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产教融合下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路径分析

沈梦玲
  
大通媒体号
2024年52期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安徽省合肥市 邮编231200

摘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基本育人方针,通过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有效性的专业教育,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与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社会各界对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必须结合产教融合教学理念优化专业建设,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高素养技能型人才。基于此,本文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着重探究了产教融合理念下构建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与管理专业;发展路径

引言: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本质要求。近年来,我国针对职业教育提出一系列改革要求,人才培养必须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行,推进产教融合发展,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育重心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支撑社会发展的各类复合型技能人才。目前,我国托育服务行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规模扩大、数量增加,专业人才需求量提升,成为重要就业领域。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人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基于产教融合理念构建专业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向社会输送优质人才。

一、产教融合概述

产教融合指教育界与产业界进行深度合作,培养具备实际工作技能与知识的人才。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院校与产教融合的融合发展,发布相关文件鼓励学校与企业协作发展,推进校企合作。2022年,教育部职业教育改革要实现教育向产教的有效转变;2023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提出,托育等生活专业学生教育中需要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为服务业培养输送源源不断的技能技术人才。同时,国家对产教融合赋予了新解读。产教融合不只是企业和学校的结合,而是在教育中承认产业的引领价值,实现两者互补,达到产与教的协调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学有所用、学有所获、学有所需的教育模式[1]。产教融合是打通教育、产业、人才、社会之间堵点的关键因素,使得教育不再“独善其身”,而是有效对接各环节。产教融合中,产业不仅为人才教育指明正确方向,还能推动学校发展,为人才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二、基于产教融合建设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必要性

(一)政策导向

近年来,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与人才数量的日渐增加,使得社会各界对于技能人才标准要求日益提升。这种情况下,国家为提升职业学生专业技能,建设多个实训基地,打造优质学习环境。2019年,针对社会就业现状与职业院校教育情况,国家开始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教育理念,开始试点工作,总结经验,推进更为具体完善的《实施方案》,要求职业院校结合所设专业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构建校外实训基地,以产教融合为导向,准确掌握托育服务业发展现状与人才招聘标准,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有效性专业课堂。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与托育机构企业沟通协作,实现托育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实现全面发展。

(二)社会需求

十四五规划中指出,2025年我国婴儿托位数将增加到每千人口拥有4.5个,到时需要630万的托育位,这与我国现有50万的托育人才数量具有较大差距,无法满足托育需求[2]。因托育市场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高职院校该专业每年招生人数均比上年有所提升。据统计,2021年高职院校该专业毕业生增长至3万人,比2019年的1万人增加2倍,2021年招生人数为8万;2023年底,我国共有549所高职院校开设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2023年底,全国托育服务全职人员越112.4万人,人才队伍日渐扩大。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婴幼儿托育专业人才教育,以托育市场为核心,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导向,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高素质托育人才,提高就业率,有效缓解托育行业人才不足状况。同时,产教融合为高职院校人才教育提供新方向、新理论,使托育人才教育培训可受到专业机构的指导,帮助学校快速了解当前托育行业新动态与新需求,缓解教学压力。

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实现校企合作是必然趋势,企业可借助高职院校宣传推广自身品牌,扩展知名度,通过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树良好形象,吸引更多企业与其合作,推动企业发展。高职院校可将校企合作事项纳入学校宣传册之中,向学生家长展示独特教育模式和办学特色,实现对婴幼儿托育专业内容、专业前景的深入考察,提高招生数,促进学校发展

三、产教融合下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存在问题

(一)专业课程设置单一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依旧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过于关注学生专业知识教学,忽略实践技能培养,且专业课程设置较为单一。一方面,针对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某些高职院校只开展婴幼儿护理等基础性学科,并未根据行业动态与人才需求优化调整专业课程,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行业人才需求差距过大,无法有效应对不断变化的托育服务。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不均衡性,理论教学课时远高于实践教学,托育专业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较为薄弱,无法满足托育行业招聘标准。总之,缺乏多元化的专业课程难以推进学生全面发展,限制其专业成长。

(二)实践教学资源缺乏

产教融合要求高职院校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借助企业为学生提供大量教学实践课堂、实习机会,引导学生了解托育行业发展情况与专业人才需求标准。然而,诸多高职院校缺乏婴幼儿托育服务实践教学资源,并未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无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实践课堂与实践机会,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实践培训、实习机会较少,无法真实全面了解托育行业相关动态,专业学习迷茫,实践操作能力薄弱,从而影响学生专业技能提升与职业发展。

(三)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教师专业能力情况是学生专业学习与成长的关键因素。产教融合视域下,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问题逐渐显露,大多数教师并未在托育行业从事相关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对行业发展与实践能力要求了解不透彻、不深入,致使专业教育偏向理论教学,难以贴近行业发展需求,与行业脱轨,使得学生专业技能较为薄弱,影响就业[3]。

四、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路径

(一)设置多元课程,实现全面发展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要想提升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效率与效果,必须以培养方案为切入点,设置多元化、系统化、一体化专业课程,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共教育。

