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现状及策略研究—以“3+2”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 基金项目(或课题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 2022—2024 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中高职贯通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及质量控制研究与实践——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项目编号:GZJG2022-203)成果。][ 作者简介:刘定国(1993.11—),男,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职业生涯规划、学前教育、儿童发展与早期教育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本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通过调研联办中职学校,深入分析了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沟通不畅、课程设置差异大、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建立教师互动机制、专业建设指导机制和质量体系监督机制等对策,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A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对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至关重要。国家层面已明确提出加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并通过《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强调了职业教育纵向和横向的贯通与融通。如何促进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已成为构建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中高职衔接模式及现状
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主要采取“3+2”五年制联办培养、五年一贯制培养、专业群衔接和“3+4”中本衔接等模式。其中,“3+2”模式因其高效性和针对性而广受欢迎,允许学生在中职学习三年后,无需参加高考即可继续高职学习,最终获得专科毕业证书。该模式的优势在于节省时间、减少费用、专业就业前景好,以及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探索深化,普通本科院校逐渐淡出五年制高职,原则上自2015年起,不再招收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学生,2018年不再接收五年制直升转录学生,高职独立开展的五年贯通培养已于2018年取消,四川省中高职衔接以“3+2”五年贯通培养为主。以四川省的“五年贯通培养”为例,四川省95%以上的高职院校参与五年一贯制招生,2020年四川省五年一贯制招生总计划为82606名,2021年有72所高校与中职学校联办,提供75225个招生计划。然而,在推进中高职衔接的五年一贯制培养工作以及实施高职院校的高水平学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即“双高计划”)的过程中,中高职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逐渐显现出若干问题,2022至2023年四川省五年一贯制招生总计划总数、中高职合作规模逐年减少。以G市某高校“3+2”学前教育专业为例,从2021年招生计划900人减至2024年的150人,五年一贯制整体招生规模明显缩小。
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在于实现专业对齐、课程连贯、实践导向、双证融通、教育层次连贯以及校企合作深化等方面,以此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实践技能和高端职业能力。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职业院校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专业设置错位、教学内容脱节等问题。通过调研发现,中高职学校之间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上缺乏有效沟通,主要表现在信息沟通不及时、沟通渠道不畅通等,进一步导致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差异,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一)专业设置缺乏连贯性,人才培养目标不统一
中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连贯性,导致学生在升学后需要适应新环境,增加了学习难度。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撤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仅保留原2019年增设的“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主要面向幼儿园和幼教机构培养幼儿教师,与之相比,幼儿保育专业培养的学生目标岗位是幼儿园、儿童福利机构保育教师,以及早教机构、托儿所育婴师,要求学生掌握更多保健、保育和教育方面的基本技能和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总体来说学前教育专业偏重教,保育专业则体现保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导致两者在教育目标上缺乏一致性,使得学生在升学过程中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二)人才培养方案未落实,课程设置贯通性差且有重复
五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中职阶段未能严格实施,中高职学校在教育目标和课程设置上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学生在升学过程中面临压力和困惑。调研发现,高职学校牵头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学时要求,但中职学校具体实施时,一方面会根据学校师资情况进行课程调整,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地方特色课程。例如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在中职阶段现在无法进行教师资格证考试,但转录进入高职的第一个学期,按照要求和规定是可以参加教师资格证笔试,但与之相关的课程在中职阶段学时设置不足,甚至存在完全未开设的情况,导致五年一贯制学生的教师资格证获取率整体相对低于三年制学前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就业。
由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撤销,幼儿保育与学前教育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中高职的课程体系前后贯通性差,教学内容脱节,同时不同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也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学校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另一些学校则过于强调实践操作,忽视了理论基础的重要性。这种差异导致了学生在升入高职后需要重新适应和学习,影响了教育效果,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难度高。同时调研发现,部分中职学校在前三年开设的课程和高职后两年的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率超过了30%。例如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活动设计等课程。
(三)技术技能认定不畅通,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一是技术技能等级衔接不畅通,学生升学后需重新进行技能鉴定,增加了学习负担;二是转录淘汰制度实施效果不佳,缺乏统一的转录标准和考试。虽然要求转录淘汰比例原则上不低于相关专业招收学生人数的5%,但不同中职学校转录标准、转录考试尚未统一,且转录学生名单由中职学校确定,中职与高职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使得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前三年教学评价体系主要由中职学校制定,缺乏对高职阶段教学要求的考虑。同时,评价体系中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全面考核,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育质量。
(四)教学资源共享度不高,实习实训效果未达到
虽然政策鼓励中高职教育资源共享,但实际执行中存在困难,合作的中高职教学资源共享度不高,部分中职学校的实习实训条件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实践操作的需求,导致学生在实习实训环节无法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五)沟通互动机制不畅通,衔接管理体系不完善
高校并未参与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管理,中职和高职沟通机制不畅,沟通渠道较少,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和就业指导等方面工作衔接存在很多困难。中高职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缺乏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导致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教学标准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衔接。
