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立德树人视域下新时代研究生导学和谐共同体建构的四重路径
摘要: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内实施的导师责任制的核心在于构建研究生与导师间紧密且高效的互动机制,这对于教育质量提高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导学关系不仅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环节,更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关键纽带。本文从学校、导师、学生和社会四重维度出发,探析构建和谐导学关系的可行路径,响应新时代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需求,以共同体的建构来实现落实导师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导学关系;导学共同体;立德树人
当前,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面临导师与学生间关系定位混乱、权责界限模糊及制度规范缺失的三大挑战。不同形态的导生关系,如“门阀、学徒、雇员、亲子”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可能诱发思想及行为层面的学术道德失范。具体表现为导师的放任与学生的消极应对、导师的极端忽视或纵容、学生的不当奉承、导师的过度利用乃至师生关系的非正当跨越等多个方面,这些均加剧了学术不端现象。根本而言,上述问题源于导师与学生对自身角色认知的不统一,缺乏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价值共识,且受传统文化等多因素交织影响。现实中,导师指导责任的履行、学生自我责任感的体现,以及双方对导学关系的维护程度参差不齐,对彼此权责的认知存在明显不足。加之缺乏明确有效的制度框架加以规范,导致权力运行失序,乱象丛生。
鉴于此,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体,亟需构建和谐的导学关系,即新时代研究生导学和谐共同体,这不仅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则导生关系必须打破目前的三重困境,顺应时代变迁,融合师友之道,强化制度建设,明确权责界限,促进师生角色认知的统一,构建一个既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又具时代特色的导学共同体。在此背景下,从教育机构、导师角色、学生主体及社会环境四个维度综合考量,探索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的导学和谐共同体的有效路径,成为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策略。
一、学校维度:落实监管培训
高校作为研究生教育与师德建设的核心,亟需优化导师管理机制,包括健全考核、选拔、评价及激励机制,确保教学科研活动在明晰的规则与监督下高效运行。此举对于促进健康导学关系至关重要,需强化考核体系,融合多维度评估与真实学生反馈,确保制度公正透明。
鉴于研究生培养体系及学生指导上的现存不足,高校应主动作为,界定导师与学生职责界限,通过构建详尽的规章制度与专门机构,应对扩招带来的师生比例失衡及目标模糊问题,确保导学问题有章可循、及时解决。此外,设立心理支持体系,针对潜在的心理困扰提供专业干预,预防问题升级。
此外,高校还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如美国的师生共商制定培养计划模式,高校可搭建互动性强的导学平台,促进双方基于相互承诺与协商的合作关系。这种双向责任机制,辅以平台保障下的有效沟通,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导学氛围,构建稳定的导学共同体,从而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学生满意度。
二、导师维度:注重思想转变
要消解导学关系中的权力失衡的误区,研究生导师需深化立德树人理念,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导师秉持新时代教育理念,视学生为成长伙伴,旨在全面培养而非简单利用,积极构建基于相互尊重与合作的导学关系,摒弃传统权威观念,推动师生间双向互动、共学共进的新模式。
师生双方需适应新时代角色转变,避免将导师负责制误解为绝对服从或雇佣关系,应明确其为基于平等的专业指导与帮助,旨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师生应共同维护健康的导学边界,促进双向互惠、和谐共进的氛围,确保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与个性化发展。
导师在导学过程中,应兼顾学术指导与人文关怀,平衡个人追求与育人责任,强化师生沟通,构建高效辅导体系。除学术培养外,更需关注学生生活与心理健康,以真诚与关爱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策略,确保严格要求与鼓励支持的平衡,共同构建和谐的导学共同体。
三、学生维度:提升交互素养
研究生积极发挥作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潜能,确保个人基础扎实,有贡献于团队,更有利于与导师建立常态沟通桥梁,深化师生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建情感深厚、发展同步、力量汇聚的导学共同体。
为跨越代际鸿沟,提升沟通效率,学生需掌握沟通技巧,主动表达见解,避免误解累积成矛盾,促进导学关系和谐共生。面对认知差异,学生应善用沟通艺术,确保信息准确传达,减少冲突,强化导学合作基础。
同时,学生应合理表达诉求,依托学校制度保障,积极利用正规渠道反映问题,勇于发声,以合法合情方式逐级表达,与导师有效沟通,寻求解决方案,促进导学共同体健康发展。遇难题时沉默非良策,主动沟通方可化解疑虑,避免消极情绪累积,维护师生双方正面情感。
言而总之,师生开启开放对话,换位思考,相互扶持,以诚恳态度交流分享,增进理解,明确期望,预防误解,持续对话,不仅可以加深情感联结,还促进需求对接,确保导学关系在理解、尊重与支持中不断优化,形成长期稳定的良性互动,共筑和谐导学环境。
四、社会维度:监督引导协作
构建公众参与的监督机制是强化社会民主、规范教育行为的关键举措。随着社会的进步,公众监督意识日益增强,成为揭露与纠正导学关系中的不良现象及违法违纪行为的重要力量。公众监督需秉持公正原则,全面审视,不放纵问题,不误伤无辜,确保监督的精准有效。同时,对于潜在问题,应深入剖析,勇于揭露,以智慧为刃,清除阻碍教育发展的障碍,为人才培养营造清朗环境。因此,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监督机制,对于促进导学关系和谐、构建教育共同体具有深远意义。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的正向引导对于导学关系乃至整个教育生态的塑造至关重要。媒体应成为传播正能量、倡导和谐导学理念的先锋,通过精准的信息传递与舆论引导,促进社会对导学关系正面价值的认同。新媒体平台应发挥其独特优势,占领舆论高地,以公信力为基,引导公众理性参与,共同推动和谐导学共同体的构建。
此外,构建广泛协作的教育机制是实现家校社共育、促进导学关系和谐的重要途径。依据《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界需紧密合作,形成合力。政府职能部门应发挥引领作用,优化育人环境;学校与家庭则需加强沟通,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社会则作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广阔舞台。通过明确责任分工、强化专业支撑,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促进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
总的而言,四重协同需从价值认同、组织协同、功能互补三个维度出发,确保各主体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目标一致、行动协调。同时,应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以实践推动政策与理论的不断完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通过媒体宣传扩大影响力,激励更多导师与学生主动参与,共同营造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则构建广泛协作的教育机制,是构建和谐导学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徐礼平.数字社会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内涵拓展、实践困境与突破方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3(10).
[2]王扬,刘景超,王显凌晨,等.博士生导学关系影响机制与导学共同体优化策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06).
[3]常海洋,杜静.走向交往理性的研究生导学关系: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高教探索,2023(02).
[4]王江海,常海洋,杜静.导学关系基本问题研究述评:本质、类型与影响因素[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4(02).
[5]张晓洁,李曦.高校导学共同体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构建——以高绩效工作系统为研究视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4(03).
[6]宋成.研究生教育中的导学关系:影响因素与对策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03).
1、作者简介:
张潇予(1998.2—),女,汉族,籍贯: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2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