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与启示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在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多重压力下,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已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非常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养成。作为走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成为其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在遇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学会识别、分析并积极寻求多方力量解决心理障碍学生问题,帮助学生排忧解难、优化心理从而健全学生人格显得十分重要且富有意义。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对辅导员如何有效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启发。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双相情感障碍 ;危机干预
一、案例概况介绍
9月开学季,小于同学通过高考考入我校电子商务专业。该生来校报到当日主动找到其辅导员,并告知其患有双向情感障碍。自此之后辅导员一直密切关注该生情况,并嘱咐其室友一定要清理掉宿舍内危险物件。日常工作中,辅导员经常走入新生宿舍生活当中,了解学生情况。通过多次深入学生宿舍,发现该生确实在服用抗抑郁等药物。并且该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时而情绪高涨话语偏多,班级活动也积极参与,时而情绪低落,表现为上课、晚自习期间坐不住等现象。国庆小长假前一晚,大部分路途较近同学已经离校回家。由于该宿舍有几位同学距家较远留在宿舍,等待第二天再离校回家。当晚,大概晚上八点多钟小于突然病情发作,动手打了其中两名室友,致使其一名室友小张胳膊乌青。
二、案例分析与处理
教育部第43号令文件指出,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是奋斗在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中的重要内容之一[1]。该事件发生后,辅导员处理流程如下。
首先,在明确自身角色定位的情况下,辅导员第一时间赶到了学生宿舍。关心询问被伤同学情况,了解其伤势。查看询问,确认是否需到医务室。经初步诊断被打同学伤势较轻,于是安排其室友用毛巾帮助热敷消淤。主要是两位被打同学受到惊吓。而动手打人的小于同学此时瘫坐在宿舍地上,情绪相对事件发生时要安定了许多,看到我后嘴里便念叨“我没有打人”。因为事情发生在小长假前夜,辅导员发动该宿舍寝室长和知晓情况的副班长(女)帮忙处理此事。因为双方一方是无辜被打,一方是因为心理疾病发作导致伤人自身心理也因此懊悔。所以在此种情况下,辅导员协同学生干部,分别做好两方的情绪安抚。
要想解决问题,必须弄清事发缘由。当双方情绪得到安抚后,辅导员通过在场其他同学了解事件发生的起因。由于在此之前一天小于同学在垃圾桶里发现了自己的小发夹,怀疑是其邻座的室友小张故意针对她所扔,但是她没有直接和小张同学沟通确认此事,便因此产生心结。而事实小张只是早晨起床较早,并不知晓此事更没有扔小于同学的发夹。心理问题学生自身敏感、多疑,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加之当晚小张同学和另一位同学坐在一起刷视频谈笑,因小张本身性格大大咧咧就忽视了小于的情绪。而本身情绪不是很好的小于同学,又觉得小张是故意制造噪音刺激到她了,因此就产生了接下来对小张和其旁边同学的人身攻击。在当时的情况下小于就固执地认为小张是故意在针对她,而小张和另外一名同学也因此感到委屈和害怕。为此,因为处在放假前夕担心后面再次产生冲突,辅导员只好当晚暂时将双方隔开,将被打和受到惊吓的同学另外找了房间安顿下来。针对发病情绪刚有所缓解的小于同学,便安排了寝室长和小于同学的高中同学当晚帮忙照看。并寻求其所在公寓宿管阿姨今晚帮忙留意。
双方安顿好之后,该生所在班级辅导员便电话向所在院部领导汇报了此事和自己当前采取的措施。由于第二天这几位同学都会各自离校返回家中,在领导的帮助和指导下,辅导员分别电话联系了双方父母说明了事情的原委。告知被打同学家长,这边会联系小于家长合理解决此事。因前期就与小于母亲沟通过小于的情况,希望小于的母亲假期需要密切关注小于的情绪。因为小于家在外省,为此辅导员特意叮嘱小于母亲待小于安全返回家后报平安。因为近期小于的情绪波动较大,加上之前医院的诊断,如果假期结束小于按时返校希望她能陪同孩子一起来学校一趟。
当前的情况是学校批准了小于同学的长假申请,由其母亲带回目前在医院进行住院治疗。
三、案例思考与启示
健康的心理首先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同时关系到校园稳定安全。为了贯彻和落实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确保大学生可以健康的成长与成才,各地院校相继成立了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工作小组,更加全面的规划与领导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及时对重大心理危机事件进行有效决策处理。全国高等院校陆续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大一新生第一时间开展心理健康普测,对在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作为高校辅导员,应是最先发现这类学生并做到密切关注。以下是笔者经过案例处理后得出的几点思考和启示::
(一)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有近三成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在这些大学生中因为心理问题引起退学、休学的人群就已经占到院校全部退学、休学人群的六成[2]。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辅导员是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大学生德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中流砥柱,同时是大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一面旗帜”。因此大学生心理问题是高校辅导员首要重视的问题,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就对辅导员自身积累的理论知识提出严格要求,日常加强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由此得出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作为该生辅导员,第一次接触到“双情感障碍”这个心理学名词。笔者通过查询大量资料研究,初步得知“双相情感障碍”是指患者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情感障碍,属于众多心境障碍疾病中的一种[3]。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如此严峻的态势下,强化高校辅导员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有利于正确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增强问题学生观察的敏锐度、掌握与心理障碍学生沟通的技巧,亦可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顺利有效地开展。
(二)经常性深入学生宿舍,准确掌握学生实时动态
