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家校社协同育人传承好红色文化

石家松
  
大通媒体号
2024年27期
福建省南安市诗山中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①把红色文化传承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传承好红色文化关系到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实现。在红色文化传承中,家庭、学校、社会作为三个不同的场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各自优势,形成合力,才能让红色文化传承更有实效性。我们要坚持家校社协同育人,传承好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红色文化熠熠生辉。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传承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

1.助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教育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我们要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神圣的使命,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带领人民群众扎根中国实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创造出的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和物质载体。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有助于青年学生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健康成长。家校社要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传承红色文化、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合力;要努力用红色文化温润学生心灵,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扣子”;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真理、坚守道义,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真谛。家校社协同育人可以更好发挥红色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特有的作用。

2.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全体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追求,无论是在内容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与红色文化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就内容而言,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中缔造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涵盖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要求无不体现了我们党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执着追求,二者在内容上天然同源。就精神层面而言,红色文化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内核,是我们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一个个辉煌成就的重要精神支柱;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高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历史责任、执政方式和精神追求”②,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家校社协同育人,推动红色文化传承,有助于更好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3.助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实现。党的二十大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③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没有文化的高度繁荣与发展也就称不上中国式现代化。由此可见,传承好、发展好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传承好、发展好红色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传承好、发展好红色文化可以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家校社应该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传承好、发展好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打好底色,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传承红色文化的现实困境

1.思想认同不统一。首先,从家长角度来看,家长聚焦的是学生的个体成长与发展,不同家庭背景、经济条件、文化程度对红色文化传承意义有着不同的见解。有的家长能够充分认识到传承红色文化事关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积极主动配合做好红色文化传承相关工作;有的家长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至于是否传承红色文化关键在于对学习是否有利;有的家长认为,传承红色文化是成年人的事情,学生只需要好好读书就可以,不支持,也不参与红色文化传承工作。故而,诸如“红色文化传承是学校的事情,家长掺和什么呢?”“红色文化我们也不懂,能帮什么忙呢?”“我们家长也有自己的工作,哪有时间管学校的事情”“学校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办好”等观点不绝于耳。在家校社合作中,家长更多是出于被动地位,仅仅把自己看成是配合者,对自己的应该扮演的角色和应该发挥的作用,以及能够发挥的作用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其次,从学校角度看,学校作为一种系统化、专门化的育人组织,它更多考虑的是整个学校育人机制,如何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因此,对传承红色文化传承学校更多是从统一的、非个性的教育来推进,其针对性、实效性仍需加强。再次,从社会角度看,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多样化且夹杂着资本功利色彩,其对红色文化传承呈现出多元化的要求,深刻地影响到红色文化传承。思想认识不统一,势必造成行动不协调。要么各自为政,无法形成育人合力;要么,只有学校孤军奋战,效果不明显;要么是有配合,但更多是形式上的配合,在实际行动中并不能深入开展。

2.协同机制不健全。家校社能否协调育人,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机制、沟通交流机制、评价机制。就管理机制而言,目前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机制还很不健全,多数学校依托家委会开展家校社合作,效果不是非常显著。一方面,“家委会成员的选拔缺乏科学化、标准化的制度保障”④;另一方面,家委会更多扮演一种“配合者”“志愿者”的角色。从而导致相当部分家委会形同虚设,未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就沟通机制而言,目前家校社协同育人普遍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各个主体的思想意志得不到有效的传递,从而形成信息壁垒,导致育人思路不协调,育人节奏不合拍。就评价而言,目前家校社协同育人传承红色文化存在重开展轻评价、有开展无评价、有评价无机制保障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影响到工作的开展与落实,进而影响到目标的达成。

3.资源利用不高效。红色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正如上面所述,思想不统一、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整体上看,目前家庭和社会中的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效率普遍不高,这是家校社协同推动红色文化传承的一个制约因素。就家长红色资源而言,有的家长是五老后代,有的家长是红色场馆的工作人员,有的家长是红色文化研究员,有的家长喜欢收藏红色书籍、红色徽章等等,这些资源在传承红色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学校在传承红色文化中往往未能考虑到不同家庭背景的家长各自的优势,导致家长这一特殊群体所拥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就学校资源而言,有的学校历史悠久,其校史中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红色校史、红色校友等却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挖掘。就社会资源而言,本土的红色人物、红色事件、红色遗存等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还有待遇加强,如创新红色文化宣传方式、完善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机制等。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传承红色文化的路径优化

1.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涵养家校社协同育人传承红色文化大情怀。思想不统一,目标不明确,工作便无法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关键在于“育人”二字,这既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家庭、学校、社会应该聚焦“育人”这一核心问题,统一思想,深刻理解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为了孩子能够更好成长、成才与成功,为了推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因此,要在立德树人上达成共识,产生共鸣。同时,我们还必须明确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目标就是培养一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并朝着这一目标努力前行。只有在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目标引领下,家校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才能汇聚起传承红色文化的磅礴伟力,涵养家校社协同育人传承红色文化的大情怀,大力推动红色文化传承。

2.顶层设计,完善机制,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传承红色文化大格局。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对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建设进行了全面设计,为我们进行家校社协同育人传承红色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准则。我们要认真贯彻文件精神,坚持“育人为本、政府统筹、协同共育、问题导向”⑤的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机制,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扎实有效开展。当下,我们要立足本地实际,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组织保障机制、沟通协调机制、资源共享机制、评价反馈机制。通过完善这些机制,解决好学校“独位”、家庭“缺位”、社会“错位”的问题,大家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在此基础上,形成能够经常沟通互动,及时解决困难;能够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能够及时反馈活动开展的效果并做出相应评价的新样态。努力构建“源头有管理、过程有监督、结果有反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传承红色文化的大格局,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有效传承红色文化。

3.三方联动,整合资源,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传承红色文化大舞台。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可以更好地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实现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要携手同行,对各自所拥有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让这些资源能够进入课堂、进入教材。首先,学校要进行深入调查,调查学校、家长、社会在红色文化传承中各自拥有哪些红色文化资源或者在红色文化资源供给上有哪些优势?在此基础上,弄清楚哪些红色文化资源是共有的,哪些红色文化资源是独特的;弄清楚哪些红色文化资源需要整合的,哪些红色文化资源能够进行整合;弄清楚对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应如何整合等问题。其次,对能够整合的红色资源要进行梳理分类,建立相应的资源库、专家库。例如红色文化资源库可以包括红色器物、红色家书、红色书籍、红色歌曲、红色标语、红色建筑、红色人物、红色历史事件等,红色文化专家库可以由教师、家长、红色场馆工作人员、五老、党政干部等组成。组建资源库和专家库可以为红色文化传承提供更加丰富、更家多样的资源,更好地解决资源不足、资源单一等问题。再次,依托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率。活动是红色文化传承的载体,要提高红色文化传承的效果离不开相关活动的举行。学校、家庭、社会可以借助党的生日、建军节、国庆节等重要的节庆时间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传承活动,如红色歌曲合唱比赛、红色绘画展、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红色家书朗诵等。家校社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汇聚红色文化传承的力量,不断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打造红色文化传承的大舞台。

总之,红色文化传承关系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协同推进。

注释:

①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第44页、第21页。

②虞云耀:《共产党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明日报》2014年05月07日

④成光琳、康海洋《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中国基础教育,2024年第1期

⑤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2023年1月13日。

本文系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2022年福建省终身教育提质培优项目“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中学生福建红色文化传承研究”(课题项目编号ZS2208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