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学前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新素养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

李姝晶
  
大通媒体号
2024年55期
银川市金凤区海珀兰轩幼儿园 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市 750011

摘要:本文探讨了学前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新素养融合的实践路径。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策略的制定,研究旨在促进幼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传承,同时培养其创新素养。文章提出了将非遗元素融入学前教育课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及加强师资培训等策略,并构建了实践效果评估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该融合路径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和创新能力,为学前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学前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素养;融合路径;实践策略

一、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挑战。学前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起点,对于培养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于学前教育领域,探讨如何有效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新素养培养,旨在通过创新教育方式,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提供新视角。

二、文献综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的瑰宝,是指那些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体育游艺与杂技、美术、技艺、医药以及民俗等十大门类。截至2022年末,我国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体现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旨在维护其真实性和整体性,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二)学前教育特点与趋势

学前教育,又称幼儿教育,是针对0至6岁儿童进行的系统教育,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其后续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基础。学前教育具有专业化程度高、政策性强、市场需求大及竞争日益激烈等特点。随着社会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学前教育已成为社会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学前教育行业正朝着品牌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注重提升教育质量和个性化服务,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学前教育也将迎来更多的创新与发展机遇。

(三)创新素养的概念与构成

创新素养是个体在创新过程中展现出的综合能力和品质,包括创新知识、创新思维、创新态度或品格等多个方面。创新素养的核心在于创新思维,它要求个体具备独立思考、寻求新颖解决方案和应对变化的能力。在幼儿阶段,培养创新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促进其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创新素养的构成要素包括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两大方面,其中创新品格涉及创新人格和创新道德素养,而创新能力则体现在个体在已有知识、经验和实践基础上产生新颖且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上。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前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心理学视角

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幼儿认知发展规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存在显著的契合点。幼儿期是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善于模仿,且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生生的文化遗产,以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通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活动,如观看传统表演、学习民间手工艺等,幼儿可以在实际操作和体验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知,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其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文化传承理论

文化传承理论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前教育中的传承价值与文化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在学前教育阶段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不仅能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激发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和爱国情怀。通过参与传统节日庆祝、学习民间故事等活动,幼儿能够逐步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这种文化传承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传承和弘扬。

(三)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理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前教育中的创新素养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创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学前教育阶段,通过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内容,可以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例如,在手工活动中融入剪纸、泥塑等传统技艺,可以让幼儿在动手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故事讲述中融入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等方式,引导幼儿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种创新教育的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更是对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前教育中的融合策略

(一)课程内容设计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前教育课程,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是确保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有效结合的关键。在课程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所在,精选适合其年龄段的非遗项目作为教学内容。例如,可以将民间故事、童谣、传统节日庆典、传统手工艺等作为课程的核心元素,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同时,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将非遗知识贯穿于语言、艺术、科学、社会等多个领域,形成跨学科的综合课程体系。此外,还应鼓励教师根据地方特色和幼儿实际情况,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教育校本课程,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幼儿生活,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探索适合幼儿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径。情境模拟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模拟非遗项目的真实场景,让幼儿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传统节日教学中,可以组织幼儿参与节日庆典的筹备和表演,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此外,实践操作法也是幼儿学习非遗知识的重要方式,如通过剪纸、泥塑等手工艺活动,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掌握传统技艺,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和发现,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师资培训与资源建设

加强教师非遗教育能力培训,建设非遗教育资源库,是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前教育中有效融合的重要支撑。首先,应组织教师参加非遗知识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提高他们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掌握非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同时,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开展非遗教育研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案例和研究成果。其次,应建设非遗教育资源库,收集、整理、保存和展示各类非遗教育资源,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参考资料。资源库应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方便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和利用。此外,还应加强与地方非遗传承人的合作与交流,邀请他们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为幼儿传授非遗技艺和文化知识,形成校内外相结合的非遗教育模式。