大学生宿舍学生们课后时间生活活动的重要场所,亦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为较全面地关心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这就要求辅导员要经常性深入学生宿舍,贴近学生生活。
深入大学生宿舍,作为高校辅导员一方面是关心了解大学生的生活状况,督促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引导其自觉遵守学生公寓管理规章制度。深入宿舍进行宿舍安全卫生检查,了解学生晚归或夜不归宿情况。抓住时机多与学生进行谈心交流,以学生为本,主动帮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另一方面,在深入宿舍的同时也有利于较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尤其是重点学生思想动态。尽可能地全面深入地了解这类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将心理问题隐患的最大程度的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持续关注大学生心理变化,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档案,
大一学生入校后,高校心理健康中心会及时组织心理健康测试。根据测试反馈结果,高校辅导员需及时为心理测试异常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通过长时间持续关注,掌握学生性格、能力、优缺点及成长环境等多方面情况。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和周围环境,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合理规划未来,用爱心和真诚激励学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努力寻求解决办法。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及时有效的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问题[4]。运用档案记录,及时鉴别普通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通过持续关注,确定心理疾病学生病情走向,作为问题处理的重要依据。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在自己难以掌控的情况下,及时上报也便于迅速了解情况,获得专业的帮助。
(四)学会统筹联动,寻求多方助力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等院校仅依靠辅导员去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其力量是远不足够。在在日常工作中遇到难以处理的特殊情况时,要相信集体的力量,学会统筹联动,加强多方联系。向拥有丰富经验的老辅导员、心理学专业教师、领导寻求帮助和指引[5]。 此外在班级也要充分发挥班长、入党积极分子、寝室长等学生干部的主体作用。选拔培养出一支高素质有能力学生干部队伍,严格职责要求,强化学生干部责任意识,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充当辅导员老师的眼睛和耳朵。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准确掌握重点学生的动态信息,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及时预防,有效进行干预,将问题与危机消灭萌芽状态。在此次事件发生之前,辅导员就委派班级副班长(女)及该宿舍寝室长密切关注该生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变化。并且在事情发生时与发生后,该宿舍寝室长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小于同学未能对室友造成严重的肢体上的伤害。事发之后,副班长积极的协助辅导员做好双方的情绪安抚工作。由此可以得出,培养一支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也是确保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不可忽视的力量。
(五)建立家庭与学校合作机制,双方共同做好学生关爱与帮扶
家庭与学校合作机制是当前高等学校充分整合教育资源,提升高校育人质量的一项重要发展策略[6]。家庭教育是学生接触最早、时间最长的教育,学校教育乃是家庭教育的一个延续,因而需要家庭和学校配合一致,方能更加行之有效地促进高校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学生过程中,要学会搭建家庭与学校合作的共育平台与载体。如家长QQ群或微信群。新生开学报到时,要抓住时机掌握学生父母真实准确地联系电话。管理学生过程当中,注意加强与家长之间的相互联系,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引起家长的对学生的关注和重视。
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多数是由于其原生家庭造成,要么是家庭放任性教育,要么是家庭对学生限制太多要求太高。针对这类学生辅导员应与该生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寻求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家校联动起来共同做好学生的关爱和帮扶工作。尤其如果遇到患有严重心理问题且经评估确认为存在严重心理危机的重点学生,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的话,最终还是要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建议由其家长将其转介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咨询和治疗。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份爱心事业,工作过程需要始终用爱贯穿。笔者自始至终秉持“把学生放在心头,将心放在学生身上”的工作理念。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辅导员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日常工作当中尤其是在面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时,更加需要用真诚和关爱去赢得学生的充分信任。同时也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个性化和差异化,采取因人制宜的方法,差别化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43号令)
[2]张豫.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公关世界( 理论版) ,2021(2) .
[3]https://baike.so.com/doc/5378415-5614620.html
[4]胡春光,沈爱萍.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建立和运用学生心理档案的思考[J].校园心理,2013(12).
[5]程静.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个案处理—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J].考试周刊,2018.(3).
[6]贺艳洁,杨浩强.我国高校家校合作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北方文学,2015(12).
沈梦玲(1991-),女(汉族),安徽安庆,助教,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翡翠路9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