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美家庭教育的对比分析
摘要:2021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家庭教育逐渐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视,但在新时代如何发展出适合中国家庭特点的家庭教育仍旧值得探讨,本文通过分析美国的家庭教育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家庭教育的思想精华,并探讨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成因,以期为中国新时代的家庭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家庭教育;美国;中国;对比分析
一、引言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长久以来一直被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其中,家庭教育还一度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比如孝文化、君子文化等都是中国式家风教育的正面结果,并且有不少的有关家庭教育的作品流传于世,例如《颜氏家训》、《温公家范》、《曾国藩家书》、《诫子书》、《治家格言》……等等。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怎样发展,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成才的作用永远是不可替代的。[1]然而,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不仅生产关系发生着重大变革。它的影响波及到社会系统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包括教育系统。大规模、标准化的培养职业人才的学校制度逐步被建立和完善,集生活、教育、知识于一体的家庭教育开始向周全的学校系统转移,家庭教育变得边缘化、依附化。
2021年10月23日,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这标志着自从双减之后,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家庭教育在教育事业当中的重要性。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要求,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要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2]
借鉴别国的教育经验是推动民族发展教育的不可或缺的方式。[3]中国的家庭教育也要敏锐地跟上时代变化、紧贴时代要求,即要对传统的家教思想、家教经验进行科学总结与批判吸纳,也要借鉴发达国家科学经验,完善家庭教育的综合科学性,打通与世界家庭教育的对接通道。近年来,尽管美国由于各种原因,国际地位有所下降,但其仍旧属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其国内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创新成果丰富。本文通过梳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以及美国家庭教育的发展,以期为中国家庭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二、家庭教育的由来
所谓家庭教育就是指家庭中年长的成员,如父亲、母亲、祖父、祖母等,对孩子的道德品质、性格心理、行为习惯、生活常识等方方面面的影响、感染和教导、其教育的前提都是带有目的性、意识性和针对性的。
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那样,主要以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一些专有知识为主体的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和范围包罗万象。[4]包括基本的生活技能,再到进一步的社会交往、文化知识、人情世故以及道德品行等各方面。它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它是一种个别化的教育,这种教育必须由家长亲自来完成,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终身性、示范性的教育。父母总是潜移默化地、或是有意而为之地把自己所掌握的人生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通过家庭生活传授给自己的孩子。
三、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对比
1、美国家庭教育的历史发展
在工业革命以前,由于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西方早期的儿童观是:将孩子视为生来有原罪,需要管教他们,使他们顺从和服从权威,从而避免使其变得更加邪恶。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结束独立战争后的美国,社会、经济以及政治方面都面临巨大改变。农业生产也得益于工业进步,旧的经济剥削制度瓦解,农业人力劳作被取代。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引发了关于教育的改革,美国家庭教育在殖民地时期主要以英国中产阶级的移民家庭为主,“清教徒”众多的移民比较重视养成儿童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然而,农民的家庭教育条件比较差,主要目的还是传授子女维持生活的技能。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美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新兴的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美国兴起了轰轰烈烈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进步主义教育家从卢梭等欧洲教育家的思想中汲取养料,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医学等科学领域中提取理论基础,强调教育的多样性,把儿童置于教育的中心地位,解放儿童天性,强调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形式的多元化等。[5]并且当时发起了“父母教育运动”,试图通过父母教育,让父母更好地教育自己更科学地经营家庭,养育子女,让父母了解学校地日产工作,增进家长和学校间的合作,唤起父母地责任感,达到为国家未来发展养育健康儿童、促进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地效果。
