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胡洁芬
  
大通媒体号
2024年22期
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石碁小学

摘要: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积淀的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教育价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本文从深掘课文素材、拓展课外资源、创新传承形式和采用多元评价等方面,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文化传承;教育策略

引言: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日益加剧,部分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不足,甚至出现崇洋媚外的现象。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一、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概述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饱含了民族的历史智慧和文化精髓。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社会生活和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彰显了祖先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这些节日不仅凝聚了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传统节日中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活动习俗,展现了中华民族对宇宙、家国的思考智慧,折射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节日习俗蕴含的价值理念、生活智慧、审美情趣等,融合着祖先的智慧结晶,体现出中华儿女勤劳勇敢、睿智厚重的民族精神。每一个传统节日皆具独特的文化寓意,承载了不同时期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从春节团圆的喜庆,到清明扫墓的祭奠,再到端午缅怀屈原的爱国情操,中秋赏月的诗情画意,节节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追求[1]。

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意义

(一)提升小学生文化认同感、归属感

小学语文课堂融入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元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春节为例,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全方位领悟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体味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和生活智慧。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佳节,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教师可组织学生学习祭祖、贴春联、舞龙舞狮等习俗,了解它们的由来和含义,体会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敬、对新春的期盼。同时,通过研习诸如年夜饭、吃团圆饭的习俗,学生还能感受到家人团聚团圆的温馨氛围,感悟亲情的重要性。此外,有关春节的传统故事、戏曲等,更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绵延承袭,让学生在学习中领会到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感受春节文化内涵的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如尊老爱幼、重视家庭、崇尚和谐等,启发他们珍惜当下、热爱生活[2]。只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恰逢这一阶段通过语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节日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和精神追求,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讲解节日典故渊源、诠释节日内涵,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领会祖先先贤对国家和民族的赤子之心,感受民族精神的恒久魅力,从而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在传承节日文化的同时,教师应当深入挖掘其中所承载的价值理念,如爱国主义、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家国情怀等,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感悟内在的文化蕴意,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与此同时,教师可结合社会现实,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亲身体验传统节日活动,如编织彩绳、制作剪纸等,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技艺,更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培养了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坚定了文化自信心。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策略

(一)深掘课文素材,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契机。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一课为例,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将课文中蕴含的泼水节元素巧妙融入,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节日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对这一传统节日的浓厚兴趣。课文生动描绘了泼水节欢腾的场景,教师可借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节日喜庆的氛围。不仅如此,教师还可现场演绎泼水节的习俗,如教学生制作彩蛋、编制藤环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切身感受传统节日的风土人情。同时,教师分享自己亲身经历的泼水节趣事,引导学生积极畅谈自己的节日故事,进而激发他们对这一传统节日的浓厚兴趣。在了解节日外在特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度渗透节日的文化内涵,如泼水节象征着新的希望、洗去旧运、迎接新生等深层寓意,让学生认识到节日背后蕴含的哲理智慧。另外,教师还可拓展介绍不同民族的同类节日及其独特风俗习惯,如汉族的龙舟节习俗、苗族的射耗节等,启发学生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审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此外,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延伸探讨节日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如泼水节的"泼水"本源于对大自然的祈祷和膜拜[3]。通过这一切入点,教师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珍惜资源、热爱自然,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师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教育。

(二)拓展课外资源,拓展学生视野

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仅依赖课本内容难以全面呈现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此,教师应积极拓展课外资源,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浓郁气息,从而拓展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视野。组织学生观看与传统节日相关的纪录片或电视专题节目,可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般体验传统节日独有的仪式活动及民俗文化内涵,增进对节日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民俗博物馆,亲眼目睹各种节日习俗用品、传统手工艺品,感受节日文化的源远流长历史渊源。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培养他们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积极策划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如安排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一同制作节日物品、体验民俗习俗、品尝节日美食、欣赏民间艺术表演等。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学生不仅能感受节日的喜庆氛围,更能切身领会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拓展课外资源是丰富语文课堂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有力补充。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打开感知传统文化魅力的大门,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心[4]。

(三)创新传承形式,深化学生体验

单纯枯燥的课堂讲授很难让学生深刻领会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的内涵和乐趣。为此,教师应创新传承方式,将理论知识与生动活动巧妙结合,营造沉浸式的传统文化体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以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一课为例,除了课堂学习粽子的渊源和制作过程,教师还可组织学生亲手包粽子的实践活动。通过导入相关民俗知识、现场示范、动手操作等环节,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制作技能,更领悟到了粽子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寓意,如团圆、健康、包馅等吉祥寓意。同时,教师还可巧妙融入一些趣味游戏环节,如比赛谁包的粽子最漂亮、最大、最香等,增强活动的互动性和游戏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会端午节的喜庆意义。除了包粽子,教师还可组织学生体验赛龙舟等端午节习俗活动。赛龙舟源于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寄托了人们对先贤的缅怀之情。教师可引导学生一同制作彩绘龙舟模型,或组织龙舟挑战赛等有趣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5]。同期,教师还可邀请龙舟文化传承人现场讲解舫舟文化的渊源与内涵,充分挖掘端午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理智慧。通过生动活泼的亲身体验,学生不仅对传统节日有了更为直观和全面的认识,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熏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可见,创新传承形式是让学生深度体验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途径,值得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大力推广。

(四)采用多元评价,强化传承实效

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绝非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为了切实提高传承实效,教师应该摒弃单一的评价方式,而是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让传统文化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统节日知识竞赛就是一种极佳的评价形式。教师可组织全校性或班级内部的知识竞赛,让学生通过集中备赛的方式全面复习所学习的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如节日来历、典故渊源、习俗活动、文物实物等,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竞赛的过程本身也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教育意义,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品行修养。此外,教师还可以举办主题演讲活动,让学生自主选题,围绕感兴趣的传统节日文化展开发言。主题演讲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在备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收集相关资料,理清思路,提炼要义,体现出了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演讲时,他们需要驾驭全场,娓娓道来,体现了知识的内化和阐释。演讲结束后,同学们还可以相互点评,分享感受,增进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6]。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开展诸如传统文化手工体验、节日戏曲欣赏、民俗展演等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让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熏陶,从而真正做到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多元评价方式的采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强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实际效果。

结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通过深掘课文素材、拓展课外资源、创新传承形式和采用多元评价等策略,教师可以有效地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将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杨艳萍.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品位·经典,2024(03):56-58.

[2]祝云.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策略研究[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教育学术座谈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4:3.

[3]王萍.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有效策略研究[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学质量管理研究网络论坛——信息化理论与教育发展分论坛论文集(二).[出版者不详],2023:3.

[4]李丽.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课程教学与管理研究论文集(一).[出版者不详],2021:4.

[5]詹燕焮.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D].集美大学,2022.

[6]彭美霞.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2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