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核心素养的非遗掐丝珐琅工艺在美术课堂的创新应用
摘要:
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育改革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掐丝珐琅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技艺,其在美术课堂的创新应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还能够在培养文化传承、创造表达、综合思维与审美鉴赏等核心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探讨掐丝珐琅工艺在美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如情境创设、分步骤学习、任务驱动、跨学科融合及数字化技术应用等,详细阐述其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教育意义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非遗掐丝珐琅工艺;美术课堂;创新应用
引言:
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深入推进,如何在美术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议题。掐丝珐琅工艺作为中国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历史文化、精湛技艺与艺术审美于一体,在现代美术课堂中具备极高的教育应用价值。通过引入这一工艺,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文化背景的学习情境,系统性教授掐丝、填釉、烧制等工艺流程,同时运用任务驱动、跨学科融合等创新教学手段,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与艺术创造能力。
一、通过非遗文化展示与互动,激发学生兴趣
情境创设是现代美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措施,面对传统美术文化的学习,通过丰富的文化展示和互动体验,学生不仅能够直观了解掐丝珐琅的历史背景和工艺细节,还能培养对传统技艺的尊重与兴趣[1]。教师要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前具备文化知识背景,激发学习动机。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或展示实物作品,向学生介绍掐丝珐琅的历史渊源、工艺特点和代表作品。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邀请一位传承人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感受这一工艺的细节与魅力。通过这种情境创设,学生可以直观地体验传统工艺的美感,激发探索兴趣,增强文化传承素养。
二、将掐丝、填釉、烧制等工序分阶段引入课堂
掐丝珐琅工艺步骤复杂,学生需要逐步掌握每个环节的技巧。因此,教学应按工艺流程分阶段推进,以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每一步的原理,并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工艺的难度与美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细致观察与动手实践,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感受工艺的细腻与艺术性。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将掐丝珐琅的制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教学——掐丝、填釉、烧制。在“掐丝”阶段,教师讲解和示范如何将金属丝弯曲成特定的形状,并让学生尝试制作简单的图案。在“填釉”阶段,学生学习如何使用不同颜色的釉料进行填充。在“烧制”阶段,教师可以展示烧制过程的视频或动画,让学生理解这一关键步骤的物理原理。通过分阶段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升创造与表现力,还能够在具体的工艺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理解传统手工艺的技术难度与创新空间。
三、设计创意项目,鼓励学生体验工艺制作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鼓励学生在特定项目中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任务,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并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成就感和乐趣。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注重学生个性化表达和创意的启发,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设计创意任务,比如让学生根据掐丝珐琅的特点创作一件小型装饰品,如挂件或胸针。学生需要在设计草图后,用实际操作将设计转换为作品。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图案、颜色和掐丝线条的布局,最终通过填釉和烧制完成作品。在整个任务执行中,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技术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技术难题。该种任务驱动的教学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通过艺术实践提升学生的合作与沟通素养。
四、将工艺与历史、文化、化学等学科内容结合
跨学科融合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工艺教学中,结合化学、历史等学科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材料的特性、工艺的背景以及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思维的联动性与整合能力[2]。在讲解掐丝珐琅的过程中,美术教师可以与化学教师合作,为学生讲解釉料的化学成分及其在高温烧制中的物理化学变化。例如,在填釉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化学课的知识理解不同颜色的釉料如何在不同温度下呈现出不同的色泽变化。同时,在工艺介绍的历史环节,教师可以介绍掐丝珐琅工艺的兴起与历史背景,帮助学生从文化层面理解这一艺术形式的价值。
五、利用虚拟现实(VR)或3D技术模拟制作过程
数字化工具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能够为传统技艺带来新的表现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虚拟现实(VR)或3D技术,学生可以沉浸式体验掐丝珐琅的制作过程,并在虚拟环境中尝试不同的设计方案。这不仅降低了实践中的材料损耗成本,还增强了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感。此外,数字化手段的应用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自由地进行创作和实验,提升学生对工艺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入3D建模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掐丝珐琅的设计与制作过程。学生通过数字化工具设计不同形状的线条和图案,并在虚拟空间中进行色彩搭配和工艺模拟。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调整设计,提高设计效率并减少材料浪费。在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可以更灵活地探索工艺的多种可能性。通过现代技术的应用,学生不仅提升了数字化素养,还拓展了艺术创作的表现力,同时增强了对传统工艺在现代化背景下创新发展的理解。
总结:
综上所述,掐丝珐琅工艺在美术课堂中的创新应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了解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机会,还有效促进了核心素养发展。该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将非遗文化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为美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同时,掐丝珐琅工艺的引入,也使学生在文化认同与自我表达之间找到平衡,为新时代的艺术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胡梦飞,孟宇.北疆文化|掐丝珐琅:一丝一缕见传承[J].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4,(06):73-75.
[2]江寿国,陆雨,张路南.非遗景泰蓝掐丝珐琅画技艺传承与绘画形式探究[J].西北美术,2024,(02):132-138.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非遗掐丝珐琅工艺在美术课堂中的传承与创新”(立项批准号:FJJKZX23-03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