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张瑞英
  
大通媒体号
2024年46期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陕西 西安 710000

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全球发展态势的深入洞察和科学判断,以人类解放和世界整体进步为视角,深入探究历史发展规律,在充分考虑国内外两个大局的基础上作出的创新性的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经历了从倡议到行动、从理念到现实的重大飞跃,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勇于担当的历史使命感,为全球发展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品格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核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意涵的“共同体”“世界历史”“人类解放”“群众史观”等思想,其本质是唯物史观。马克思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依据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的发展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历史的发展由经济基础决定,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推动者。生产方式的变革不断推动人们普遍交往的建立与发展,普遍交往促使不同民族、区域逐步形成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只有达到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普遍的交往关系及“人的政治解放”,才具备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人的彻底解放才能达成,形成真正的共同体,而人的彻底解放属于世界历史性范畴,与民族史向世界史的过渡息息相关。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全人类共同的历史命运和发展方向,又是对全球化时代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回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它打破国家之间的界限和隔阂,将人类社会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唯物史观对于历史发展的总体把握和深刻洞见,符合国际社会客观事实所要求的一种相处之道。同时,它也关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内在矛盾和问题,呼吁各国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寻求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各国人民的福祉和全面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并发展了唯物史观,体现唯物史观的全球视野和历史担当,推动全球化进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气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构的文化底蕴与价值源泉,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传承与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了当代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的现实需求。它汲取了传统文化中“天下一家”的核心观念,强调尊重各民族国家的差异性,推崇在全球多样性中寻求共识,共同应对全人类面临的挑战。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借鉴“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倡导构建全球生态文明,致力于探索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在国际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将和谐视为国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追求国际社会的和平共处和共同发展。在思想文化上,发扬“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强调文明间的共存与交流,倡导“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共处之道。在道德伦理上,弘扬“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坚持“亲、诚、惠、荣”的周边国家外交政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在经济利益上,倡导“义利并举”的取舍之道,强调道义和利益的统一,主张“多予少取、先予后取、只予不取”的经济合作原则,实现互利共赢。在价值导向上,中华文明提倡兼容并包的价值观,强大的包容性是中华民族历史交往的内在驱动力,展现出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包容胸怀。通过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人类命运共同体成功地将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新时代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质性超越与发展。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典范

(一)世界贡献:推动国际关系新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对世界各国追求正义与公平呼声的积极回应,致力于重塑国际格局,超越“中心—边缘”的不公平国际关系。它强调各国应基于互利共赢的原则推进世界的繁荣发展,反对霸权主义,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互鉴、交流与共存,以实现各国的平等发展和共同繁荣。通过推动各国间人员、资金、货物、技术的自由流动,打造包容、公平、开放的发展环境,为应对全球治理赤字提供有效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人间正道。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应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共同发展,在求同存异中实现合作共赢。”为确保国际关系的和谐稳定,必须坚决捍卫以联合国宪章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秩序,对于国家间的冲突和分歧,应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公正、合理的判断与裁决,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提高国际法治水平。在此基础上,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一带一路”倡议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国际合作与交流,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我们始终恪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尊重各国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性,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共同面对全球性挑战。因此,各国应深刻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价值和世界意义,摒弃狭隘的优越感和偏见,共同推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事业。

(二)文化价值: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互鉴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一种政治和经济合作模式,更是一种超越国界、包容并蓄的文化交流机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求各国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倡导文化领域共生共存与和谐发展的合作模式,主张积极吸纳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髓,注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兼收并蓄、优势互补,通过深入交流对话的方式取长补短、共谋发展,以文化交流互鉴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携手共绘人类文明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文化体现不同国家的贡献与智慧,无优劣高低之分,文化发展需对话交流,反对取代排斥,应在人类共同发展的宏大格局中推进自身发展。

自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勇于创新、担当使命、传承优良传统,将文化交流提升至决定人类发展前途的战略高度,积极应对文化领域的全球性问题,如文化冲突、文化霸权、文化保护等,摒弃“零和博弈、对抗排斥、等级划分”等阻碍多元文化交流的消极思维,培养全人类的共同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探索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文化发展道路,这是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文化自信与文明自觉的担当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力求打破单一势力或某些国家主导国际文化交流的不公平、不合理格局,从历史、价值和现实等多个维度给予不同文化同等尊重,为世界各国文化的畅通交流提供全新方案,也是全球治理的可行路径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结语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领下,我们再次领略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光辉以及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踏上新征程,我们应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让两者在相互激荡中焕发新的生机:马克思主义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具中国特色;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将因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更具精神风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深厚的力量根基。

参考文献

张玉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依据、重大意义及实践路径[J].学术探索,2023(03):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9

李尚宸.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建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与实现路径[J].理论建设,2022,38(05):63

习近平.坚定信心 勇毅前行 共创后疫情时代美好世界[N].人民日报,2022-01-18(00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