三、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策略建议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以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系统培养人才为主线,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推动中高职紧密合作,建立中高职相衔接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统筹培养兼具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的专门人才,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学前教育专业应确立以培养新时代幼儿师资为主要目标,融入幼儿保育相关内容。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设计一体化培养方案
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是做好中高职一体化工作的核心。高校应会同中职学校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着眼于中高职培养一体化,充分考虑人才成长规律,统筹安排教学计划、课程选择、实践实习、考试评价、质量监控等环节,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2.构建有机衔接课程体系
以夯实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线,由高职院校牵头,中职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按照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共同制定中高职有序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确保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整合性。
3.统筹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中高职院校要加强统筹规划,以“整体设计、分段递进”的思路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将职业技能训练贯穿整个培养过程,探索实施“课证互换、课赛互换”制度,整体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体现中高职教育的承接与延续。
(三)强化培养方案实施
1.加强过程管理,动态调整招生
以夯实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宗旨,以中高职一体化培养为主线,按照“初中起点、五年培养、中高职融通”的办学原则,加强对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管理,建立完善的评价考核机制,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期满,应进行适当考核,设置的淘汰比例严格落实,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考核合格后方可转入高职阶段继续学习,具体考核办法由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共同制订,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职业教育升入高职阶段的学生规模数可根据合作中职院校办学质量,专业对接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不断促进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2.加强师资协同,共享教学资源
探索建立高职、中职、合作企业共同参与的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师资协同研训机制。例如高职院校借助产教融合共同体、职教联盟等平台,充分利用对口专业、课程及师资优势,与所对接的中职学校合作开展师资培训,加强校本研训统筹,中高职教师定期互动交流。健全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实践制度,探索青年教师教学指导和实践指导相结合的“双导师”培养模式。通过校际合作,共享实训场所和课程资源。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提升。
3.探索实践“2+1+2”中高职衔接模式
积极探索实践“2+1+2”中高职衔接模式,其中前两年在中职阶段学习,执行中职管理标准;中间一年为衔接阶段,可由中高职共同培养,设计中高职衔接课程,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专业教学资源库等手段,由中高职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后两年在高职阶段学习,执行高职管理标准。
(四)健全完善工作机制
1.健全校际互动合作机制
由高职院校牵头,会同相关中职学校做好专业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具体实施等项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论证要充分发挥高职和中职各专业教指委及企业的指导作用。学校要主动联合行业、企业,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支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专业化职业教育集团作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2.构建教师互动共享机制
加强中职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定期的教师互动机制。通过教学研讨、课程共享等方式,实现教学资源的互通有无,促进双方在教学理念和内容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通过定期的教师交流会议、联合教研活动等形式,加强中高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同时,建立教师共享平台,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3.建立专业建设指导机制
成立由中职、高职和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统筹规划。通过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方案等,确保中职与高职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上的有效衔接。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统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加强中高职学校之间的沟通和协作,确保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4.加强质量体系监督机制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采用第三方评价对中职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行定期评估。通过教学质量评价、学生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建立学生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和反馈。鼓励学校开展中高职联考,不断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四、结论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中高职学校、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等多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监督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设计落实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也是中高职衔接的重要突破方向。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健全教师互动机制、建立专业建设指导机制、加强质量体系监督机制等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中职与高职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上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1(12):2-6.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1(05):76-79.
李芃秋.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2):13-1536.
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中高职衔接五年贯通培养工作的通知[EB/OL]. (2020-04-07)[2024-06-27]. http://edu.sc.gov.cn/scedu/cjhfwjk/2020/4/7/098582a092ba429ab84c20b5eb15d71f.shtml.
四川省教育考试院. 中高职衔接五年贯通培养录取正在进行 全省共8万余名招生计划[EB/OL]. (2020-08-17)[2024-06-27]. http://edu.sc.gov.cn/scedu/c100494/2020/8/17/a2d935b59a744f29866de905af749853.shtml.
李栋梁.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教育[2024-07-02].
张鑫,柳燕.我国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5(24):4.DOI:10.3969/j.issn.1004-3985.2015.2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