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大学英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资源库建设路径与策略研究

夏子翔 潘美壁
  
大通媒体号
2024年47期
成都文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0401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面临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文化自信与国际传播的重要性。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要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教学实践中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本研究聚焦于构建基于大学英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资源库,旨在解决此问题,提升文化自信与国际交流能力。研究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指导,整合高质量资源,如CGTN/China Daily短片、中国外语微课网、文化传播账号内容等,结合《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8个单元话题,构建包含视频、文本、音频等多模态资源的双语资源库。建库原则包括坚守文化内核、强化情景体验、构建共建共享生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大语言模型,提高建库效率与内容质量,深度挖掘话题内涵,优化中英文翻译,智能编撰语言文化题库。本研究旨在丰富教学资源,增强课堂互动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促进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为文化自信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贡献力量。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库建设,大学英语,文化自信

1.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加速的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面临重大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的战略要求,强调文化自信与国际传播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亦多次强调中国主张、智慧与方案的国际宣介。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强调了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然而,教学实践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普遍(王钏力,2011;李思颖、龙璐,2022;李姣,2024),学生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能力薄弱,影响了文化自信与国际交流效果。

与此同时,数字化转型虽极大地丰富了知识获取途径,却也导致部分传统文化知识在海量信息中边缘化,青年一代对其理解与传承遭遇障碍。为破解此困境,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双语资源库显得尤为重要,旨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跨文化交流能力及文化外宣能力。

鉴于青年群体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其文化理解与表达能力直接关联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学英语课堂应成为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本研究聚焦于探索大学英语课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资源库的建设路径与策略,旨在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与“数字废墟”问题,通过创新教学策略,深度融合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与自豪感,促进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

在教育技术服务理念的指导下,本研究致力于解决教育资源库普遍存在的三大关键问题:技术应用的边缘化、教学活动中心地位的强化,以及资源建设的专业性与深度发展(罗廷锦、余胜泉,2002)。通过构建服务于大学英语学科教学的双语资源库,旨在构建既实用又高效的资源库,切实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使之成为教师与学生不可或缺的教学和学习工具,为文化自信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贡献新力量。

2.中华优秀文化双语资源库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同步指引,则明确了外语教育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的新使命,为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当今大学生学习外语,除了要了解世界优秀文化和文明,还要学会使用外语传播中国思想、学术研究成果和中华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王守仁,2016)。

本研究旨在响应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号召,聚焦于构建基于大学英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资源库,以《第五版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教材体系为依托,融合经典内容、思想精髓及当代价值,打造集视频、文本、音频、图片于一体的综合性双语资源体系。该体系细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立体资源库、跨文化对比资源库及中国故事文本资源库三大子库,旨在通过创新方式服务大学英语教学,强化课程思政效果。

本研究的核心目的在于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整合并优化传统文化资源,为大学英语课堂提供丰富、鲜活的双语学习材料。通过双语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研究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加深了其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还在语言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其能够自信地运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从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此资源库的建设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多重意义。首先,它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素材,增强了大学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其次,它促进了学生对语言与文化之间深层次联系的理解,使语言学习更加立体、生动。最重要的是,双语资源库的构建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全球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为其成长为具备国际竞争力和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提升教学质量具有深远影响。

3.核心概念界定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将文化定义为“社会或某个社会团体拥有的精神、物质和情感的系列特征,还包括除艺术、文学外的生活风格、生存方式、价值体系、传统和观念”(转引自文秋芳,2023)。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寄托,其深厚底蕴跨越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倾向、道德情操及信仰体系等多个维度,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与自豪的坚固基石(杨瑞森,2014)。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特指由中华民族创造,并在清朝晚期以前形成与发展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宏大古典文化体系。这一体系广义上涵盖了传统文化思想、艺术、民俗、医术等多个方面,而狭义上则聚焦于以儒家、道家、佛教为主流的文化思想,其中儒家思想尤为核心,以其“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关键在于“优秀”二字的精准提炼,即那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能够体现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回溯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中华文化奠定了深厚基础,儒、道、墨等学派的思想家们以其深邃的洞见,构筑了融贯天人、社群、人际之理的宏大思想体系,倡导孝悌忠信、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等价值观,塑造了华夏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这些文化积淀不仅赋予中华民族独特的视角与价值体系,还铸就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了历史长河中的民族力量。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其核心思想精髓体现在和衷共济的和平观、计利天下的发展观、天下为公的天下观、海纳百川的文明观以及天人合一的生态观等方面。这些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智慧资源,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发展、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3.2 双语资源库

中华优秀文化双语资源库是教师自主建设的数字教材资源库。狭义的教材通常指英语教科书,而广义的教材还包括教师用书、练习册、活动手册、读物、音视频材料、挂图、卡片、教学实物、软件等(教育部,201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资源库作为广义上的英语教材,主要承担两种功能:向内进一步强调外语教材和外语教学对于国家和民族认同培养的重要性;向外培养全球公民,让学习者能够向世界介绍母语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张虹、于睿,2020)。

