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五育并举,劳动为先:小学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中的定位与实践
摘要:随着“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广泛推行,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尤其在小学阶段,它不仅是达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的关键环节,更是学生人格形成与能力培育的起点。劳动以其独有的实践性和教育性,成为连接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桥梁,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味劳动的艰辛与快乐,领悟劳动的意义与尊严。基于此,本文分析小学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中的定位,论述
关键词:五育并举;小学;劳动教育;定位;实践
在教育的浩瀚宇宙中,劳动教育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为学生成长的征途洒满光辉。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五育并举”已成为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而劳动教育作为其中至关重要的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小学阶段,正值孩子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还能在实践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探索精神,推动身心的全面发展。劳动,不仅是一种亲身实践的行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养,它使学生在辛勤努力中学会坚韧不拔,在收获成果时体验到成长的欢愉。
一、小学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中的定位分析
在小学教育体系内,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涵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架构中占据核心地位,其不仅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更是推动“五育”深度融合的重要驱动力。具体而言,劳动教育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其实践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以及全面素质的培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教育被视为五育融合的切入点,它侧重于通过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习惯,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刻领悟勤劳勇敢、付出与收获之间的正向关联,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德育的内涵,使道德教育更加具体和生动,还借助劳动实践中的团队合作,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实现了德育与劳育的有机结合。
此外,劳动教育在智育方面也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价值。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相互转化,还增强了学习的实效性和趣味性。例如,在农业劳动中,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播种密度,利用科学原理改良土壤,实现了智育与劳育的紧密结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除了智育,体育与美育也在劳动教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劳动本身既是一种体力的锻炼,也是一种脑力的挑战。学生在劳动中挥洒汗水,不仅增强了体质,还磨练了意志,充分展现了体育精神。同时,劳动过程中也蕴含着创造美和欣赏美的机会,如园艺劳动中的植物造型、手工艺品的制作等,都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创造美,有力地推动了美育目标的实现。
二、小学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中实践路径
(一)翻转课堂应用——劳动前置,课堂深化五育融合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为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框架下的实施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该模式通过颠覆传统的教学顺序,将知识学习环节移至课外,而课堂时间则更多地用于深入探究与实践应用,这为劳动教育的前置以及五育融合的深化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将劳动任务前置,使学生在课前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劳动过程,课堂时间则转而用于引导学生将劳动体验与德、智、体、美四育相融合,从而探索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以劳动教育为例,教师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种植小能手”主题教学。课前,教师布置了种植蔬菜的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亲自种植并观察记录生长过程,实现了劳动的前置。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教师还引入了数字化工具,如使用智能种植盆进行种植,并通过手机应用记录生长数据,这既体现了技术与劳动的结合,也顺应了近年来智慧教育的发展趋势。在课堂上,教师不再讲授种植的基本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分享种植体验,探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及解决方法,将劳动教育与智力培养紧密结合。为了进一步深化五育融合,教师设计了跨学科的任务:学生需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植物的生长速度,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植物的生长过程,并通过艺术创作展示植物的美丽,同时设计一项与种植相关的体育活动,例如蔬菜接力赛。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积极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他们使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记录,制作PPT展示研究成果,还利用废旧材料创作蔬菜印画,并将这些作品应用于校园美化。通过此类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劳动技能,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充分展现了翻转课堂模式在劳动教育及五育融合中的独特价值。
(二)探究式学习实践——劳动问题导向,五育综合探究
探究式教学法,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侧重问题解决与实践探索的教学策略,为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框架下的实施开辟了新路径。此方法鼓励学生围绕特定议题展开探究,历经亲身体验、资料搜集、分析讨论等环节,不仅增强了劳动技能,还自然而然地在问题解决进程中融入了德、智、体、美四育元素,达成了五育并举的教育目的。
以“环保小卫士”劳动教育项目为例,教师采纳了探究式教学法,并将其与五育中的劳动教育内容紧密结合。教师首先抛出一个与环保相关的劳动议题:“如何对废旧物品进行创意性改造,使其既环保又具美观性,同时彰显劳动的价值?”学生围绕此议题,分组展开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先是从家中搜集废旧物品,如塑料瓶、旧衣物等,继而在课堂上进行创意研讨,设计改造方案。此过程不仅使学生学习了废物利用的知识,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与价值(属于劳育)。同时,通过小组研讨,学生学会了团队协作与沟通技巧,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属于德育)。之后,学生将改造后的物品应用于校园美化,例如制作废旧瓶子花盆,既美化了校园环境(属于美育),又通过搬运和布置锻炼了身体(属于体育)。在此过程中,学生还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材料用量,运用科学知识阐释改造原理,进一步提升了智力水平(属于智育)。课程结束时,各小组展示成果,分享改造过程中的思考与所得。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劳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更广泛的环保实践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能力。通过此类探究式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劳动技能,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了五育的综合探究与发展,特别是深刻领悟到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三)STEM教育理念融入——劳动项目中的科学、技术探索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潮中,STEM(即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理念因其鲜明的跨学科整合特性及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而日益受到关注。将STEM教育理念融入小学劳动教育体系之中,不仅拓展了劳动教育的边界,也为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提供了创新的实践路径。
以“小小园艺师”劳动项目为例,学校可设计一套蕴含STEM教育理念的劳动课程,以进一步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在此项目中,学生需学习植物生长周期、土壤构成等科学原理,并运用这些知识规划并维护一个小型校园花园。在技术层面,学生将学习使用基础园艺工具,如铲子、浇水壶,并探索智能灌溉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包括通过编程来设定灌溉时间与水量。工程思维则体现在花园的布局设计上,需同时考虑美观与植物生长需求,学生需综合考量光照、排水等条件,进行科学的空间规划。数学技能则在测量土地、计算植物间距、成本估算等任务中得到实际应用。为深化劳育与STEM教育理念的融合,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索将花园设计与环保理念相结合的方法,例如使用可再生材料制作花园装饰品,或种植能吸引益虫的植物以减少农药使用。此外,学生还将学习撰写项目提案,向学校申请资金,这一过程既锻炼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也让他们初步体验了项目管理的流程。通过项目实施,学生在劳动中亲身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技术的威力,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美育(欣赏花园之美)、体育(户外劳动锻炼)和德育(培养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的熏陶。尤为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劳动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了五育融合的深度实践,显著提升了劳动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三、结语
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占据着五育融合的核心位置,它不仅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实现德智体美劳深度融合的关键桥梁。通过翻转课堂、探究式学习以及STEM教育理念的融入,劳动教育在实践层面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价值与魅力。这些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涵,还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使他们在劳动实践中学会了坚韧与创新,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与成就感。尤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实践路径的探索,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德、智、体、美四育融入劳动实践之中,从而达成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齐健梅.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基于“五育并举”理念的策略研究[J].贵州教育,2024(08):58-60.
[2]张强.深耕“五育”并举,厚植劳动情怀——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生态劳动教育纪实[J].环境教育,2024(07):122.
[3]张俊,刘晓倩.五育并举视域下的小学教育策略探究[J].读写算,2024(25):26-28.
[4]平静.“三育”同行,让劳动教育绽放最美的花朵——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谈桥小学生态劳动教育纪实[J].环境教育,2024(05):116.
[5]毕娜. 五育并举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J]. 大东方,202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