首先,高职院校要结合育人目标、行业发展与学生需求优化调整专业课程,保证课程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高职院校可根据托育行业发展趋势建设专业课程,确保课程内容涵盖婴幼儿托育与管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实践培养与行业标准等,从各个方面、各个维度提高学生托育能力与管理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其次,高职院校要认识到该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强化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大量参观学习、实践实习机会[4]。学校可积极与当地托育机构、幼儿园频繁交流沟通,建立合作关系,安排学生进企业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沉浸式体验托育工作,进一步提升其专业技能与工作经验,顺利走向社会。最后,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实际问题与案例模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决问题,提前熟悉工作后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工作能力。

(二)加强校企合作,提供实践机会

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关键环节。快速发展的托育行业有效改变了人们对托育的认知,影响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甚至推动政府针对托育行业构建相应管理机制。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可引入企业资源建立托育专业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操机会,帮助教师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动态与前沿消息,实现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互通互享,优化资源配置,真正做到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双方共同投资与管理,实现信息共享与资源的有效流动,保证基地正常高效运行。在合作中,学校与企业要提前明确各自职责,并在商讨下制定针对有效的合作制度,对双方行为加以规范。同时,建立完善合理的反馈机制,保证双方利益,提升企业运行管理的主动性,调动学校教师、学生与企业员工参与其中的自觉性,保证实训基地稳定长效发展。高质量、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可有效弥补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资源不足问题,减轻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压力与运行管理压力,为托育专业学生大量实践机会,在一次次实践中锻炼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工作能力。高职院校强化校企合作过程中,可积极与当地婴幼儿托育中心、托育机构、儿童服务中心等企业合作沟通,建立优质良好、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为学校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名额,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促使学生在实践亲身感受托育服务工作环境、工作流程,获取工作经验与学校学习中较少接触的知识技能,推动托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发展。高职院校可与企业合作设置奖学金,激励托育专业学生学习,实现全面育人[5]。

此外,学校可与企业合作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保证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为学生打造高质量实践课堂,使学生真正有所获、有所学,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其职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与可能性[6]。

(三)组建双师团队,提高教师水平

教师队伍素质情况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存在实践经验不足问题,无法针对行业现状与实际情况与学生讲解个性化、贴合实际工作的教学内容,导致实践课堂效率无法保障,影响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对此,高职院校可组建双师团队,为专业教学提供实践学习与培训机会,弥补实践经验不足缺陷,构建专业化教师队伍。

首先,高职院校可引进具有丰富托育管理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如一线教师、托育院长等。安排经验丰富教师上托育专业实践课堂,通过实际工作案例、工作经验扩展课堂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针对指导与专业教学,使学生了解托育行业的实际工作。这些教师可向学生分享自身工作经历,包括工作成功经验、失误、挑战与存在问题,借助真实经历使学生真正理解各项课程学习的必要性,掌握解决工作问题的方法,还可帮助专业教师增加行业认识,了解行业情况。其次,高职院校可结合专业教师工作能力制定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方案,为其提供实践学习、企业参观、交流培训的机会,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更新其专业知识,深入了解行业动态,从而为托育专业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专业课堂。学校可组织教师参与各类教育教学会议与企业实地考察活动,有效增加教师对托育行业的了解度与认识度,提升专业素养。同时,学校可鼓励引导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教学任务之中,通过校企合作,为教师提供了解实际工作环境、行业发展动态的机会,丰富实践经验,并将这些案例有效渗透到课堂之中,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行业需求。最后,高职院校可鼓励教师深入研究托育行业。鼓励专业教师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科研活动,并结合自身所学编辑稿件,进一步加强教师对本专业的深入了解与研究,构建更为优质高效的专业课堂。

(四)提供社会服务,打造学校特色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除了与当地企业合作外,还可与政府部门有效合作,提供高质量社会服务,打造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此,高职院校要充分研究当地托育行业发展现状与人才需求,带领学生走出学校,以学生实习、教师实践等方式进入到托育行业,利用所学专业帮助农村地区、落后地区的托育服务,达到学生培养、社会服务双重目的。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可安排教师与学生随时沟通交流,了解心态变化,及时指导,加强劳动教育,将学生培养为高素质、高技能托育人才,推动托育行业发展。同时,高职院校需不断提升自身教学实力,吸引更多优质教学资源,并且相关企业合作开发托育新服务、新项目,如利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设计智慧托育模式,不断调整优化,将项目真正落到实处,促进当地托育行业高质量、长效健康发展。

结束语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增强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与重要环节。高职院校要重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采取针对有效的专业发展路径,通过完善专业课程、强化校企合作、组建双师图团队、提供社会服务等策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知识扎实、技能高超的托育人才,推动托育行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素嫣.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路径研究[J].教师,2024,(06):123-125.

[2]吴美蓉,吴珊珊,朱晨晨.婴幼儿照护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6):17-25.

[3]侯美玲.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3,(22):85-88.

[4]蒋晓莉.高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困境、对策[J].科教导刊,2021,(14):78-80+84.

[5]刘世云.基于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路径研究——以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4,(14):129-132.

[6]杨宇净.基于行业调研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22,(12):55-5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