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共育机制及实践路径多维探析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本研究探讨了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共育机制及实践路径。研究认为,构建协同机制有助于高等教育机构持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提出了完善课程融合的教学机制、构建协同育人的管理机制、建立实践活动的联动机制等策略。同时,研究从多维度探讨了可行的实践路径,如打造劳模工作室,发挥党建作用,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等,旨在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教育融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劳动教育;共育机制;实践路径
前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任务。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心,而劳动教育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渠道。思政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思想,使其成长为有信念、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主义青年。而劳动教育则以实践为基础,通过亲身实践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劳动热情,进而增强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两种教育的深度融合既能够发展和传承传统教育理念,也能够创新和探索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此过程中,如何将二者有效结合,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育机制,成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点。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共育机制
(一)完善课程融合的教学机制
在课程内容上,高校可以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有机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观和劳动教育的核心理念。通过设计跨学科的课程模块,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熏陶。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取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体验和参与中学习,从而提升其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同时,劳动教育的重点在于实践操作,高校可以提供更多劳动实践的机会,如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劳动的价值、培养劳动技能[1]。在教学评价上,高校应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重视其劳动技能和思政素养的提升。通过同伴互评、教师点评和社会评价等多种形式,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活动。
(二)构建协同育人的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的构建目标是形成一个高效、全面、协调的管理体系。为达成此目标,一方面,学校各部门应紧密合作,通过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使行政部门、教学部门、后勤部门等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教育融合的实现。比如,建立跨部门协调小组,定期开会讨论教育融合的进展和问题,行政部门提供资源支持,教学部门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后勤部门辅助维护设施和创设教育融合环境。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一个在线教学平台,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育模式更贴近学生的需求,进而提升教育质量和管理效率。
(三)建立实践活动的联动机制
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体现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内容,在日常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实践活动中有机融合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元素。比如,高校可以开设一门“社会与劳动”课程,课程内容以劳动法、劳动价值观等为主,实践活动可以安排学生参加清洁、绿化、环保等,从而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和劳动技能。同时,高校可以与社区、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社区服务、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平台。例如,高校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参与生产实习,既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又能够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价值[2]。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以工匠精神为引领,打造劳模工作室
工匠是我国工业进步的关键力量,而工匠精神则是推动我国产业和产品创新的核心动力,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源泉。高等教育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和职业教育规划中融入工匠精神,以满足时代需求,培育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专业技能,促进高校持续稳步发展。例如,高校可以创新教育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建立“劳动模范教育工作室”,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产业与教育结合的模式中巩固专业基础,掌握行业发展新动态,增强创新意识,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学习我国先进劳动模范的英雄事迹,让学生体验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业归属感。
(二)以党建联建为桥梁,强化“支部系部”协同发展
人才培育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相较于中学阶段,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专业深度,且与党的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相连。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党的工作提供支持。大学应构建一种以党建为桥梁、以培养专业技能精神为核心、以劳动教育为实践途径的教育模式,以促进党支部与各系部的共同发展。党支部与系部应发挥协同作用,在党建工作中强调专业技能精神的培育,比如,在教学中讲述劳动模范的典型事迹,让学生在先进事迹中领悟信仰、坚定理想,从而积极传承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磨练个人的思想品质,增强精神力量[3]。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提升教育效果
教师是实现思政育人与劳动育人深度结合的重要力量,高校需要组建一支既懂理论又擅长实践的优秀教师队伍,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以推进教育与行业的结合,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举例来说,高校可以聘请行业专家或知名工程师担任兼职讲师,负责教授专业技能课程。同时,高校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深造、学习的机会,让其到知名企业了解当今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以积累实践经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校企合作实施人员互派进修计划,此举不仅增强了“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亦为企业量身定制了专业人才的培育路径,显著提升了员工的专业能力,从而达成了校企双赢的局面。
结语: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通过多维探索共育机制和实践路径,本研究深刻认识到教育融合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共育机制方面,教学机制、管理机制和联动实践机制的构建为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机制的高效运行,将促进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融合教学的质量。在实践路径方面,打造劳模工作室、强化“支部系部”协同发展、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为教育融合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法。当然,教育融合不能一蹴而就,这需要该校、教师、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面向未来,相关工作者应持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以确保教育融合的创新发展和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李莹莹.基于产教融合的高校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4,(06):43-45.DOI:10.16773/j.cnki.1002-2058.2024.06.016.
[2]尉辉,杨毅,孙淼,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3,40(09):116-119.DOI:10.15948/j.cnki.37-1500/s.2023.09.001.
[2]于欢.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契合性与融合性分析[N].山西市场导报,2023-08-17(D02). DOI:10.44302/n.cnki.nscdb.2023.000823.
罗娜(1985年11月生 ),女,汉族,福建省南平人,南京传媒学院助理研究员,教育管理哲学博士在读。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发展;教育管理;智能媒体应用。
本研究为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思政专项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共育机制探索” 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SJSZ0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