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要: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评判英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分析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发现存在对《教学大纲》研究不足、课程设置欠合理、师资力量有限、学生基础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推进学习改革、加强针对性培训、搭建交流平台、区分层次学习、注重导向引领等培养策略,以期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掌握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已成为英语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项素养。高等教育领域中的英语专业学习亟需适应这一时代发展趋势,加大对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的力度。本研究通过探讨当前英语专业教育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所面临的挑战,相应地提出策略建议,旨在为提升高校英语学习实效性提供实践指导与参考依据。
一、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
(一)系统性不足及操作指导缺失
作为引领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方向的纲领文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强调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然而,该大纲在具体实施层面,例如培养目标细化、教育路径规划、课程体系建构、学习内容编排、师资力量配置及评价机制设定上,存在着具体化与可操作性规范不足的问题。这一现状导致各高校在跨文化交流教育的关键环节,诸如教材选择、课程开设、学习方案设计及学习效果评估上,缺乏统一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基准。此种情况不利于确保跨文化交际学习的针对性及实效性。
(二)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材内容有待更新完善
当前众多高校的英语学科在跨文化沟通课程领域正处于初步探索状态,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规划中的设置尚显零散,与语言技能训练课程的融合不足,亟待优化课程的层级架构及递进逻辑。此外,现行教材普遍暴露出内容新颖性缺失、体系完整性不足及欠缺充分的中外文化对比视角等问题,难以对学生的跨文化认知与能力培育形成持续性的有效支撑。
(三)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有待全面提升
当前高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中,普遍存在跨文化交流能力欠缺的现象。一部分教师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素养上不够深厚,同时在实际操作层面也缺乏足够的经验积累,导致教学过程中过于侧重知识传输而相对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育。这一现状的成因多元,既涉及教师个体在跨文化交际技能培养上的不足,也有外部环境因素如教师教育背景差异大、海外研修交流机会有限等限制条件的共同作用。
(四)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偏弱,难以适应学习预期目标
受到中学英语应试教育体系的深刻影响,英语专业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语言根基不牢固、学习策略单一化及自我学习意识缺失等问题。在跨文化交流能力维度上,具体体现为跨文化知识掌握不扎实、跨文化交流技巧运用不够纯熟,以及在主动开展跨文化交流方面的意识与自信心的不足。一部分学生在与外籍人士互动时,常显现出交往态度的被动性、沟通不畅顺的情况,从而难以实现理想的交流成效。
二、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一)推进学习改革,优化课程设置,规范学习内容
高校应着力推动跨文化交流教育的革新进程,科学配置跨文化沟通课程,以期完善课程构造。首要步骤涉及,基于英语专业学生的真实需求及国际交往态势的进展,重新评估现行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布局,引入既实用又具时代感的新科目,同时剔除那些内容老化、偏离实践的旧课程。进一步地,应当广泛吸取国内外前沿的学习思维与模式,诸如颠倒教室、任务导向学习、项目驱动学习等,以此来升级学习方案,强调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技巧培养。此外,强化跨文化交际课程与其它语言技能训练课程的内在联系,建构一个逻辑严密、层次分明、逐步深入的课程体系,防止内容的重复或断裂。最终,积极探索并引入高水准的跨文化交际教材资源,标准化学习素材,为教育革新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针对性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变革进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而增强其跨文化教育技巧及科研能力则是推动跨文化交流学习革新的关键支撑。首先,高校需强化对教育者的理论培养体系,借助专题讲授、研讨会议及学术聚会等多元化方式,引导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吸纳先进教育手段,提升其在跨文化情境下的教育效能。其次,鼓励教育者追求更高学位层次,如在相关学科领域深造硕士、博士学位,以此拓宽其学术视域,增强科研实力。此外,应为教育者创造更丰富的海外交流机遇,通过参与国际论坛、合作科研项目及海外访学等渠道,促进其与国际同行的互动与学习,吸取海外先进的教育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为深化学习改革构筑稳固基石。
(三)搭建交流平台,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能力
增进跨文化沟通技巧并非一蹴而就,高校在此承担着构建多元化交流场景的重任,以便学生能在实践中砥砺其跨文化沟通能力。首要之举是创设跨文化沟通英语角,规律性地引导学生参与英语演讲、辩论及戏剧演出等活动,以此培育浓郁的国际化交流氛围。其次,通过筹办多元文化主题盛会,诸如文化节、电影节、美食节等,使学生在活动的策划至执行全过程中沉浸,深刻理解各国民族文化,同步提升其跨文化敏感度与交流效能。再者,积极推进国际交流项目,借由与海外高校的协作,为学生开启海外交换学习、实习及访问的通道,使他们在与异国人士的直接互动里,亲历异域文化的洗礼,强化语言运用技巧及跨文化沟通的实践力。
(四)区分层次学习,循序渐进培养能力
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育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高校应依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特性,实施分层次的学习策略。对于初入校门的学生,关键在于激发其对跨文化沟通的兴趣,可通过引入文化主题的选修课程、策划文化沉浸体验等活动形式,点燃学生的学习动力。步入中期学习阶段的学生,则需重视培养其跨文化沟通的意识,借助理论讲授、实例剖析及模拟场景练习等手段,促进学生形成敏锐的文化感知力与高度的文化调适能力。至于高年级学生,学习重点应转向提升实际跨文化沟通技巧,通过规划实践性任务、引导参与课题研究等途径,磨练学生在多元且动态的跨文化环境中灵活运用语言策略与交际艺术的能力。
(五)注重评估导向,完善学习评价机制
构建科学化的学习评价体系,是确保跨文化交流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高校需设计贴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评估指标,该指标需全面覆盖知识掌握、文化意识提升及实践技能应用等多个层面,以此来多维度地评估学生的跨文化沟通综合能力。评估结果不仅可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参照,同时也应成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标准。借助评估反馈,及时识别并解决学习环节中的潜在问题,进而采取精确的改进策略,促进“评估-反馈-修正”的正向过程循环,持续推动跨文化交际人才培育质量的提升。
结束语
跨文化交流技巧已然成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关键竞争力所在。高校应紧随时代步伐,以培育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技巧为指引,大力推进学习革新,探索创新型培养路径,旨在为社会培养出不仅拥有坚实的英语基础,还兼备出色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素养英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鲁春林.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9):98-100.
[2]董怡平.高级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消费导刊,2022(4):277-278.
[3]张慧惠."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探究[J].文教资料,2023(9):194-196.
[4]曹凤静.旅游英语专业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模式及对策[J].海外英语,202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