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李芳
  
大通媒体号
2024年27期
宁波市奉化区向阳学校315599

摘要:开展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不断调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全面发展。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评价,能够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评价改革带来新的思路和启发。本文详细论述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措施,旨在进一步完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体系的同时,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研究

表现性评价跟传统教学评价方式的差异体现在:更为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表现性评价不仅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列为评价标准,也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开展评价,能够增强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全面了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化对表现性评价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应将其全面应用进数学教学中,以此针对班级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灵活调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

一、在数与代数教学中应用表现性评价,充分理解算法算理

“数与代数”的是数学教学最为基础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数字的感觉,进而提升他们对数字大小的比较能力和数学运算的计算能力。针对这一板块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略为单一,只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1]。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利用表现性评价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全面的考察,以此促使他们能够深刻掌握“数与代数”的相关知识。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课“因数与倍数”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理解因数与倍数两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出以下的数学运算题:“将48分解成两个正整数的和,并使两个正整数的差最小”,并要提供出0、24、14、5四个数字,以此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寻找出其中的唯一答案。同时教师应布置出以下学习任务:“老师提供的四个答案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大家通过计算判断那个数字是正确的,并要讲述你的判断理由”。在此过程之中,不仅能够通过学生对问题结果的正确判断,体现他们的计算能力,也能够通过判断理由的讲述,加深其对于因数与倍数算法的理解和掌握。在判断理由的讲述中,教师能够通过学生自己的讲述全面了解他们的表现,进而以此为依据对其开展表现性评价。如,教师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解决数学运算题时,首先采用的方式不是拿笔计算,而是用心估算,在估算出大致结果后再进行验证,这种解决方式较为科学和合理。教师可以对此进行赞美性评价:“大家先估算再验证的计算方式非常好,老师怎么没有想到这种方式,你们真棒!老师要给你一个大大的赞!”以此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表现进行评价,进而强化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并能够和教师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应用表现性评价,培养良好空间观念

针对“空间与图形”这一板块的教学,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往往注重的是学生对于图形的认识和掌握,考察的是对图形特点与性质,面积与周长的计算公式等基本知识的初步认识[2]。但从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来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应是“空间与图形”这一板块的主要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如果只注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而忽视其在探究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则无法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表现性评价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应用。

以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观察物体(三)”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进一步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所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设计出以下学习问题:“在二年级和四年级大家已经学习了观察物体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不同,也了解了实物和视图的关系。那么大家能否利用之前学习到的观察物体的知识,根据三视图推导出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以此促使学生根据旧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在此过程之中,教师应利用电子白板展示出“观察物体(一)”和“观察物体(二)”的相关知识,以此促使学生能够随时在推导的过程中应用旧知识。随后,教师应布置以下学习任务:“你是怎样将三视图的图形结合在一起的?又是怎样利用结合后的三视图推导出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的?请你梳理推导过程,将其条理性的讲述出来。”有些学生可能会有以下讲述:“我先在脑海中将三视图按照不同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的视角结合在一起,然后再利用三视图中正方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完善立体图形的形状。”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机会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原来如此!利用想象力在脑海中利用三视图的位置、形状和关系逐步推导出立体图形的形状,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深刻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也能够有效提升空间观念,同学你真棒!”通过上述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解决新问题的教学方式,能够产生以下两方面的影响:学生方面,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对旧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够将其灵活应用生活问题的解决中,也能够实现对新知识的快速理解和记忆,进而逐步构建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教师方面,能够针对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思维和能力方面的表现进行合理且全面的表现性评价,进而促进其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三、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应用表现性评价,总结数据变化规律

“统计与概率”这一板块需要学生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归纳、分析和总结,以此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和科学合理的猜想和质疑,这一板块的内容需要学生对数量关系具备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并其数据分析过程极为契合表现性教学评价的评价方式[3]。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统计与概率”板块,利用表现性评价反映学生统计与概率的学习过程,进而对整体教学做到全面性的检查。

以五年级下册第七课“折线统计图”为例,本课教学目标为: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现统计图的特点;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进行合理推测。针对本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先利用电子白板分享出有关班级数据的折线统计图,并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这不仅需要他们根据“线”的起伏变化分析其中数据大小的变化,也需其根据“线”的“陡峭和平缓”分析数据变化的快慢,而线的陡峭平缓”是学生对数据产生疑问和猜想的主要依据,但大部分学生在判断数据变化快慢时往往会遇到较大的阻碍和困难。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针对学生在对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快慢的分析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如“这个分析思路非常对,你可以再仔细想想。”“你再详细观察这个折线统计图,看看你分析的数据变化快慢对不对?老师觉得有一点错误”等,利用上述方式针对学生在数据分析中的疑问、描述、猜想和判断进行评价,以此促使他们能够找到正确的分析思路,自主总结出折线统计图中数据快慢的变化规律。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表现性评价,能够全方位总结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为后续教学手段的选择提供相应依据。同时,表现性评价虽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也给小学数学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评价观,并应跟进最新的教学评价实践研究资料,以此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评价能力,推动表现性评价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赵美峰,王永田.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的教学设计——以《折线统计图》为例[J].现代教育,2023(11):60-64.

[2]郭仲秋.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2021,10(39):36-38+71.

[3]章勤琼,阳海林,陈肖颖.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及其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03):83-8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