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英语作为人文学科的文化意识与核心素养之辩

李静宇
  
大通媒体号
2024年55期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 沈阳 110136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英语作为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与核心素养方面的辩证关系,从人文学科视角出发,分析了英语专业教育中跨文化知识融合以及文化认知与民族自豪感培养的重要性。研究聚焦于内容依托法,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构建路径。最后转向英语专业教育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探讨,重点分析道德教育、审美情趣以及全球视野的培养。

关键词:文化意识;核心素养;跨文化知识融合;内容依托法

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育不再局限于语言技能的传授,而是愈发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与核心素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现代英语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旨在探讨英语作为人文学科,文化意识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对语言人才培养的需求。英语教育需从人文学科的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核心素养,使其成为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

国内外学者对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与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了广泛研究,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多模态教学模式、内容依托教学法等多个方面。研究发现,英语专业教师可以依据各课程体系的特点,在教授语域构型、语篇语义、词汇语法等语类知识的同时,融入多模态符号资源进行自上而下的有效介入(旷战,周艳,2023)。文化学的融入符合英语专业的发展规律,并与专业的跨文化人文属性相契合(余亮妹,2021)。英语专业学生非常有必要增强文化自信并需要加强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杨轶男,2023)。然而,关于文化意识与核心素养之间具体关系及如何有效融合的研究尚缺乏系统性、操作性强的策略和案例。本研究将深入挖掘和梳理相关理论与实践成果,为英语专业教育在文化意识与核心素养辩证改革中提供新思路。

二、文化意识:英语教育的深层土壤

2.1 文化意识的界定

文化意识,是指个体对异地文化的理解、尊重、接纳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在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意味着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技能,更要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深层次内容。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使用语言,还能促进跨文化交流,增强国际视野。

2.2 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塑造

通过英语学习,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多彩的世界各国文化,可以学会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审视问题,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当前学生英语综合素质发展有些失衡(郑妍妍等,2015),跨文化交流能力亟需培养提高,这不仅对于未来的国际交往至关重要,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英语专业学生要形成文化自觉的潜势,并在语言文化矛盾中不断自我搁置、审视及内化的能力(余亮妹,2021)。

三、英语专业教育中的人文学科视角

3.1 跨学科交叉与跨文化知识融合

在英语专业教育中,跨学科交叉与跨文化知识融合是推动教育创新与深化的重要途径。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还强调他们能够跨越传统学科界限,理解并融合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多个人文学科的知识,如西方哲学和中国文化课程。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社会实践,从而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跨学科项目和研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找寻个人和民族定位。

3.2 外语学习中的文化认知与民族自豪感

外语学习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训练,更是文化认知与自我认同的过程。在英语专业教育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尊重不同文化,同时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和比较不同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进而形成健康的文化心态。此外,立足本国文化,具备民族自豪感的学生在国际交流中能够更加自信地展现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文化,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四、内容依托法之于英语专业教育中的跨文化意识构建

4.1 跨文化意识建构的实践探索

内容依托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CBI)在英语专业教育中具有显著优势,尤其在跨文化意识建构方面。该方法通过选取与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相关的内容作为教学载体,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为了有效建构跨文化意识,教师可以设计跨文化比较等活动,如中西方生死观的比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中西文化的价值观念。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和收获,不断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2 人文价值提升与语言学习高阶阶段的融合

在英语专业教育的高阶阶段,应将人文价值的提升与语言学习深度融合。这意味着不仅要注重语言的精准表达和流利沟通,更要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引入经典文学、哲学、历史等人文资源,如在高级英语课程中安排学生阅读英国的《蝇王》,美国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超越文化》等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辩论等形式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就中西观念发表见解、交流思想,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还不断提升了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念。

五、英语专业教育中的道德美育和全球视野

在英语专业教育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关注学生的语言技能提升,还涵盖了道德、美育以及全球视野等多个方面(李健,2015)。

5.1 道德与美的教育

在英语专业教育中,教师应将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选取富有道德内涵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如《A Red Light for Scofflaws》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法律和道德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结合交际常识,进行礼貌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本身的思想内涵,通过对比、讨论等形式,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例如,通过《A crime of compassion》等课文,引导学生本着人文关怀和慈悲怜悯的底色正视死亡,重新理解尊严、道义和法律的界定。

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传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经典文学作品、诗歌、戏剧等,让学生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提升审美鉴赏力。教师引领学生阅读王尔德的《理想丈夫》,在西方唯美主义的语境中丰富大家的审美体验。

5.2 世界公民身份的建设

在英语专业教育中,应强调语言与文化的并重。学生不仅要掌握英语语言技能,还要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突破文化壁垒,以便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建设世界公民身份的关键。通过对比中外文化的异同,使学生形成对优秀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具备跨文化认知和沟通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通过英语专业教育,使学生具备全球视野,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现状、问题和挑战。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发展。

综上所述,英语专业教育与核心素养培养应紧密结合道德与美的教育以及世界公民身份的建设。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活动和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六、结论

英语作为人文学科,其教育目标已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范畴。文化意识与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更是构建开放、包容、和谐社会的基石。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当坚持文化意识与核心素养并重,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搭建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学习平台,让英语教育成为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旷战,周艳.英语专业学生语类素养建构与测评的多模态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3,43(01):50-55+61.

[2]余亮妹. 英语专业培养的跨文化认同思考[J]. 福建教育学 院学报, 2021(1): 73-75.

[3]杨轶男.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路径研究——以英语专业为例[J].现代英语,2023,(04):74-77.

[4]郑妍妍,周昕,吴书瑶. 全球化与学英语的回报——来自中国微观调查数据的经验研究 [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6):95-104.

[5]李健.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J].课程教育研究,2015(8)170-171.

基金项目: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24年院级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课程创新研究 —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英语专业语类素养的建构路径探析”

作者简介:李静宇(1974-),女,辽宁阜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和英语教学法。

通讯作者:李静宇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