相较于传统语料库强调的海量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功能(赵永彬、赵彦杰,2009),本研究的双语资源库聚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精准呈现。通过大语言模型的辅助,本团队精心筛选并整合了多模态的语言材料,如文本、音频、视频等,确保了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和教育性。这些资源被整理并上传至在线学习平台(如英华在线和iSmart),以支持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灵活应用,实现线上线下的无缝衔接,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与学习体验。

4.中华优秀文化双语资源库的建库原则、思路和框架

4.1 建库原则

4.1.1 坚守文化内核,确保教学质量

资源库构建的首要原则是紧密围绕“用英语讲好中国文化”的教学目标,深度挖掘并弘扬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如仁爱之道、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内容筛选上,坚持政治正确性与语言地道性的双重标准,精选主题广泛、叙事生动、视角多元、品质卓越的资源,辅以典雅图文和影音,全方位展现东方美学的独特韵味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此举旨在促进学生在语言习得的同时,深刻领悟并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4.1.2 强化情景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遵循情景性与趣味性并重的设计原则,资源库致力于通过生动的故事叙述、逼真的生活场景再现,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应用(如视频、动画、音频等),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与体验感。选取互动性强的语言素材,如From China的双语视频《中华养生零食》介绍到润五脏、滋心肺的雪梨枇杷膏时,过渡语是Raise your hands if you are the one who starts coughing as soon as autumn arrives.(一到秋冬就爱咳嗽的小伙伴请举手) ,Snow Pear Loquat.(雪梨枇杷膏喝起来),使学习过程充满乐趣,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参与度,实现知识的深度内化。

4.1.3 构建共建共享生态,促进持续更新

鉴于“移动、开放、共享、协作”的学习趋势,资源库采取共建共享模式,鼓励师生共同参与资源的创作、整理与维护,构建学习共同体。通过线上平台(如“学习通”)发布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搜集并上传传统文化资料,教师则负责整合、编码入库,实现资源的动态积累与更新。此机制不仅丰富了资源库的内容,还促进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确保了学习资源的时效性与广泛性。

4.2 建库思路和框架

本研究构建双语资源库的总体思路如下: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为纲领性指导,整合多元高质量资源,包括CGTN/China Daily短片(如《话说中国节》系列)、知名文化传播账号(如From China这是中国的)优质内容、中国外语微课网获奖作品、“高教社杯”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大赛精品视频,以及教师原创的校本特色微课等,形成系统化的资源体系。

具体而言,双语资源库的具体建库思路如下图,初期聚焦于《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的八个核心单元话题,精心筛选与单元内容紧密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构建一个重点突出、体系完整、特色鲜明的数字化资源库。此资源库不仅覆盖广泛,且深度挖掘,旨在通过丰富多样的素材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此外,本研究倡导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通过线上平台实施任务驱动式学习模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布置相关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搜集并上传与单元话题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料,随后由教师统一整理、编码并纳入资源库。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资源库的内容,更促进了师生间的深度互动与合作,实现了资源的共创共享。

图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资源库建库思路框架图

4.2.1 建库准备:单元话题内涵挖掘

借助ChatGPT-4o大语言模型进行头脑风暴,深度挖掘单元子话题及其有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及精神内核,作者在介绍了本研究的框架目的后,以一单元为例,给出的提示语(prompt)为:“请帮我解析以下单元主题,挖掘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Unit 1 Hello, Hi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精神内核有哪些?”

与ChatGPT协商了两次,大约花了5分钟,作者就得到了和一单元“问候交流”主题有关较为全面且深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问候礼仪、尊老爱幼、人际关系(重视亲情和友情、“和”文化)、中庸和谐、语言艺术(成语俗语如“久仰大名”“一见如故”)、祝福语与吉祥话、传统节日问候(如春节期间的“恭喜发财”“万事如意”)、仁爱思想、互助精神、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等,ChatGPT从以上几方面进行了言简意赅的阐释和举例,为课题组充实了单元子话题,扩大了检索词范围,大大提升了建库效率。

4.2.2 建库过程:多模态资源选取与分类

资源类型主要包括视频类素材、音频类素材、文本类素材、演示文稿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动画类素材等。本研究以“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原则,精选出坚持中华文化立场的网站或账号,将多模态资源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微课视频类、图文类和数字展类,具体如下表。

表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多模态资源网站/账号一览表

然后,根据梳理出的单元子话题查询主题相关中华优秀文化英语资源,将语料资源根据形态分类至中国传统文化立体资源库(TC)、跨文化对比资源库(VS)、中国故事文本资源库(CS)三大资源库中,以《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为例,具体建库内容如下表。

