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需要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关键要点
摘要: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三个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已经成为了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实际需求。高校需要对辅导员的心理建设进行不断提升,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进行更进一步的提升和全面拓展,使得高校辅导员对高校的归属感得到更进一步的增强;通过多种方式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建设,使得他们的“三感”得到全面满足。
关键词:获得感 幸福感 安全感 高校辅导员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群众需要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并且需要把“三感”通过更加具有保障以及可持续性的方式进行不断的延续。因此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以下称为三感)已经成为了当前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重要尺度和依据。高校辅导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和生活辅导的重要职责,而高校辅导员对于“三感”的理解和感悟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全面培养。
1 满足高校辅导员“三感”心理需求的现实意义
首先,高校辅导员的获得感可以对成长目标进行全面的指引。获得感是正向心理感受当中最具有典型代表的内容,而获得感也是和满足、幸福等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直接挂钩的。因此高校辅导员的获得感在日常工作中如果可以得到不断的提升,就可以不断强化自己的职业自信和育人质量,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进行提升。如果获得感得到了全面满足,辅导员在进行针对自身职业目标以及辅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过程中会产生更加高质量的感悟,使得其职业自信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和稳步的提升,最终使得高校辅导员的人生价值得到全面满足。
其次,幸福感和人文关怀是直接挂钩的。针对高校辅导员来说,幸福感来源于对职业的认同;高校辅导员本身的幸福感可以通过外延的方式扩展到师生之间关系的融洽感,和工作目标得到满足的认同感以及实现感等。因此高校辅导员只有具有幸福感,才可以在工作过程中保持源源不断的热情和更加平稳、更加负责的工作心态,最终辅助高校专业教师对教书育人目标的全面实践进行更进一步的促进。高校辅导员的幸福感可以全面维护辅导员本身的心理健康和工作质量,对于健康教育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安全感和育人氛围是直接挂钩的。高校辅导员需要安全感才能再针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受外部意识形态的影响,对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安全度和稳定度产生强烈的认可和适应。安全感的背后是对学生坚定不移的爱和尊重,只有安全感才能给高校辅导员以心理需求的稳定性基础。足够的安全感可以使得高校辅导员更加友好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共情心,和学生相互勉励、相互支持,形成更加良好的育人氛围,最终在大思政体系下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 高校辅导员“三感”实现的制约因素
首先,随着当前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辅导员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呈现出日益复杂的趋势。而工作难度增加的同时还伴随着自身定位的不断模糊,如获得感缺失、角色定位不准确等原因都会导致高校辅导员的“三感”获得受到一定限制。同时高校辅导员本身要在多个身份之间切换:学生的良师、领导的得力下属、家长的知心朋友等。这些角色迥异、针对目标不同的工作内容会对高校辅导员在获得“三感”的道路上产生一定的阻碍。
3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路径优化
首先,高校辅导员需要提升自身的“三感”认同,促进更进一步的专业化发展,对高校的辅导员队伍进行全面的优化。只有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进行全面的推进和扎实的巩固,更进一步突出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才能使得高校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得到全面的提升和有效的扩展。高校辅导员队伍需要对业务技能进行严格的把控和全面的提升;辅导员的个人发展需求需要进行全面的满足;通过多种方式如职业技能竞赛、辅导员发展中心等内容对高校辅导员专业优势和工作能力进行全面的发挥,最终使得辅导员形成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的思维。这样高校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和“三感”之间可以齐头并进、同步提升,对队伍建设也有着莫大的好处。
其次,通过多种方式激活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动力。由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相对较为模糊,因此放空大脑、分离工作和生活就成为了高校辅导员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工作和生活混在一起的高校辅导员,其心理建设和发展必然也是模糊不清、疲劳至极的,高校需要对辅导员的心理脱离水平进行全面提升,通过多种方式帮助高校辅导员对生活和工作的界限进行清晰明了的分界,让辅导员的心理状态得到充分的休息,从而打造一支信仰坚定、质量更高的辅导员队伍。高校需要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团队辅导,通过相关的心理健康讲座对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状态进行按摩,通过多种方式帮助高校辅导员从工作压力中得到全面的放松,对辅导员的工作热情进行全面的恢复。同时高校应该全面推进各类福利制度,从多个方面,如文体活动、生日祝福等对辅导员的心灵进行安慰,提升辅导员工作热情,更进一步激活高校负责人队伍的创新活力。
最后,满足高校辅导员的归属感,使高校成为辅导员成长的沃土。高校需要对辅导员队伍的各类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和有效的归纳,使得高校辅导员可以通。团体合作配合的方式避免单打独斗产生的孤独感和被抛弃感。高校辅导员的群体需要形成合力,高校要帮助辅导员形成自己的公众文化,塑造出更加良好的工作氛围,使得高校辅导员的安全感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比如高校辅导员的导师制度、师徒结对的方式可以使得富有经验的老辅导员对年轻的新辅导员进行指导;通过这种老带新的方式,使得辅导员的成长梯队得到更进一步发展。
结论
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对丰富精神生活的渴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成为了人民群众对生活深度和广度进行全面探索,渴望获得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的关键因素。在进行高校辅导员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以“三感”为切入点,通过多种方式为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提供更加全面的努力方向和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义全. 心理契约理论视野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绩效研究[J]. 江苏高教,2016(4):105-107.
[2] 陈琴.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J]. 福建质量管理,2017(22):264.
[3] 黄国英. 运用管理心理学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