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课程美育的路径探索与行动分析

温文勇
  
大通媒体号
2024年25期
昆山市巴城高级中学 邮编 215311

摘要:本文基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探讨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课程美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高中历史课程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其融合的现状与问题,并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探索了切实可行的融入路径。通过具体的行动分析,阐述了实践过程中的成效、挑战及应对策略,旨在为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课程美育中的有效融入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高中历史;课程美育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多样性日益受到重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基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探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课程美育的路径与行动策略,以期通过课程美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促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文化生态学与高中课程美育概述

(一)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文化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强调文化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和相互作用,认为文化是在特定环境中形成、发展和演变的。文化生态学的概念为我们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启示。在教育领域,文化生态学强调教育应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求。

(二)高中课程美育的内涵与目标

高中课程美育是指在高中阶段通过艺术、音乐、美术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课程美育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高中课程美育中,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丰富课程内容,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课程美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历史课程美育中的融入情况,我们进行了广泛的现状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以及实地观察等方法,我们收集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数据和信息。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一部分学校开始尝试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课程美育中,但整体上这一融入过程仍处于初级阶段。部分学校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但这些活动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课程美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课程设置不足:目前,高中历史课程在内容设置上仍然以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为主,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对较少。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接触到丰富的文化资源,无法深入理解地方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方法上,许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和多样性。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导致学生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层次。

师资队伍薄弱:部分教师缺乏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有效地融入相关内容。同时,部分教师也缺乏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难以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传递给学生。

学生认知不足: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局限,许多学生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仍然停留在较为浅薄的层面。他们往往只了解一些表面的文化现象,缺乏对文化深层次内涵的理解和感悟。

四、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课程美育的路径

(一)明确课程目标

结合文化生态学理念制定融合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中历史课程美育目标,意味着要将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尊重和欣赏纳入课程目标体系。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还要让他们能够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去认识地方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变迁,以及其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审美意识。

比如在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北洋军阀统治十七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内容中,可以设定课程目标为让学生了解该时期经济文化的特点,以及其与当时的政治变动、社会制度的关系,并通过对传统政治制度、商业习俗等方面的欣赏,培养学生对不同时期经济文化的审美感知。

(二)整合教学内容

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并与高中历史教材有机整合,能够丰富教学素材,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通过将地方文化中的历史遗迹、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内容引入课堂,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生动性和文化的多样性,增强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以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这一章节为例:如果教学所在地有独特的近现代工业发展历史,比如存在某个著名的工厂或产业。教师可以巧妙地将这些地方资源与教材内容相结合。首先,教师可以详细介绍本地著名工厂或产业的兴起背景、发展历程、技术创新以及在当地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接着,引导学生对比教材中所阐述的全国性社会生活变迁的普遍特征和趋势,例如交通方式的变革、通信手段的更新、服饰风格的变化等。然后,让学生深入分析本地在这一宏观变迁过程中的特殊表现,比如本地工业发展是如何推动当地交通设施的改善,是否催生了新的通信需求,对居民的服饰选择产生了何种影响等。同时,探讨影响本地特殊表现的各种因素,可能包括地理环境、政策支持、地方文化传统等。通过这样的整合和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创新教学方法

运用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实地考察等创新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文化;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实地考察则使学生直接接触历史文化的实物和现场,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和体验。

在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古时期的欧洲”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扮演古代希腊的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讨论;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关于本地古代建筑保护的项目式学习,通过调研、分析提出保护方案;还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的历史遗迹,如古老的庙宇或城墙,让他们在实地感受中理解古代建筑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四)完善评价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在地方文化认知、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有助于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考查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这部分内容,评价学生时,除了通过考试考查他们对特殊时期不同组织、党派、团体等探索国家出路方式的理解,还可以通过学生撰写的关于民族自救与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对某一探索方式的分析文章,以及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全面了解学生在历史进程认知和辩证能力方面的发展情况。

综上所述,基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课程美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虽然在探索和行动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创新,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有深度的学习体验,培养他们对地方文化的热爱和对美的感知,为传承和发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高雪梅.高中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07):127-128.

[2]崔广学.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与创新[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05):94-9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