五、创新素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中的培养路径

(一)问题导向学习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中,问题导向学习是一种强有力的策略,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选取非遗项目中的实际问题或挑战作为学习起点,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思考并寻求解决方案。例如,在传统手工艺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设置“如何改进传统工艺使其更适应现代生活”的问题,鼓励幼儿观察、分析并提出创新性的改进意见。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加深了幼儿对非遗文化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了面对问题时的冷静分析与创造性解决能力。

(二)创意表达与展示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旅程中,创意表达与展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为幼儿们搭建了一个独特的舞台,让他们能够勇敢地展现自我,自由释放内心的创造力。教师在此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孩子们运用所学的非遗元素,无论是通过色彩斑斓的绘画、精巧细致的手工制作,还是生动有趣的表演,都能得到教师的肯定与鼓励。在作品展示的那一刻,孩子们不仅是在展示他们的成果,更是在分享他们的思考与情感。教师应引导孩子们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让他们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感受。这样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也让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自己的作品。同时,同伴间的相互欣赏与评价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相互的赞美与建议中,孩子们学会了尊重他人的创意,也从中汲取了灵感,拓宽了自己的视野。这种积极的互动,不仅加深了孩子们之间的友谊,更激发了他们潜在的创造力,让他们在非遗的学习中不断前行,收获满满。

(三)跨学科融合教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不应孤立于某一学科之外,而应与其他学科紧密融合,形成跨学科的教学体系。通过将非遗学习与艺术、科学、语言等学科相结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习视野,促进幼儿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例如,在非遗故事的学习中融入语言教学,可以提高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传统手工艺的学习中融入科学原理的讲解,可以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幼儿对非遗文化的理解,还促进了他们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实践效果评估与反思

(一)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新素养融合实践的效果能够得到科学、全面的评价,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至关重要。该体系应涵盖多个维度,包括但不限于幼儿创新能力的提升、非遗文化传承的深度、幼儿综合素养的发展以及教师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观察记录、问卷调查、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收集数据,利用量化指标(如创新作品数量、非遗知识掌握程度得分)与质性评价(如幼儿创意表达的能力、教师反馈意见)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估实践效果。这样的评估指标体系不仅有助于准确反映实践成果,还能为后续的优化提供有力支持。

(二)实践案例分析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非遗与创新素养融合实践的实际效果,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幼儿园进行实践案例分析显得尤为必要。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一系列成功经验,如有效的教学策略、幼儿积极参与的激励机制、家园共育的合作模式等。同时,也需正视存在的问题,如非遗知识传授的片面性、创新素养培养的局限性、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等。这些案例的分析将为其他幼儿园提供宝贵的参考,促进非遗教育在更广泛范围内的推广与优化。

(三)反思与改进

基于评估结果和案例分析,我们应对非遗与创新素养融合实践的过程进行深入反思。首先,要正视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不掩盖,通过集体讨论、专家咨询等方式寻求解决方案。其次,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例如,针对非遗知识传授的片面性,可以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对非遗文化的全面理解和教学能力;针对创新素养培养的局限性,可以引入更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还应注重家园共育的深化,鼓励家长参与非遗教育活动,共同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最后,要建立健全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幼儿、教师及家长的意见与建议,为实践的不断优化提供持续动力。通过反思与改进,我们将能够不断提升非遗与创新素养融合实践的质量与效果,为幼儿的全面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七、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与实践探索,初步构建了学前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新素养融合的实践路径。实践表明,该路径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传承,还能有效提升其创新素养,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期待看到更多创新性的融合实践,进一步丰富学前教育内涵,拓宽文化传承与创新素养培养的路径。同时,也需加强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为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兰雪,黄睿智.文化传承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文教资料,2023(07):118-121.

[2]倪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校美育结合的路径探析——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10):158-162.

[3]冯啸.“非遗”元素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新美域,2024(05):162-164.

李姝晶,女,1983年1月18日,陕西,汉族,小(幼)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