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探讨
摘要: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成果斐然,但仍面临着数据采集的质量控制、技术应用不足和管理意识薄弱等技术问题,同时涉及非遗的集体性和匿名性带来的版权归属难题业不容忽视。基于此,建议采取标准化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策略,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推广前沿技术,提升管理机构的数字化能力,并降低运营成本。同时,需要完善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版权管理体系,确立合理的版权规则,平衡版权保护与公众利益,确保非遗在数字化时代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
一、非遗数字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一)保护和传承的桥梁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但面临着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消失的风险。数字化的介入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高清录音、摄像、3D扫描等技术,非遗的每一个细节都能被精确记录,从而打破了传统口耳相传、手工复制可能出现的失真和流失问题。这种数字化保存不仅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资料,也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容源泉。
(二)内容创新的催化剂
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非遗数字化为文化产业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经过现代创意和技术的重新包装,可以转化为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数字艺术等新型文化产品。例如,传统戏曲的数字化可以使其成为动画电影的角色原型,或者成为电子游戏中的文化元素,这样的创新不仅增强了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提升了非遗的公众认知度。
(三)市场拓展的新渠道
数字化非遗产品可以轻松跨越地理界限,通过互联网平台触及全球用户。这种无国界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例如,在线教育平台可以提供非遗技艺的远程教学,电子商务网站可以销售非遗相关的数字商品,这些新模式为文化产业的商业化运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四)文化自信的体现
非遗数字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数字化展示和传播,非遗成为展示民族文化魅力和创造力的重要窗口,增强了国民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现状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有42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一。这体现了非遗在我国历史文化成就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已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高分辨率扫描、三维激光扫描、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使得非遗的采集和展示更加精准、生动,为非遗资源的保存、传播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空间。
数字化保护对于非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更是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数字化保护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渠道,提升了非遗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促进了其传承与发展。在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前所未有,非遗资源通过数字化保护,可以迅速传播到社会各个角落,让更多人了解其价值。
然而,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尽管政府出台了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但是由于当前非遗的数字化基础相对薄弱,很多非遗项目尚未进行有效的数字化记录和保存,且非遗项目繁多,且分布广泛,导致数字化工作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此外,由于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如何选择合适的数字化技术也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问题
(一)技术问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数字化保护过程中,信息与数据的采集至关重要,但其质量控制及标准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当前,诸多前沿数字技术的应用并不充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遗的广泛传播。具体来看,非遗数据格式的多样性直接限制了其在更广阔领域的流通与传播,使得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只能在小范围内被人们所知晓,这无疑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设置了障碍。
例如,广东省中山市大涌镇坐拥丰富的非遗资源,但其数字化传播渠道仍在逐步完善之中。这一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涌镇非遗项目的推广和传承,使其未能充分发挥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机遇。
另一方面,部分非遗管理机构在数字化方面的意识较为淡薄,后台服务能力的不足也成为了问题的一部分。此外,数字化信息软件的更新迭代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而这期间的高昂运营成本又无形中加大了非遗数字化的转型压力。为此,相关机构需要增强数字化意识,提升后台服务能力,并加快信息软件的更新速度,以降低运营成本,从而缓解非遗数字化转型的压力。
(二)版权问题
非遗往往是由某个群体共同创造、传承的,因此在数字化过程中,难以确定具体的版权所有者。传统的版权法律体系主要针对个人创作者,对于集体性、匿名性的非遗项目,现有的版权归属规则难以适用。非遗数字化后,其使用范围和方式可能远远超出传统传承环境。如何界定这些数字资源的合理使用范围,以及如何授权给第三方使用,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和行业准则。非遗数字化可能带来商业利益,但如何在传承人、社区、数字化机构以及政府等多方之间公平分配这些利益,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可能会导致传承人的权益受损,进而影响非遗的持续传承。非遗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其保护和传承应当服务于公共利益。然而,过度的版权保护可能会限制公众对非遗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违背了文化遗产共享的原则。
四、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
(一)标准化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发展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中,信息与数据采集的质量控制及标准化是关键环节。当前,我们面临着数据格式多样、技术应用不充分、传播渠道有限以及管理意识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非遗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传承。因此,我们必须着手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数据质量控制标准,推广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数字技术的应用,统一数据格式以促进跨平台流通,同时拓宽数字化传播渠道,如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体。此外,加强对非遗管理机构的培训和指导,提升其数字化意识和服务能力,以及通过政府补贴、企业合作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加快信息软件的更新迭代,从而有效缓解非遗数字化转型的压力,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在数字化时代得到更有效的保护、传播和利用,为后世留下丰富的文化资产。
(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版权管理体系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版权问题上,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在尊重集体创作和传承特性的同时,确立合理的版权归属和使用规则。为此,需制定适应非遗特性的版权法律框架,明确数字资源的合理使用范围,并建立多方参与的版权授权机制,以保障传承人的合法权益。同时,我们应在版权保护与公众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开放授权和共享协议等方式,促进非遗的广泛传播,同时加强版权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非遗版权保护的意识。这样,我们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非遗传承人的智慧成果,还能够确保非遗作为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价值在数字化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婉如.文化产业大发展时代下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J].文化产业,2024,(18):19-21.
[2]郭晨曦.数字化为非遗传统技艺保护“添翼”[J].文化产业,2024,(20):49-51.
[3]王含.徐州大运河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华夏文化,2022,(02):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