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的高职院校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
摘 要: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职院校设计专业教育变革带来新契机。本文阐述了AIGC技术的概念,结合教学观察、作品评析等方式,分析项目化等方式开展高职院校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旨在为促进高职设计教育的提质增效,培养更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职业设计人才。
关键词:人工智能生成技术;高职院校;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向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教育的重大使命。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正在重塑经济社会发展的图景。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关注。高职院校设计专业作为培养创意人才的重要领域,如何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一、人工智能生成技术概述
人工智能生成技术(AIGC技术)是一种可以产生各种类型内容的人工智能技术,包括文本、图像、音频和合成数据,利用此技术可以在几秒钟内创建高质量的文本、图形和视频。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的崛起,开启了人机协同的内容生产新纪元。ChatGPT、Midjourney等AIGC工具以惊人的生成效果和极低的使用门槛,正在为包括设计行业、设计专业教学在内的诸多领域带来颠覆性影响,不仅对设计从业者提出新的能力要求,更对高职院校的设计人才培养提出了紧迫挑战。
二、基于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的高职院校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内涵
(一)促进教学师生协同、智能赋能的创新生态
在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的支持下,高职院校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可更加注重教学师生之间的协同合作和智能赋能,从而营造出一个创新的教学生态。将AIGC技术创造性地嵌入工作坊项目化教学全过程,构建起师生协同、智能赋能的创新生态,着力培养驾驭智能工具、引领行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设计人才。为师生提供个性化、动态化的教学资源,从在线教程、实时案例分析、设计软件的智能指导等,使学习资源更加丰富、易于获取。
(二)促进教学跨界融合,协同创新实践共同体
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的应用为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学融合提供了可能,有助于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促进教学内容的跨界融合,形成协同创新的实践共同体。AIGC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AIGC技术在其中扮演着“智能助手”的角色,为学生插上探索未知的翅膀,而非取代其思考的主体地位。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开发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如将编程、用户体验设计等内容融入设计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界融合能力。
三、基于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的高职院校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要点
(一)运用真实情境,彰显做中学的实践品格
将AIGC融入高职院校设计专业教学,学生在设计实战中习得知识、内化技能。教师精心设计的项目往往源于行业需求和社会问题,学生需要综合考虑技术、成本、市场、法律等多重因素,在反复试错中寻求最优解,完整体验设计的全流程。利用项目情境打破理论与实践的藩篱,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建构起完整的知识图谱和能力结构。于无声处听惊雷,于寂静中守初心。促使“做中学”的实践品格,成为学生未来从事创新设计的精神底色。
(二)结合智能赋能,开启人机协同创意之门
学生运用ChatGPT过程中,结合高职院校学术特点,可利用豆包、Kimi等文本工具查询资料、分析用户痛点、优化设计文案,借助Midjourney等图像工具进行概念视觉化呈现,利用Stable Diffusion、阿里堆友、可画等工具实现方案迭代优化。在日常的专业教学中,项目设计是逻辑主线。教师应立足行业需求,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设计项目,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设计作品制作中经历人机协同、智能生成、即时反馈的设计新范式,可建构起基于AIGC的创新思维模型,拓展设计专业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创新大门。
(三)运用成果转化,演绎产教融合时代华章
学术利用AIGC完成日常的设计作业及项目实践,教师不仅要致力于创意的迸发,更关注创意的落地生根。学生的优秀作品不能束之高阁,而应化作春泥更护花。学生作品的成果转化一方面检验了教学成效,另一方面也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当作品被市场认可,当创意为企业赋能,学生收获的不仅是成就感,更有对设计价值的深刻领悟。在日常专业教学中运用AIGC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学生是创新历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设置的AIGC项目化教学则是真实情境、实战演练、体验成长的教学形态。
四、基于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的高职院校设计专业教学创新实践
(一)课程体系构建:融合创新
未来设计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更要具备驾驭AIGC工具、引领智能设计潮流的复合型能力。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教师要引入基础AI知识模块,具体涵盖AI概述(介绍人工智能的历史、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基础理论(教授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AI核心理论)、工具与平台(训练学生使用TensorFlow、PyTorch等AI开发工具,以及Adobe Sensei、RunwayML等设计相关的AI平台),引导学术探讨AI技术在平面设计、UI/UX设计、产品设计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同时,将AIGC技术与设计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开发前沿性、交叉性的课程模块。广泛吸纳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设计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的真实项目。如高颜值、个性化、绿色环保等当下设计热点,都成为项目选题的着力点,通过产学研协同,开展创新设计等特色活动,搭建产教融合平台。
(二)教学方法与形式:循序渐进
教学组织的科学性是保障AIGC融入高职设计专业教学高质量运行的关键。经过课题组成员反复实践,遵循认知规律,采取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连续的设计情境中建构能力。将艺术设计专业一个学期的教学被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环环相扣、梯度提升,最终形成了完整的创新设计学习旅程。前期利用翻转课堂帮助学生掌握AIGC工具的功能、特点和使用逻辑;中期结合项目导向学习、合作学习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的舞台;后期利用个性化教学法、成果展示法来搭建多样化的成果转化平台,组织汇报答辩、作品线上线下展示等活动。
(三)教学评价与优化:精益求精
教学评价从AIGC使用的专业基础、技术应用、创新思维、协作精神、人文素养等维度,系统设计评价指标。既重视学术在创作作品的创意性、美观性、完整性,更关注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创新思路、技术实践、团队贡献等表现。后期通过建立常态化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对接,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场景纳入教学视野。
五、结语
在未来,高职院校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在融合AIGC技术过程中要广泛吸纳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搭建跨学科、跨领域学习的平台。加强与人工智能、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影视动画等专业的交叉融合,进而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参考文献
[1]李斯,杨晓旗,赖伟成.“分层、融通、拓展”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创新实践[N].经济导报,2024-08-16(007).
[2]林峰,毛诺潇,于政禾.基于文献计量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包装工程,2024,45(S1):481-488.
[3]张婷,黄帆,蒋权.“艺科融合”背景下人工智能融入艺术设计的混合式教学[J].设计,2024,37(02):131-133.
基金课题: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的高职院校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编号:2023SCJG05);2024年度陕西省职教学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职后培训适应性路径研究”(编号:2024SZX150);
作者简介:叶夏(1993-),女,汉族,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教育、材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