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乡村振兴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乡村从教意愿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探析

漆小辉
  
大通媒体号
2024年25期
成都文理学院文法学院 四川 成都 610401

摘要:“农”到“乡”的变化,不仅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是城镇化的进步,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乡村振兴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振兴。乡村教师是乡村基础教育、乡村教书育人的主力军,近些年,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冲击下,“乡村”不仅被冠上了“偏远”的帽子,也成了“落后”的代名词,原有乡村教师发展动力不足、流失严重,鼓励师范教育体系下的师范生乡村从教,不仅能促进师范生实现人生价值,也能推动乡村教育发展。但目前一些准师范生们乡村从教意愿整体偏低,不想去、不想留是其普遍认知,本文拟从当前实际出发,深入探讨影响师范生乡村从教意愿的各种因素,并基于此探讨如何有效提升师范生乡村从教意愿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乡村教育;师范生;从教意愿;影响因素;路径分析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现状

“乡”,“鄉”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后来假借为行政区域名。在许慎的《说文》一文中就有提及“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里面的“乡试”也说明行政区划已经使用了“乡”这个字,后来沿用了“乡”这个行政区划。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代表的是一种城乡关系,“乡”是和“城市”相对立的,从农村到乡村的变化代表着国家的政策有所变化,重心强调乡村教育教学建设是乡村振兴中很重要的一环。

乡村教育的长效发展是我国教育公平、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当前,我国西南部、西北部偏远乡村地区长期存在“教师结构失衡、缺教师,学科教师配套不匹配,教师流失率大”等问题。各大师范院校体系下的师范生们是我国教师队伍的储备人才,其从教意愿影响着未来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着我国乡村教育的整体水平。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师范生乡村从教意愿影响因素

“意愿”就是指决定去做一件事特定的行动或事件的一种特定的态度或是表示个体心目中的目的或计划。所谓的“从教意愿”,系特定主体对专业认知或职业认同显性的、综合的表现形态,指的是未来教师对于教育专业的认知、对教师职业的认同,以及对于投身教育事业的明确意向和承诺。这种意愿是师范生专业发展和职业取向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反映了师范生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和承诺,也是衡量其未来是否能成为合格教师的关键指标。因此,对师范生的从教意愿的了解和分析,对于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教育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目前,师范生们的乡村从教意愿受多维度的影响,这些因素整体可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大类。

(一)外在因素

一是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中就有提及,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教育领域,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乡村教师们的工资待遇一直是影响师范生择业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大多数乡村教师普遍收入在三千元左右,收入普遍较低,这一薪资收入现实与城市教师相比,差距显著。进一步而言,乡村教师们的经济困境不仅体现在收入水平上,还在于某些地区由于财政压力,教师工资的发放并不能保证按时、足额。在一些经济落后的乡镇地区,教师每个月只能收到部分工资,以确保基本生活开销。这种不稳定的经济收入状况,不仅影响了乡村教师们的生活质量,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满意度,从而对吸引和保留优秀教师人才构成了严峻挑战。

二是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在西南部、西北部地区,受高山、高原、盆地等地理环境、地势多因素的影响,多数乡村学校的位置往往较偏远、交通不便,这对于乡村现有从业教师与外界同行的交流受限,去外面参加教育教学交流的机会较少,一定程度上,教师们的教学理论和理念不能够及时更新,限制着教师们的专业发展。再者,多数乡村学校规模较小,教师人数有限,内部晋升的机会稀缺,大多数乡村教师都会面临着职业晋升“天花板”,难以形成持续的职业发展动力,这些都综合影响着乡村教师的个人职业规划,也影响着师范生们乡村从教的积极性。

三是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乡村学校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与城市学校的“现代化”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多数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发挥“个我才能”,去克服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例如手动制作教具,利用有限的教学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据不完全统计,大多数乡村学校的网络和信息技术普及较低,教师数字化教学使用频率不高,师资配置“不平衡”,老一代教师和新一代教师之间由于信息化素养储备能力的差异很难实现“数字化”教学的有效交流。长期面对这样的任教环境,乡村教师们的职业发展瓶颈和挫败感频生,对任教老师职业满意度和留任意愿都有不太理想的影响。

四是教学对象具有复杂性,家校共育意识不足。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教基〔2022〕7号),文件中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在育人过程中是协同的角色,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在育人上起主导作用,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担任主体责任,社会起支持和服务的作用,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但在我国西南和西北区域,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就业形式的影响,多数家长会选择去沿海外出打工以改善家庭收入现状,这就导致在乡村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留守”儿童,多数学生的实际监护人多为“隔代监护”,即多数为爷爷奶奶,老一辈监护人受自身教育理念和水平的限制,对于学生教育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偏差,大多数老辈监护人只关心学生的吃、喝、玩和身体发展,对于学生的学习关注、教育期望和培养目标是缺失的,不明确的。“留守儿童”的第一监护人,由于长时间外出务工,与学生缺乏沟通,并且父母长时期缺席学生的教育和重要成长阶段,整体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都是比较低的。乡村偏远地区的一些家庭难以实现与学校共同参与教育孩子的过程,家长对学校教师的教育工作也缺乏一定理解和支持。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乡村教师和学生家长难以沟通交流,难以形成有效的家校合作。大量的隔代教育、留守儿童问题和家校共育问题,使得乡村教师们不仅要承担教学的责任,还需要花很多额外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家访,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生活健康等,无疑给乡村教师的工作增加了许多额外的难度。

