施。部编本教材中也编入了更多数量的革命文化作品,这种良好的势头应当继续保持,使青少年更多地接受到有利于身心发展的革命文化教育。
四、跨媒介视域下统编本初中语文革命文化作品教学策略
在进行革命文化作品教学时,教师应基于传统课程教学做出相应的改革。革命文化作品教学既要立足于教材知识,贴近历史,又要做到结合数字资源,让学生对这段时代有所感悟,并引发自己的思考,从而更好的继承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气节。而“跨媒介”不仅仅可以跨多种媒介,如图片、声音、视频等单条路径教学,还可以从语言文字出发,途径图像、影像,有声朗读、实地资源三个板块,最后回归到语言文字中,形成一个路径循环图,使革命文化教学“跨”得出、“跨”得回。
(一)单条路径教学策略
1、图文并进
插图是教材中与文本融合的经典组合,在革命文化作品中更是起着点睛之笔的作用。我们用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的插图为例,全篇一共有两幅图片,第一张名为“人民解放军胜利登上长江南岸”。图中清晰展示了人民解放军手持枪支正下船上岸的画面,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解放军的英勇无畏;第二张则是横跨长江的路线图,具体地点与文中的地点相照应。学生可以通过插图清晰感知到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关键性,任务之紧迫跃然纸上。
2、声情并茂
现如今,“有声阅读”也越来越受大众所欢迎,这让读者可以解放双眼进行舒适化阅读。而革命文化作品仅仅依托文本,是难以进行深入讲解的。但利用声音的传递,却可以拉近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我们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教师可以选择《朗读者》节目中,借赵克良、汤家力两位研发成员的朗读片段,诉说对祖国的独特感受与坚定奉献,给学生带来了一场宏达的听觉盛宴。听后,也可以找同学进行模仿朗读,能更加准确的把握这种革命色彩和民族情怀。
3、可视化阅读
视频就是一种“可视化”阅读,作为视频资料,可以补充人物空白,使历史中的人物立体化,革命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以教学《纪念白求恩》为例,文中写到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救死扶伤,最后以身殉职。教师便可以通过播放1939年相关的视频资料或现代电影片段,帮助学生了解白求恩的个人经历、国内外局势,更准确的把握文章主题,努力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综合路径教学策略
综合路径教学是通过路径循环图的思路,首先从语言文字出发,也就是教材、文本,途径影音,有声朗读、实地资源三个板块,最后回归到语言文字中。这个过程整合多种媒介手段,拓宽语文学习的时空。但在教学当中,不一定面面俱到,将三板块全部运用,而是要结合文本特点、教师能力、学生水平进行综合考虑,综合运用。
例如在诗歌教学当中,就最好运用音频与有声朗读来进行教学。一方面因为诗歌有高深的意境,丰富的意象,学生要在播放音频与有声朗读当中来建立起自己的想象,并生发出自己独特的思考。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学生的朗读 ,无论是本身示范性朗读,还是有感情的情境化朗读,都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诗歌的能力,从而将语文知识落实到实处。
在进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时,教师要学会抓住全诗的结构,既要回顾祖国沉重的历史,又要立足当下展望祖国繁荣的未来。全诗结构清晰,有丰富的意象。但由于诗句过短,还不足以描绘繁荣的景象。所以教师要学会给学生布置任务,从“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这一意象入手,“老水车”不仅体现历史悠久,也暗含着经过破旧不堪的漫长岁月和落后的生产力。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老水车和现代科技化农业灌溉的效率做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技对于农业发展的巨大改变,体会到祖国改革的日新月异。通过意象和意境的分析,师生共同回顾历史并抒发爱国情感,做到了回归到“语言文字”中这一实际作用。
我们在进行散文、小说等教学时,由于这类文本的教学目标和对朗读的指向性不强,因此便对学生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这时我们便可以选择视频和图片的组合方式,帮助学生还原历史背景,拓宽时空限制。例如在教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过程中,对于“是否失掉自信力”的辩论,教师可以播放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片段,了解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等伟人为国家做出的壮举,明白中国人一直从未失掉过自信力,这些人一直在为中国谋发展、求出路。这些片段将鲁迅文中提到的那些中国人的脊梁再现在我们的面前。
因此对于不同题材的初中革命文化作品,我们可以综合运用路径思维图,互相组合,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考量,灵活运用,最后落实到语文知识的实处,发挥跨媒介教学的最大优处。
五、《最后一次讲演》教学案例
(二)教学反思
革命文化作品是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选文的一大主阵地,“革命”一词距离现代生活已经十分遥远,对中学生而言,这是一种心理距离较远的文化。而将学生与“革命”的距离拉近,运用图文结合、声频、视频、出版电子刊物等跨媒介方式,契合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语文教师作为语文课堂的主导者,需要带领学生进入“革命”世界,进入闻一多当时讲演的世界。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借助传统媒介与跨媒介教学相融合加以辅助,语文教师就可从革命文化的“宣讲者”转变为“辅助者”,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沉浸式体验演讲的实际乐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岀版社,2000.
[4]李吉林,田本娜,张定璋.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岀版社,2002.
[5]任明满,郑国民,王彤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与挑战[J].语文建设,2018(10):4-8.
[6]刘真福.从三个任务群看高中新课标新教材之得失[J].语文建设,2020(7):18-22.
【基金项目】本文受重庆三峡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YJSKY23051)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