表2 《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分析和资源一览表

4.2.3 完善资源库:双语化处理和习题编撰

资源库建设的完善主要是两方面:对非双语化语料进行双语化处理,以及对未配套习题资源的短视频配题。具体做法为:对非双语资源(主要为文本),借助大语言模型ChatGPT-4o进行双语化处理(主要手段为英译汉),同时利用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校对中华成语谚语俗语的准确性。习题编撰方面,除来自中国外语微课网的获奖微课包含多模态资源包含课件、习题、小测外,大部分视频不自带语言文化习题,因此借助ChatGPT-4o根据视频主题和内容编写语言文化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等。

5.人工智能辅助建库策略

在构建基于大学英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资源库的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大语言模型(如GPT-4o和文心一言),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智能化手段,我们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库的建设效率,还能确保内容的准确性与丰富性。以下是几个具体的策略:

5.1 深度挖掘话题内涵,拓宽资源边界

大语言模型凭借其卓越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话题的丰富内涵与外延。通过广泛学习文化文本数据,模型能够精准识别并扩展关键词检索范围,深度剖析如Unit 2 Sorry! Thank You!单元主题在传统文化中的多维度意义,揭示其背后的谦逊、自省、礼仪、感恩(孝、忠、义)等价值观念。同时,模型还能关联成语故事等文化元素,为资源库注入生动案例,助力师生全面理解语言的文化底蕴,促进语言学习与文化认同的深度融合。

5.2 优化中英文翻译,提升双语内容质量

针对非双语语料,大语言模型在翻译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它能够结合语境与文化背景,提供自然流畅的翻译结果,有效解决传统翻译方法难以捕捉文化内涵的难题。在翻译“负荆请罪”等富含文化深意的表达时,模型能精准传达其文化意蕴,提升双语内容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此外,模型还具备校对功能,确保翻译结果的一致性与高质量。

5.3 智能编撰语言文化题库,强化学习效果评估

大语言模型在编撰语言文化题库方面同样展现出强大潜力。通过对资源库内容的深入分析,模型能自动生成多样化题型,全面覆盖语言技能与文化理解能力的考查。以“健康养生”为例,模型设计的题目不仅考察语言技能,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食疗养生”等文化理念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种智能编撰机制不仅提高了题库编撰的效率与精准度,还为教学设计与评估提供了有力支持,确保资源库内容的时效性与教育价值。

6.小结与反思

本研究通过构建基于大学英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资源库,有效应对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失语症”与“数字废墟”问题,教学实践中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双语资源库的建设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还促进了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入,使大学英语教学更具人文性、时代性与针对性。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大语言模型的辅助,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库的构建效率与内容的精准性,为师生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学习平台。

尽管本研究在探索基于大学英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资源库建设路径与策略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以期为后续研究指明改进方向:

1.样本局限性:本研究聚焦于一册书中的8个话题单元,导致样本选择范围有限,可能未能全面覆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域、历史及文化多样性。未来研究应拓宽样本范围,确保资源库内容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并邀请多领域专家参与内容筛选与评估,以增强资源库的权威性和全面性。

2.用户反馈不足:资源库建设完成后,本研究在收集和分析师生用户反馈方面存在不足,限制了对资源库实际使用效果的深入了解。为优化资源库,未来应建立有效的用户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手段收集用户意见,并运用数据分析技术挖掘用户需求与痛点,为资源库的持续改进提供有力支持。

3.跨文化交流视角不足:本研究在双语资源库建设中,对跨文化交流的深层次议题关注不够,如文化核心价值传递与文化间理解尊重等。未来应强化跨文化视角,探索在资源库中融入更多文化元素与跨文化策略,同时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借鉴国际经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梁瑛, 张靖然. 数智时代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J]. 公关世界, 2024, (11): 25-27.

[3] 李姣.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探析[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 8(20): 159-163.

[4] 李思颖, 龙璐. 从英语教学模式探究“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J]. 海外英语, 2022, (22): 178-180.

[5] 罗廷锦, 余胜泉. 浅谈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J]. 现代教育技术, 2002, (02): 35-38+78.

[6] 梅德明. 中华文化立场与外语教材建设——专访“悦读中国”系列英语分级读物主编梅德明教授[J]. 英语学习, 2024, (07): 24-30.

[7] 王钏力.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J]. 教学与管理, 2011,(30):107-108.

[8] 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 外语界, 2016,(03): 2-10.

[9] 文秋芳. 构建大学外语教材编写理论体系[J]. 外国语, 2023,46(6): 2-11.

[10] 杨瑞森.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题——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几点体会[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12): 47-53+136.

[11] 张虹, 于睿. 大学英语教材中华文化呈现研究[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0(3): 42-48, 91.

[12] 赵永彬, 赵彦杰. 自建语料库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09(3): 39-43.

项目来源:本文系四川省高等院校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2023年度外语教学改革及数字课程资源建设项目“基于《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数字资源库建设”(项目编号: SCWYGJ23-04)和成都文理学院2023年校级科研项目“基于大学英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数字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 (项目编号: WLYB202365)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