五是教师的社会地位、社会影响力逐渐下降,生存环境窘迫。随着整体经济的加速发展,一些传统的“尊师重教”价值观也逐渐发生了变质,社会中的人受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等思想价值观的影响,“工资收入”成为衡量人价值大小以及社会地位高低的标准之一,西南部、西北部大部分乡村地区教师的收入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振兴中很重要的贡献者,承担着教授学生知识、塑造学生品格、提高整体社会学历的职责。从现实角度来看,乡村教师的付出和贡献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下降,不仅影响着师范生们的职业规划和选择,也导致优秀的师范毕业生们坚守“从教城市化”,择业“城本位”的观点,以至于乡村教师队伍难以得到充分补充和更新。

(二)内在因素

师范生的从教意愿不仅受到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还会受个人生活背景,个体教育经历的影响,还与个人价值观念紧密相连。

师范生的个人生活背景对其从教意愿有着深远的影响。现有很多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不仅塑造着个体的世界观,还影响着个体的职业观。许多来自农村的师范生,在职业选择上往往出于对家庭责任的承担,多倾向于那些能快速获得经济收入的工作,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另外,大多数家长受“城市中心”价值观的影响,往往会给子女传达一种,即毕业就不要回去“农村”,要留在城里寻找更多发展机会的观念,在家庭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师范生乡村从教意愿会产生动摇。

师范生的个人价值观念是影响从教意愿的核心。对于那些将教育事业视为实现个人价值、促进社会进步和帮助学生成长的师范生来说,去偏远地区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所学,进行乡村从教、支教是一种使命和召唤。他们通常对教学工作抱有强烈的热情和责任感,愿意投身于乡村教育实践中。相反,那些对教育价值持怀疑态度或更倾向于追求物质回报的师范生,可能对乡村从教持有保留意见。

三、提升师范生乡村从教意愿的路径

针对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乡村从教意愿弱的现状,在设置培养目标、课程安排方面,对于课程内容与乡村教育教学语境相脱离的部分,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

(一)强化乡村教育导向的课程设置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文教育的核心专业,培养了大量的师范毕业生,他们构成了乡村教育体系中语文教师的中坚力量。为了进一步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对乡村教育的投身意愿,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和提升:

首先,相关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可以增设一些关于乡村教师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课程,让学生了解乡村教师职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让学生了解乡村教育的重要性、乡村教师的角色和职责、乡村教育改革的策略等内容。通过教师素质相关课程内容的学习,师范生们可以逐步意识到学生的乡村从教倾向,在促进乡村振兴和乡村教育整体向前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乡村振兴的宏观背景下,应当引导师范生们预见乡村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和面临的挑战,包括乡村学校的建设、发展、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教育公平等问题。既能够帮助学生为未来的乡村教学职业道路做好心理准备,又能让师范生们深刻意识到乡村教育的迫切需求和其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此外,为进一步增进师范生们对乡村教师职业环境的理解,教师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开展一些关于就业环境的相关专题讨论或研讨会,让学生全面了解乡村教师的最新待遇、政策支持、薪酬福利、工作条件以及职业发展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师范生能够提前掌握乡村教师就业的真实情况,全面评估乡村从教的优劣势,从而做出更为明智、符合个人发展的职业选择。

总之,在师范类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增设一些与乡村教育有关的课程内容,让师范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明确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以及平衡路径,不仅可以帮助师范生们更全面地了解乡村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高他们对乡村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增加其职业归属观。也能为乡村教育输送更多优秀的师范人才。

(二)优化课程教学策略,强调实践教学与体验

师范生的乡村从教意愿不仅受个体教育信念的影响,还与其所受的教育经历、教学实践相关。因此,在实际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类似于教师素质与班主任工作类教育教学类课程需要探索出更贴近乡村教育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师范生在模拟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实践。通过这些方式方法,改善课程理论与实践设计之间相脱节的问题,培养与乡村教育实际需求相契合的乡村教师储备人才。

(三)构建乡村教育实践与创新基地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际培养应多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心”,积极为学生安排教学实习,鼓励师范生深入乡村学校,亲身体验乡村教育的环境和挑战。让师范生通过实地教学、教育实习,切身地去理解乡村孩子的需求,感受到自己作为教师对于乡村社会的重要性。通过教学实习,创设学生乡土教育情怀,深刻理解乡村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厚植乡村从教情怀,致力于成为有爱心、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乡村教师。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之一是弥合城乡发展鸿沟,其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是当前乡村振兴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应当继续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支持力度,通过倾斜经济、教育和政策等资源,补齐乡村教育发展的“短板”,让乡村教育更富有魅力和吸引力,以确保乡村孩子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同等水平的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师范生教育培养可通过强化乡村教育导向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教学策略,强调实践教学与体验、构建乡村教育实践与创新基地等方式强化师范生乡村从教意愿,培养“教得好”的乡村教师,为乡村振兴贡献应有教育力量。

[1] 孙雪连,李茜,侯泽琪,等. 乡村定向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对乡村从教意愿的影响研究[J].教育导刊,2024, (06):87-96.  DOI:10.16215/j.cnki.cn44-1371/g4.2024.06.006.

[2] 王晓燕.  博士为何进中学——基于扎根理论的博士中学从教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22,    (11):  89-95.  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2.11.12.

[3] 刘佳,方兴. “00后”师范生的乡村从教意愿与政策改进    [J].  当代青年研究, 2021,(03):  45-51.

[4] 任晓玲,严仲连.谁更愿意去农村幼儿园任教:基于1264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J].现代教育管理,2019(5):101-102.

[5] 熊慧,纪彬彬.基本就业现状的硕士生职前教育体系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13(7):124.[7]

漆小辉 1993年 女 汉族 四川成都 硕士研究生 助教 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汉语言文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