20世纪中期,男女平等意识觉醒,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女权主义不断发展,美国妇女外出就业人数增多,传统的家庭结构开始转变。美国的单亲家庭、未成年家庭和外来移民家庭数量不断增加,这种复杂的家庭结构导致父母忽视家庭教育,妨碍儿童的健康成长,还引发了父母忽视儿童、儿童发育迟缓、儿童入园准备度较差等一系列问题。然而,在20世纪中期美国人权运动的推波助澜下,孩子应该得到同等的尊严和尊重的观念被逐渐普及,其次,人本主义心理学也对儿童的内在本性进行了探索,尤其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认为协助性人际关系有助于人的成长。这就给父母树立起了一种信念:只要父母有意识地去建立这种相互协助地亲子关系,儿童就可以成长为一个有健全人格地孩子,父母也能成为一个有效能地父母。
美国的家庭教育在美国社会各界的关注下至今仍在不断探索发展,但基本的家庭教育观念已经成型。就教育目的而言,美国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人,孩子能够处理各种事情并拥有自己独立的能力。就教育内容而言,美国的家庭教育重视孩子的全面学习---“素质教育”,包括身体,认知能力,社交能力,情商等,同时,也更倾向于以一种民主、平等、舒适、松散的沟通方式跟儿童进行交流。
2、中国家庭教育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主要以儒家思想贯穿始终,家庭教育尤其重视对孩子品德的培养,通过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蒙学读物,与古代教育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儒家经典《大学》一书中提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对于家庭教育也十分重视,在《论语》一书当中,蕴含了很多孔子关于家庭教育的观点。孔子尤为重视学诗学礼,《论语·季氏》一书中,伯鱼对陈亢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体现了孔子“诗礼传家”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教育。孔子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在《论语·学而》中,孔子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要赡养尊敬父母。孔子重视诚信的教育,正如其言“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言必信,行必果”即要做到谨言慎行和诚实守信。孔子还重视“仁”的教育,子曰“仁者,爱人。”孔子说的爱人,不仅指父母亲人,还指施爱于他人。
当然,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除了《论语之外》,也可以从其他的专门的古代典籍中略见一二,最中最闻名的当属《颜氏家训》,内容较为全面的《温公家范》,此外还有《朱子家训》《袁氏世范》等古籍也有提及,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项:第一,是培养家庭成员的品格。包括为人正直、谦逊、节俭,为官廉洁、公正等。如“儒有不宝金玉而忠心以为宝,不祈土地而任义以为土地,不求多积而多文以为富。”(摘自《孔子家语·儒行解》)第二,维护家庭成员关系,家庭和谐。即包括如何为人父,为人子,如何爱家人避免纠纷等,如“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摘自朱子家训》)。第三,调整待人接物的能力,睦邻友好,宽以待人,“人有小儿须常戒约,莫令与邻里损折果木之属。”第四,安全教育和生命健康教育,“人之居家,须令垣墙高厚,藩篱周密,窗壁门关坚牢。睦邻里以防不虞。火之所起,多从厨灶。”(摘自《袁氏世范·治家篇》)。第五,勉励家庭成员学习,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有学艺者,触地而安。”(摘自《颜氏家训·勉学第八》)等。古代以家训为载体,再其传承过程中,形成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庭成员。
古代的家权、父权几乎将触手伸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财产的控制到人生的控制,这种控制产生的影子延续至今。最典型的影响就是至今在中国社会,父亲的角色依旧难以建构,“丧偶式养育”、“假性单亲妈妈”等社会热点话题屡见不鲜;父亲与孩子之间也很少有平等的关系存在,较为普遍的还是父亲作为家庭秩序的缔造者、维持着和保障者,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是存在隐形的层级关系的,很难维持一个私密性的、情感性的慈父角色。
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资源主要由国家宏观配置,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欠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国家更加注重改造原有的社会观念、生产方式,中心并不在家庭等私人领域。直到1992年,国家才颁布法令,明确要求家长需要掌握教育儿童的知识。此后数年,颁布多个法令,在家庭教育的内容方面,将德育纳入家庭教育的培养范围,另外还主张讲求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儿童的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注重家庭教育的专门化,主张多样化的向父母传播正确的教育知识和经验,同时也更加注重家长本身的素质,注重父母、子女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家庭教育的独立地位和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进入新的时代,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成为突出的时代话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教育改革,将“健全家庭学校协同育人机制”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现代化发展远景目标,家庭教育在新时代的地位和功能受到空前重视。
