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刘景超
  
大通媒体号
2024年32期
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力军,然而,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专业化程度不够高,专业素质能力有待提升、人员流动性大,结构不合理、自我效能感不高,职业定位不清晰、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难以发挥激励作用等方面的现实困境。需要从探索学科建设、健全辅导员专业化培训体系、加强制度保障、规范工作职责、强化辅导员职业规划指导,提升辅导员职业地位、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激发辅导员队伍活力等方面进行突破。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化;困境;对策

2020年4月教育部联合八部委发布了《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指出“高校要严格落实专职辅导员人事管理政策,按规定签订聘用合同,不得用劳务派遣、人事代理等方式聘用辅导员”,黑龙江省教育厅发文指出“截止2021年8月,全省高校专兼职辅导员队伍历史性突破5000人,总体师生比1:197,达到了国家1:200的比例要求。”从中央到地方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也体现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然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仍普遍存在,亟待解决。

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使得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项育人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直接的传递者必须实现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将辅导员队但专业化推上日程。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领的导师,其专业化水平关系到社会主义接班人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困境分析

(一)专业化程度不够高,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教育部门和高校都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但是,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还不够高,专业素养还有待提高,真正的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还很少。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要求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在真正的工作中,辅导员却出现了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不足,特别是在面对学生的宗教信仰、意识形态、政治素质等问题时,更是难以胜任。

(二)队伍流动性大,人员结构不合理

稳定的队伍是专业化发展的基础,由于受到辅导员自我效能感、职业认同感和职位晋升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高校辅导员的岗位流动性很大,具有五年以上工作经历的辅导员一般都会选择转岗,具有十年及以上工作经历的辅导员则更少,便导致了辅导员队伍中的年龄结构严重失衡,辅导员构成主要由职场新手组成,工作经验不足。适当的流动有利于激发团队的活力,但这种非常态和偶然性的岗位流动,不利于辅导员队伍工作经验的延续,也很难培养出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高校辅导员的高流动性还导致了辅导员队伍年龄与职称结构的失衡,高校辅导员队伍以青年人为主,中、老年辅导员比例偏低。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中高级职比重偏少,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与稳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自我效能感不高,职业定位不清晰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对的工作热情和职业归属感。大学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一是辅导员的工作很复杂。一方面要履行好辅导员的九大职责,另外还有学工、教务、后勤、财务等多个职能部门指派的工作,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很难集中精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更没有时间去提升自己,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二是由于辅导员在大学中的位置比较“边缘化”,对其职业认同、职业自信心产生较大的影响。虽然政策将教师与管理者这两种角色分别授予了辅导员,但实际上,作为学生工作的基层辅导员,他们既没有教师的学术权威,也没有管理者的行政权,话语权的缺失和地位的边缘化,影响了他们的职业认同,同时也影响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此外,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所负责的工作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职责,只要是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可以将其层层下放到辅导员那里去。这也让他们对自己的职业角色感到迷茫,对个人的晋升和发展方向感到困惑。

(四)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难以发挥激励作用

评价制度对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辅导员的工作本质上是一项人的工作,在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包含着大量的隐性教育内容,很难进行量化,所以,在建立高校辅导员评价系统的指标时遇到了很大的难题。现在高校采用的考评方法没有充分体现辅导员工作的特点,也未能对不同层次的辅导员进行差异化考核,不能真实考核出辅导员的工作水平,也不能为辅导员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

三、新时代强化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专业培训,健全培训体系

完善国家、省级和校级三级辅导员培训体系, 科学规划培训研修工作,根据高校辅导员队伍特点,开展重导向、重实效、多层次、分类别的培训研 修活动,构建科学完善、创新发展的培训研修体 系。要推进辅导员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增强辅导员 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提升辅导员育人能力。

(二)加强制度保障,明确岗位职责

高校应按照中央和教育部要求,对辅导员工 作职责进一步明确,规范辅导员工作内容和范围,在促进辅导员工作精准化、研究深入化、发展内涵化、建设导向化上下功夫。要明确辅导员主责主业和职业边界,使辅导员能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三)加大政策倾斜,搭建发展平台

要落实好“双线晋升”制度,做好辅导员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广泛听取一线专职辅导员的意见,研究制定专职辅导员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的政策,评聘标准要突出学生工作特点,充分体现工作实绩与科研成果相结合的原则。

(四)加强职业规划指导,提升职业地位

要实现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首先要确立科学的职业规划,只有通过职业规划确定了辅导员的职业目标、职业定位,才能使辅导员个人成长有方向、不迷茫。在职业目标确立环节,引导辅导员将“成为学生工作领域的专家、担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作为自身奋斗目标。在职业定位方面,辅导员既要明确自身的管理者身份,又要充分发掘自己的教师身份,切实提高自身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担当起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重任。

(五)完善评价体系,激发队伍活力

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明确的辅导员工作考核和评价体系。要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建构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既注重考量可量化的工作业绩,又要突出师德师风、工作态度和育人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要完善激励奖惩制度,切实将考核评价结果与辅导员职称晋升、职务升迁紧密联系起来,对优秀辅导员要广泛宣传,树立先进榜样。针对不同层次的辅导员,还需构建不同的考核标准和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与个人绩效、职称晋升挂钩,从而充分激发辅导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耿海霞.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05):59-61.

[2]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04):23-27.

[3]王海宁.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现实审视与优化路径——基于全国4000余名高校辅导员的问卷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2020,(12):151-155.

本文系黑龙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学生工作),《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GW202211)阶段性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