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的小学低学段语文教学研究

刘一萌
  
大通媒体号
2024年29期
山东省滨州实验学校 256600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积淀,在小学低学段语文教学当中加入更多的有关知识,不仅对儿童成长有着重要意义,更是对作为中华文化的“二十四节气”新的传承。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低学段教育

一、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文化价值

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为了更好适配当前的民族文化和实际教育水平,我国进行了新课程改革,2021年5月至今,教育部门多次召开会议讨论推进“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各级地方和学校积极响应,尝试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升级。“双减”政策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减轻课业负担,增强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尤其对语文等传统学科而言,教学内容的革新能够精准、有效的达成这一目的,因此在中小学段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当中融入了更多的传统文化因素,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新时代的对中小学生教育过程当中的重要教育战略之一。其中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知识掌握的要求更加突出,与中小学尤其是小学低年段的语文课本相紧密的融合,由此来推动低学段学生对于“二十四节气”相关文化的重要认知。并且以课堂为起点,以社团活动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中小学生在课后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减轻学生的学习抵触心理,更好的落实“双减”政策。

“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弘扬代表着中华民族的重要历史文化积淀,是凝聚着智慧的无形力量。在课本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不仅能使学生用科学、有条理的方式积累生活常识,更能在内心深处扎下回归自然的种子。它是凝聚着我国传统农耕文明中的智慧与汗水,是历代劳作在中国黑土地上的农民所积累出来的实践生活经验,在当今配合实际生产经验仍能迸发极大的实践意义与价值。理解其在当今生产活动中的重要性,更有助于学生体悟课文内容,为学生参加社会生产活动提供更加科学的方法论依托。

二、二十四节气目前在小学低学段语文学习现状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内涵,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小学低学段的语文教学中,教材涉及了部分二十四节气知识,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一方面,由于小学低学段学生年龄较小,理解和运用能力较弱,获取知识主要靠教师的讲解,在涉及到二十四节气知识时,老师讲解较为简单,也没有开展适宜的节气活动,学生理解很单一;另一方面,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二十四节气重要性,未能有效将课本中关于节气的内容充分挖掘,很少开展关于节气知识的学习活动。

三、将二十四节气引入小学低学段课堂的实践策略

1、教师基于教材开展引领学习

在新课改之后,小学生的课本多了许多相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尤其在小学学段的一至三年级,有许多能体现“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元素。教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将这些课本内容进行归纳和整合,形成一个有体系,有条理的教学策略,提炼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等方式,积极建构出一个以“二十四节气”为依托、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为展望的课程内容知识架构。

在低年级学段,一年级课本中《春夏秋冬》,向我们所展现节气所引领的季节变化,教师要注意带领学生感受四季的生活体验;二年级课本中《田家四季歌》所体现的是我国的农耕文明所总结出的节气变化所凝结出的农民生活智慧;《传统节日》利用童谣的形式,朗朗上口,教师可以和孩子们在共同诵读当中体会节气更迭所带来的季节、节日变化,从浓浓的节日氛围当中了解大寒节气的了解,同时生发出对生活的热爱。古诗设置上更明显体现出有关于节气方面的内容,如二年级上册的《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主要围绕的是秋天来描写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活场景;三年级下册的《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更是从节日的角度入手,让孩子们体验“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节气知识。

2、利用课后服务社团提升学生兴趣,普及知识

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的讲授之外,要积极利用新教育理念和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将课堂从扁平变得立体,由课内延展至课外,用多种形式将二十四个节气的有关素材内容进行整合和创新,形成具有不同地域、不同校园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课外活动,同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使儿童在教学过程中从知识积累到知识延伸,最终升华情感体悟,将书本内容生活化,积极贯彻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及教育”。

学生对节气的兴趣引导不仅要集中在课堂的知识引导上,而且在课后可以积极的建设各种不同的服务社团,为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保驾护航。教师可以成立服务社团,集思广益确立学生学习计划和交流方式,因材施教地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有关于“二十四节气”有关知识。

3、开展项目化学习,划分多项兴趣活动小组

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的兴趣活动小组,开展不同项目的分类学习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有效克服低学段儿童课程学习的心理负担。每一个小组确立自己的兴趣重点,将各年级中的语文、美术,自然科学等不同课程的教师根据学生人数合理分配,形成不同的兴趣小组,开展课外活动。例如在立春时节,可以由语文老师所带队,鼓励学生搜集有关春日节气的古诗词、散文小品、农家谚语等等,使孩子们在收集、诵读之中品味和感悟文字的魅力,替代传统的古诗词背诵学习法;美术老师可以带领偏向于美术兴趣的学生一起动笔绘画,将自己心中的春天展现在画纸上;喜欢自然科学的孩子们可以和老师一起走向室外,在大自然中发现春天的气息.,而不仅仅是在课堂中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感受大自然的绝伦.....同时将学生的课后实践活动与上个板块提到的教师课后服务社团相结合,二者建立一个能动的有机整体,从课堂、课外来共同为学生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研究传统节气知识的良好学习氛围。

四、二十四节气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的育人价值研究

1、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

在新课改过程当中,我国对中小学生的教育理念更加重视素质教育和对学生的综合性培养,更加注重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能动自觉弘扬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民族文化发展的角度,由教育事业入手,提升综合国家综合文化软实力。

在当今西方文化入侵的潮流之下,我们要更加专注于本民族文化地位自我认知与确立,因此,尤其在低年龄段的学生教育过程当中,教师要更加积极主动的确立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的责任与义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更加积极主动地引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与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相结合。

2、培养小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与传统文化保护意识

小学生不仅正处于心理意义上的发展重要阶段,更是处在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在现阶段的儿童课外活动被众多课外学习课业任务所占,本次新课改所重视的有关“二十四节气”等内容,也在有意鼓励儿童走出教室,走进自然,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能动地体会大自然的神秘,自然生发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现阶段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儿童在成长过程当中面临着更丰富、更驳杂的信息洪流,各种地域、宗教、国家的文化通过手机终端被孩子们无差别接收。作为主要教育场所的学校十分有责任,且有义务引领学生掌握辨别信息优劣的能力。在对各种信息、价值观兼容并包的前提下,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儿童要在成长过程中确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文化归属感,这样才能从新一代的基础上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添砖加瓦。

3、提升低学段看图说话,诗词积累等能力

低学段是培养孩子写作能力的关键时期,在今后对写作的认知往往建立在一至三年级。“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一个时间上的维度,更是在其中包含着劳动人民对天地万物的概括与认知。这种对万事万物的细致观察,耐心总结,需要从小培养,在体悟二十四节气的活动过程中,可以锻炼孩子们培养发现美的眼睛,提升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而这种观察能力在低年级的看图写话板块中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在课堂上对有关节气内容的古诗词、美文美句的积累,更从无形之中拓展了孩子们的文学积累,丰厚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三年级课本中我们读到,“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优美的诗句不仅是当下给学生美的感受,更是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乃至社会生活当中,都会成为伴随孩子一生的财富。

五、结语与建议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凝聚了从古至今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鼓励中小学生学习“二十四节气”知识,是新课改下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层次认同,更是体现了青少年儿童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过程当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也能够在决策落实层面更好的进行“双减”政策的具体实践。作为工作在一线的语文教师,更应该肩负起责任,本着人文精神,用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教学理念,将“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付玉华.二十四节气与小学语文主题活动相融合的实践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3).

[3] 耿聪慧.二十四节气与小学语文主题活动相融合的实践分析[J].学周刊,2019(24).

[4]半夏,武善金.跟着节气过生活[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