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与中小学师德建设研究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深厚的思想道德内涵。通过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与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关系,分析新时代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指出当前中小学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师德建设的路径和对策,以期推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师德建设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融入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融入师德建设中,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紧密结合,有助于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升教师人格魅力,从而更好地影响学生,促进整个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与师德建设的关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不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传承的精髓,更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础。这些理念与师德建设紧密相通,共同塑造了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和神圣性。
首先,“讲仁爱、重民本”的道德观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儒家文化中的“仁”字,强调爱人、恻隐之心。教师应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困惑,这种无私的爱是师德的本质体现,不仅温暖了学生的心灵,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守诚信、崇正义”的发展观为师德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守诚信体现在教师的言行一致、公正无私等方面,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崇正义则要求教师坚持正义,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因个人喜好或利益考量而做出不公正的决定。守诚信与崇正义不仅是教师个人品质的体现,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培养教师的诚信意识和正义感,能够促进教师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教师的诚信与正义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最后,“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为师德建设确立了目标。尚和合强调的是和谐共生的理念,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尊重每位学生的差异,从而在教育实践中实现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求大同指的是追求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师德建设中,这意味着教师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成长和学习的环境。通过在教育教学中践行尚和合与求大同的理念,教师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自身的职业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和谐共生与共同进步的精神,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对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里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规范,它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教师的精神指引,更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融入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中,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代教育事业的深度优化。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能够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供深厚的理论支撑。例如,“讲仁爱、重民本”,倡导爱人如己、以人为本,这正是教师职业道德中最核心的要素。教师的仁爱之心不仅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更体现于他们的职业态度和对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上,教师通过践行这种仁爱的理念,可以在日常教育中关心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和道德观念。
其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融入师德建设,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教师能够自觉培养高尚的品德修养,如谦逊、诚信、正义等品质,这些品质不仅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榜样作用,也能够在课堂内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例如,“守诚信、崇正义”的思想强调诚实守信、公正无私,教师若能在教学中注重这些价值观的传承,既能提升自身的教学艺术,又能教会学生如何在社会中秉持诚信、追求正义。教师通过自身行为对学生进行示范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在耳濡目染中培养起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种思想理念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强调和谐共生与共同进步,这种观念可以激发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承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将这些理念融入师德建设,教师可以更好地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最后,优秀的师德建设不仅关乎教师的个人修养,也直接影响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道德的引导者,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重要影响,一位具备高尚师德的教师,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塑造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种正面的影响力,最终将反映在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人格发展上,从而提升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优秀的师德不仅能够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还能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教育的效果与质量。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德建设,教师能够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进而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新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融入中小学师德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教师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者,其师德水平直接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这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紧抓机遇期,明晰风险与挑战,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的融入力度。
(一)新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融入中小学师德建设带来的机遇
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教师的师德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例如,教育部发布的《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这些政策文件不仅为教师的日常行为提供了规范和指引,还从制度层面上确保了师德建设的有序推进。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得以更多地融入师德建设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道德伦理思想,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这些思想理念与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高度契合。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推动,将这些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可以为教师的师德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帮助教师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责。
此外,教育改革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融入提供了契机。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国家提出要推动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在这种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融入师德建设,可以为教师提供新的教育视角,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新时代对教育质量和教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使得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职业道德标准,在这一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作为精神滋养,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职业使命,并通过自我修养提升个人道德水平,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下一代。
(二)新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融入中小学师德建设带来的挑战
首先,教师职业压力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面临的职业压力日益增加,现代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和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升,这些压力往往导致教师在职业道德建设上出现疏漏,甚至影响其教学效果。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学生管理、家长沟通等多重压力下,往往难以顾及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政策的支持,部分教师仍可能在日常工作中出现职业倦怠,进而忽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此外,过度的职业压力还可能导致教师在面对学生问题时情绪失控,影响到师生关系,进而对学生的道德培养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提高。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学科教学,教师还被期望在学生的道德教育、心理辅导、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种多元化的角色期待,使得教师的工作内容日益复杂化,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然而,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高期望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教师在应对社会和家长的多重期待时,难以全面平衡工作中的各项任务,导致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有所欠缺。例如,一些教师在面对学生问题时,过于追求教学成绩,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和人格的培养,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对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再次,部分教师道德意识淡薄。尽管教育部门一再强调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部分教师的道德意识仍然相对薄弱,教师的道德教育与自我修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师德问题时有发生。例如,个别教师存在体罚学生、徇私舞弊等不良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教师的职业形象,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最后,师德建设的制度化与实践脱节。虽然国家和教育部门出台了许多政策文件,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但在实际操作中,师德建设的制度化与实践往往存在脱节的现象。一些学校在落实师德建设时,存在形式主义问题,导致政策的实际效果不佳。例如,一些学校在进行师德考核时,过于依赖纸面材料和形式化的检查,忽视了对教师日常行为的真实考察,这种制度与实践的脱节,导致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难以真正将师德建设落实到位。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融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
为有效应对中小学师德建设中的挑战,学校应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通过开展系列举措,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融入师德建设取得的实际效果,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
(一)完善教师职业压力管理与支持体系建设
在面对职业压力时,学校可以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的和谐理念,建立一套全面的职业压力缓解机制。通过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教师交流会等形式,帮助教师掌握有效的压力管理技巧,增强心理韧性。同时,学校管理部门应优化教师的工作量分配,确保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专注于教学和师德修养,减少不必要的行政负担,为教师创造一个支持性的职业环境,使教师能够更好地践行仁爱、和谐等传统价值观。
(二)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与社会责任感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融入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之中,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加深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在教师评价体系中加入师德考核指标,通过日常观察、学生反馈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估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以此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更好地履行社会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三)增强教师道德意识与自我修养
通过定期举办道德论坛、研讨会等活动,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的道德自觉性和自我约束力,进一步推广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通过树立榜样来激励其他教师向高标准看齐。同时,建立自我反思机制,鼓励教师定期进行自我反思,识别自身在师德建设方面的不足,并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四)实现师德建设制度化与实践的有效对接
学校进一步完善师德建设的相关制度,细化师德考核标准,确保师德建设的制度化与实践相匹配。进一步强化师德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师德监督体系,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日常监督和管理。最后,通过组织教师参与师德实践活动,如师德演讲比赛、师德模范评选等,促进师德建设从制度层面到实践层面的有效转化,确保师德建设的实际效果,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小学师德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将其核心思想理念融入师德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还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通过健全制度、优化环境、强化修养,才能真正实现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徐婧怡,邵献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主要路径[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3,39(12).
[2] 曹素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师风建设[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08).
杨雪(1987—),女,汉,甘肃礼县,硕士。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中小学教师师德研究中心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融入中小学师德建设研究”(项目编号:CJSD23-4)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