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乡村振兴背景下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的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全方位推动乡村振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非遗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乡村的历史文化,提升乡村的文化自信和软实力,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本文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结合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和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研究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的模式创新,以推动乡村旅游和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关键词:乡村振兴;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旅游
一、项目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是党中央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导向和农业、农村短板问题导向做出的战略安排。为吹响新时代的奋进号角,在党的二十大中,明确提出全方位推动乡村振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各地兴起的乡村旅游业为乡村地区地带来了旅游收入的显著增长。依托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乡村知名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的背景下,饭店、民宿、纪念品等行业加快融合,形成完整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同时,乡村旅游业迅速发展,会吸引投资者投资,国家也会给予政策的支持。乡村旅游业改变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有利于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业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吸引更多人才回乡创业,提高农村经济实力。苗族作为中华民族众多少数民族之一,具备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哲学等价值。通过开展相应研究工作,不仅可以挖掘这些文化遗产的漫长历史、深刻内涵,更能够加强对其进行保护,同时让更多人认识和体验这些独特的文化。利用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产业发展的依托,培育乡村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就业机会,推动实现乡村振兴。
二、项目研究意义
乡村的独特优势在于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随着旅游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旅游业对国家和地区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而在乡村发展方面,由于传统的农业以及工业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因此乡村振兴成为了政府关注的重点之一。同时,乡村旅游作为一个重要的乡村振兴方式,也得到了广泛关注。苗族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民族,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歌舞、剪纸、手工编织、蜡染刺绣等多种方面。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与旅游业进行结合,通过深入挖掘和宣传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而乡村旅游业的兴盛也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
1.助力苗族非遗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苗族非遗文化正在逐渐消失,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地方旅游,游客可以通过游览当地景点、参加文化活动等方式了解和传承当地的文化,这有助于推动当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当地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旅游业还可以激发当地居民对于自己文化的自信和认同,增强对于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并且可以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苗族非遗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它的存在与价值。
2.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
苗族非遗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为贵州的乡村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借助非遗资源创意赋能转变为特色旅游产品,推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业和服务业,便于大力度吸引外来游客,增加客流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增加乡村经济收入,帮助乡村改善基础设施、 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3.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旅游业和非遗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而且要“铸魂”。苗族非遗作为一种优质的文化资源,感染力强,百姓喜闻乐见,具有浓厚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能够帮助西江当地村民坚定发展信心,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苗族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存在问题
1.非遗活态空间保护与开发力度不足
由于“文化空间存在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完整地、综合地、真实地、生态地、生活地呈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富集的物理空间场所,非遗活态文化空间具有生成的长期性与形成后的不可再生性,故非遗活态空间的保护比其开发更重要。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追求经济利益,一些苗族非遗文化元素可能被过度开发和包装,失去其原有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因此,出于保护非遗的需要,非遗活态空间的旅游开发应尽可能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为非遗正常传承提供便利。
2.民俗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缺少内涵特色
民俗旅游产品作为我国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民俗文化为背景,通过加工、再现等手段,使游客感受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活状况,从而获得新的愉悦的感受。在西江千户苗寨,银饰品、芦笙、苗族服饰等旅游纪念品随处可见。这些旅游纪念品大部分是机器制作,做工粗糙。真正具有苗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应是精良的,现在的旅游产品只注重形式的开发,没有赋予其苗族独有的文化内涵,旅游者会产生各个景区商品都雷同的观点,失去购买欲望。
3.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力度不足
千户苗寨地区政府为了加速旅游业的发展,大力修路,将原本苗族风貌的鹅卵石路全部改铺成水泥路,当地很多的旅游配套产业开始建造厂房,苗银饰品从原本手工打制方式,变更为开模流水线生产。由于游客人数越来越多,该地区的环境也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另外,由于西江千户苗寨木制建构的部件易燃等原因,近年来多次发生火灾,当地政府应该加强防火防洪等防止意外发生的配套设施建设。
四、促进苗族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模式创新的对策建议
通过调查问卷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贵州西江千户苗寨非遗景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特色与存在问题,本小组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苗族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模式创新的对策建议,以更好的推动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1、建立独立的民俗旅游商业区,促进乡村振兴
作为领略苗族历史的天下第一大苗寨,要更好地发展旅游业,有些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商业化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西江千户苗寨是把原本充满苗族风情的家园完全变成纯粹的商业景区,这将与村民现有的生活相冲突。如果一个苗寨失去了原有的居民,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应在原生活区附近选择正确、合适的区域建设民俗旅游商业区,在不破坏原有生活区的同时保留传统的苗族特色,产生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当地的乡村振兴发展。
2、加强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
突出特色旅游产品是旅游的核心,一个地方的旅游能否得到高质量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产品的质量。西江千户苗寨民俗旅游产品应该避免与黔东南周边县市雷同的问题。旅游纪念品一定要根据自身特色来开发,并且要赋予其真正的内涵,选择本地或本县城纯手工制作的单位或个人进行银饰品、芦笙、苗族服饰、苗绣等旅游纪念品制作,在制造和编制过程加入图腾、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等苗族元素,突出本地的民俗特色,这样的旅游纪念品对旅游者才有较大的吸引力。
3、保护和传苗族非遗资源,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提高西江千户苗寨全体村民的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苗族传统文化是村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是村民的传家宝,需要一代一代地传承和发展。西江千户苗寨可以建立专业能力强的民俗文化专业工作队伍,专研如何保护和传承西江千户苗寨民俗旅游资源。同时,利用西江千户苗寨苗族博物馆,对当地相关工作者和人员进行民俗文化教育,开展民俗文化技能传承培训。要想将西江千户苗寨相关传统的民俗旅游资源不断传承发展下去,还加强对青少年一代的教育。
五、结语
通过本次项目研究,我们认为苗族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可以为乡村旅游业增加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其次西江千户苗寨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利用自身优势激发民族文化活力,助推乡村发展,促进经济动态新活力。同时,也面临着如非遗的传承、专业人才匮乏和无法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等问题和挑战。因此我们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快苗族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的模式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胡芯圆,郑钧城,田秋霞.基于“非遗+”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探究——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绣、蜡染为例[J].时代报告 (奔流),2022(11):101-103.
[2].张英.乡村振兴与传统工艺类非遗保护和发展路径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2,2(03):31-33.DOI:10.16824/j.cnki.issn10082832.2022.03.010.
[3].肖远平,王伟杰.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西江模式”研究[J].文化遗产,2019(03):23-28.
[4].陶卫丽,彭元媛.非遗手工艺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以河南为例[J].上海轻工业,2024(01):77-79.
[5].陈萱,陈芳娌,陈琪,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非遗文化的“两创”研究——以中国乡村传统技艺为例[J].北京文化创意,2024(01):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