当代中国的教育观大致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剖析:就教育目的而言,大多数的父母想把他们的子女培养成为有着光明前程的人才;教育内容方面,也会涉及道德教育,生活技能教育,但会更加注重学校的书本内容的加强学习;教育方式方面,虽然较以前有一定的改善,但主要的教育方式还是以说教为主;在生命健康方面,更加注重保护孩子,补充营养,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室外实践锻炼。
四、启示
虽然美国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相对中国来说,发展较早,但从地域和人文特点来看,并非它所有的成果我们都可以借鉴,中国的家庭教育市场上对于西方亲子沟通交流的方式较为推崇,各种各样推崇西方家庭教育理念的培训盛行,其核心观点无非是:“放弃使用让孩子畏惧的武器,少发脾气、不说谎话、不再实施惩罚的方式来解决家庭问题,并宣称这套方法可以结束亲子冲突,让父母以有效、愉快的沟通方式来与孩子建立亲子关系,同时让每个人都在冲突中成为赢家。[6]”然而这种过于标准化、实用性强的方法工具的弊端也不可忽视,这些亲子沟通工具和方法都主要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多场景的情景模拟以及过于标准化的案例示范。实际上,它否定了在生活中真正使用它的那些独特家庭的能动性,弱化了他们的存在价值;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根深蒂固的家权、父权观念相碰撞的时候,势必也会在实施过程中摩擦出一些新的问题和障碍。
而家庭教育应该回归到亲子沟通本身,实际上更会关注彼此对亲子之间的爱的流通的感知,指向的是更高层次的成员关系之间的内在平衡和全面发展,而非局限于沟通方法。父母自己对于自己成为一个好家长的信心、稳定的情绪以及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喜爱等等,远比技巧方法本身更为重要。因此,当下中国的家庭教育需要并不是单纯借鉴美国家庭教育的已有经验,而是思考:有没有一种家庭教育的指导,是既可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又与当下已经转变的家庭构成和家庭关系的状况相容?本文从三个方面出发去给中国的家庭教育提供一些建议。
1. 平等的爱
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教育的慈爱的是不一样的,儒家提倡的对于子女的慈爱始终伴随着严厉、严格的色彩,否则就会导致子女不成材、不孝顺、不恭敬。父亲的爱与母亲的爱又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倾向,父亲的爱,多以严厉的告诫为主;母亲的爱多表现为照顾儿童的生活起居,选择良好的教育环境,如“孟母三迁”。儒家提倡的慈爱,更多的体现为“慈严相济”,但严格并非指打骂的管教方式,而是指严格要求儿童,同时也指家长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但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需要超越传统所提倡的恭敬和顺从的主张,因为父母对于子女的爱不应该是以条件交换为前提的,而应该是一种非理性的、感性的爱,它需要摆脱“子女是父母的人身依附”的动机取向,而更多的体现平等和受尊重的个体之间的爱的流通。在平等、尊重的爱的价值观的导向下,父亲也可以继续采用“严厉”的情感沟通方式,因为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在中国含蓄的传统文化里,父亲深沉、伟岸的爱也是我们的传统特色,也可以“无声”和“严厉”。
2、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就是发挥榜样的作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一直这样的优良传统,“言传身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等。这样的做法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是因为家长的言行对于子女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还有就是中国人指导现在都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所有的基础,只有对个人人格进行培养和塑造,才能影响到其他人。在当今时代下,对榜样的如此解读仍旧不过时,家长对子女有任何的期许和要求,都首先要以身作则,影响子女。
3、尊重子女的自主性
所谓自主性是指人能够寻找到并遵循自己行动的法则。“寻找到”即不等同于选择,也不等同于建构,它意味着我们一方面受到特定环境的制约,同时又具有能动性。内在上,要求人能够自我认知,具有批判性反思的能力,对自身的偏好、价值以及理想能够加以接受或改变;外在上,要求以信息的获取(如知识、方法等)为基础,具有遵循、实践自身理念的能力。迁移到家庭教育当中就是,家长也要尊重子女探索的权利,允许子女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允许子女自主解决问题,自主承担责任。在不损害子女身心健康,不影响他人行使权利的情况下,家长要信任孩子是独立个体,既不代劳也不逾越,鼓励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总之,家庭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视,不论是借鉴美国几十年的新型的家庭教育的经验,还是发扬本国家庭教育中的优秀传统,我们都要开发属于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教育在“育人”层面的作用,为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玮.浅析小学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3(09):25-27.
[2]赵亮,王兆璟,倪娟.协同育人视域下家庭教育的离场与复归[J].南京社会科学,2023(05):135-145.
[3]饶从满,吴宗劲. 比较教育中的国别研究:价值重申与方向探寻[J]. 外国教育研究,2019,
[4]邹青.美国式家庭教育新启示[J].知识经济,2020(19):145-146.
[5]李先军,孙莉.进步主义时期美国“父母教育运动”初探[J].教育文化论坛,2023,15(03):13-25.
[6]彭静雯,曹根.超越西方亲子沟通的实用工具:中国家庭教育“铁三角”模型的构建[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2(01):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