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五育并举
——初中教育阶段如何实施五育并举
摘要:立足于乡村振兴宏观背景,作为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与关键路径,教育的重要性与价值日渐凸显。作为现代教育领域的核心要素与重点内容,立德树人对教师教学做出了新的规划与调整。它要求教师既要细化阐述知识内容,又要关注品德的塑造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提出与实施恰恰为新时代初中教育指明了方向、点明了主题。基于此,本文便围绕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有效实施五育并举,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课题展开如下探究,以期为后续教学提供有益参考及借鉴启示。
关键词:乡村振兴;五育并举;立德树人;初中语文;教学路径
引言
乡村振兴,人才为本。由于初中生年龄较小,缺乏充足社会视野及生活阅历,三观尚未形成,这导致他们极易受歪风邪气影响而误入歧途,极易对自身成长和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作为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学科,语文不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更是文化传承、思维训练、情感陶冶的重要载体。教学实践表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五育并举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向思想价值取向,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茁壮成长,促使其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建设者。
一、立德树人:初中语文教学之灵魂
(一)德育渗透,涵养品德
作为五育之首,德育是立德树人的核心。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路径,并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透彻分析并寻找潜藏的德育元素,并通过课堂讲解、讨论交流、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形成正向思想价值取向,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及准则。例如,在讲解《背影》等课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父子情深,学会感恩与付出;在分析《岳阳楼记》时,可引导学生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
以《最后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中法国小镇居民在失去母语教学权后的情感变化,通过角色扮演、情感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母语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以及爱国情感的深沉与伟大。同时,教师也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爱国事例,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激发其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二)智育启迪,启迪思维
智育是细化阐述教材知识内容、发展学生个体智商能力的过程。教师应着重培养病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多视角分析能力及多元辩证观。可通过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学生阅读量,拓宽其学科视野;也可通过仿写、续写、评论等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者通过基于问题导向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多维辨析,以切实有效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创造意识。同时,教师也可科学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智能化教学、借助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等,以促使学生深化理解古诗内容及内涵。
以《春望》教学为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与古诗内容相关的教学元素,并向学生介绍古诗背景及作者生平,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同时,多元多维分析诗词的字面意思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人的创作背景、时代变迁对诗歌内容的影响,以及诗人通过诗词表达的情感与思想;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讨论,从而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及批判性思维。
二、体育、美育、劳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
(一)体育精神的融合
体育精神强调坚韧不拔、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的体育活动,如“古代体育竞技故事分享会”、“文学与体育精神”主题征文等,进而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透彻全面了解与认知历史文化,深切感受到体育精神的价值与精髓。此外,也可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到其他体育实践活动中,进而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与锻炼过程中养成良好身体素质、形成乐观坚韧精神。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将体育精神全面渗透到语文课堂中。比如,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与马拉松运动的精神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思考老渔夫桑地亚哥在海上与鲨鱼搏斗的坚持与毅力,与马拉松跑者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精神有何异曲同工之妙。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学生既能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能真切感受到体育精神的力量与内涵。
(二)美育的熏陶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资源,如古诗词的韵律美、散文的意境美、小说的情节美等。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对比、鉴赏等多元方式深切体会语言的精髓与价值,提升审美品味。同时,也可结合课外活动(如诗词朗诵比赛、书法绘画展览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表达美的平台。
例如,教师可鼓励学生到户外进行写生活动,然后结合所见所感,创作一篇以自然美景为主题的散文。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物的细节,体会自然之美带来的心灵震撼,并尝试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及审美感知力、创新创造力。
(三)劳育的实践
教师可通过“阅读与劳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在讲解《背影》时,可引导学生思考父亲的辛劳与付出,进而讨论劳动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也可结合乡村实际,组织学生参与农耕活动,如种植蔬菜、收割庄稼等。在劳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农作物的生长变化,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鼓励学生将劳动经历转化为文字,撰写一篇关于农耕文化的作文或诗歌,进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与实践过程中体会劳动的价值,促使其通过文学的形式传承、弘扬乡村文化。
三、实施策略与保障措施
(一)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施五育并举的关键力量。乡村振兴背景下,学校应加强对初中语文教师队伍培训与考核的力度,并通过专家讲座、网络资源、定期培训、外派学习等方式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特别是要增强教师对五育并举理念的理解和认识,以确保他们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融入、全面渗透五育元素。
(二)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学校及教师应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全面性的学生评价体系。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将学生的品德表现、综合素质、创新创造意识等添加到评价内容中,进而通过这种方式从根本上有效提升教学评价的综合性、全面性,确保教学评价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同时,教师也应以评价结果为基础数据,科学调配教学资源、优化整改教学模式,以确保课堂教学能够全面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及学习需要。
(三)加强家校合作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应全面强化家校沟通与合作,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学校应定期开展家长会,教师可通过家访或网络沟通渠道与家长保持持续沟通,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关注孩子的品德养成、身心健康和劳动习惯等方面的培养,以充分发挥教育合力,助力学生发展成长。
(四)整合社会资源
乡村振兴背景下,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利用乡村特色资源和社会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邀请当地文化名人进校园讲学、组织学生参观乡村博物馆、参与乡村文化节庆活动等,进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当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教师可通过德育的渗透、智育的启迪、体育精神的融合、美育的熏陶以及劳育的实践等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对学生个人成长负责,承担起对乡村振兴、国家未来发展的担当,培养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乡村振兴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建玉.立德树人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J].汉字文化,2020(12):108-109.
[2]赵艳霞.关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德育渗透的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4):145-146.
[3]徐洪波.浅析初中语文教学德育工作的开展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0,22(0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