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公路养护管理中的环境影响评估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钟其妙
  
大通媒体号
2024年39期
海南省公路管理局澄迈公路分局 海南 澄迈 571900

摘要:随着我国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公路养护面临着重大环境挑战,如碳排放、生态破坏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公路养护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公路养护活动的环境影响,并提出了促进公路养护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主要包括:优化养护工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强化生态保护,维护沿线环境质量;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各方主体参与;以及健全标准体系,规范环境管控等。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上述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为推动公路养护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公路养护; 环境影响; 可持续发展; 策略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路网络的不断完善和交通需求的持续增长,公路养护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公路作为国民经济命脉,其安全畅通和可靠性依赖于持续有效的养护维护。然而,公路养护活动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负荷。一方面,养护作业过程中的机械运转、材料运输等耗能环节会产生大量碳排放,加剧温室效应;另一方面,施工过程中的土地占用、植被破坏等也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的降低,影响沿线环境质量。因此,如何在确保公路安全可靠运行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轻养护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公路养护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公路养护活动的环境影响分析

2.1 碳排放及能源消耗

公路养护活动涉及机械设备使用、材料运输、施工作业等多个环节,这些过程都会消耗大量能源,产生相应的碳排放。以常见的沥青路面养护为例,修补、灌缝、表面处理等作业需要大量沥青料的运输和施工,机械设备的耗油量较大,加之其他辅助用电等,碳排放量可观[6]。根据研究,我国公路养护年碳排放量约为1200万吨,占公路建设施工碳排放总量的20%左右。此外,公路养护过程中还会消耗大量柴油、汽油等化石能源,导致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尤其是一些老旧公路设施,养护工艺落后,能耗较高,给环境造成较大压力。

2.2 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

公路养护活动还可能对沿线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一方面,施工过程中的临时用地占用、植被清理、地表扰动等,会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结构改变,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养护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噪音、废弃物等,也可能污染周围的空气、水体和土壤环境,危害沿线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特别是一些重点生态功能区或自然保护区内的公路养护,更需要高度重视生态影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公路养护活动的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二是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降低了沿线环境质量。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公路养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因此,亟需系统研究公路养护活动的环境影响,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实现公路养护全过程的绿色化转型。

三、促进公路养护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 优化养护工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针对公路养护活动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问题,可以从工艺优化入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方面,可以采用新型养护材料和技术,如应用太阳能电池板、生物质燃料等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养护作业流程,如采用无人机巡检、机械化施工等,降低人工作业强度,提高养护效率。同时,加强对老旧公路设施的检测和维修,淘汰高能耗设备,提升能源利用水平。此外,还可以鼓励养护单位建立碳核算体系,量化碳排放,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碳减排。

3.2 强化生态保护,维护沿线环境质量

针对公路养护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可以采取强化生态保护的措施。一方面,在养护作业中采取分区作业、植被临时覆盖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小施工扰动范围,保护好沿线的植被与动物栖息地。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工程余土等废弃物,开展生态修复,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沿线景观。同时,加强对养护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噪音等污染物的控制和处理,维护当地环境质量。对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公路,更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估制度,采取更加谨慎的保护措施。

3.3 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各方主体参与

除了从技术层面采取措施外,还要建立健全政策和市场激励机制,调动各方主体参与公路养护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政府要制定有力的政策支持,加大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为绿色养护技术研发、应用提供支持。另一方面,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将环保指标纳入,引导养护单位主动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履责主动性。

3.4 健全标准体系,规范环境管控

应进一步健全公路养护环境管控标准体系,为绿色养护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制定系统的环境影响评估标准,明确养护活动对环境的各类影响指标,规范环境管控流程。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养护过程的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对关键环节的动态监管。同时,完善奖惩措施,强化对环保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推动养护单位主动履行环保责任。

四、典型案例分析

4.1 浙江省公路养护绿色转型实践

浙江省作为公路养护绿色转型的先行者,在优化养护工艺、强化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浙江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有效降低养护作业的化石能源消耗。如在杭绍台高速公路采用太阳能路灯,不仅减少了电网供电的碳排放,还可回收利用太阳能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浙江还鼓励养护单位应用智能养护装备,如无人机巡检、机械化作业等,大幅提高了养护效率,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浙江在养护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中,采取分段施工、植被临时覆盖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小对沿线植被和动物的干扰。同时,大力推广生态修复工程,利用工程弃土等废弃物,在公路沿线开展植被恢复,改善景观生态环境。如在杭绍台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合理利用路基边坡和中央分隔带,通过植树种草等方式增加绿化覆盖率,营造了良好的生态廊道。

浙江还建立了公路养护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监测和评估机制,量化各环节的碳排放,为制定更加精准的减排措施奠定了基础。同时,浙江还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绿色养护技术研发和应用,并在绩效考核中纳入环保指标,引导养护单位自觉履行环保责任。

4.2 山东省公路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山东在京沪高速、济青高速等重点路段,充分利用工程弃土,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植树种草、建设人工湿地等措施,不仅修复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还增加了绿化覆盖率,营造了良好的公路景观。比如,在京沪高速山东段,利用路基边坡和中央分隔带,建设了生态驿站、蝴蝶园等特色景观,大大改善了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质量。

山东在公路养护过程中,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在施工作业中,采取分区作业、临时覆盖等措施,尽可能减小对植被和动物栖息地的干扰。同时,加强施工废弃物管理,合理利用,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此外,山东还建立健全了环境监测体系,严格监控施工过程中的各类环境指标,确保各项环保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五、结论

推动公路养护绿色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构建生态文明公路网的必然要求。未来,我国公路养护行业应着力提升能源效率、强化生态保护、健全制度保障,努力走出一条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绿色转型之路,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应有力量。

参考文献:

[1].张龙.县域国省道公路养护管理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6.

[2].陈金峰.安徽省T市高速公路养护管理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23.

[3].高奇峰.昆山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2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