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培养新质人才视域下“以生为本”思政课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加强创新型新质人才培养。高校要注重推进创新能力全方位体系化培养和创新意识全过程持续化融入。“以生为本”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可以培养责任意识,强化创新的自我驱动动力系统;培养问题意识,优化创新的自我定位系统;培养合作意识,维护创新的保障系统。在教育实践中,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学生成长需求组织教学内容,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设计教学形式,为促进学生发展进行教学考核与检验。
关键词:新质人才 创新 以生为本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新质生产力作为由科技创新引领的高质量、高效能、高技术水平且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形态,必然要依靠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根本性支撑。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1]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如何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助力培养新质生产力的新质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回应的时代课题。
一、新质生产力需要创新型新质人才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意味着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整体跃迁。新质生产力的“新”包括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新技术表现为现有科学技术的更新升级以及技术融合发展后的新发现、新发明和新创造;新业态表现为新技术对数字化、信息化等新兴产业建设的巨大推动;新模式表现为打破市场、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企业生产运营模式的优化升级, 催生新的商业模式。[2]总之,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积极的要素,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支点,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高等教育要研究如何培养能够充分运用新质生产工具、产生创新生产价值的新质人才。所谓新质人才,是新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劳动者要素,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实践者和推动者。新质人才应是具备知识快速迭代的能力、创新能力,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驾驭高端先进设备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3]高校要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推进创新能力全方位体系化培养和创新意识全过程持续化融入。
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养成是培养新质人才的重要着力点。首先,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创新意识与能力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强烈的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能够引领科技工作者不断挺进新的科技领域,发现新思路、新方法,提出新理论,寻求新突破。其次,产业升级和转型是提升新质生产力的质量和效益重要途径,创新意识与能力是实现产业创新的根本。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能够洞察产业趋势,发现潜在机会和挑战,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模式创新,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健康发展。再者,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必备的环境与条件,创新意识与能力是实现政策创新的重要保障。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人才具备变革的精神,能够在实践中勇于探索,不断积累经验,为政策改进与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全面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4]解决好这一现实问题,培养创新型新质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与使命。为此,高校首先要注重推进创新能力全方位体系化培养和创新意识全过程持续化融入。在教育过程中综合分析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因素,消除创新教育机制与教育效能等方面的制约,推进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资源优化整合。高校要注重将创新意识全过程持续化融入人才培养。教育要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成长自我驱动,挖掘学生创新活力和潜能,主动寻求成长和进步,在创新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力量。
二、“以生为本”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助力新质人才培育
“新质人才不同于以简单重复性体力劳动为主的普通技能型人才,需要通过持续成长心态与高意识学习特质,具备较强的人机协同能力、人文精神与科技合伦行动力,通过开拓精神与跨边界学习能力,彰显创想能力与实践智慧,进而建立人类共同体思维与跨文化合作能力。”[5]新质人才的培养要真正落地学校教育,要树立新质育人观念,搭建新质育人平台,优化新质育人资源,培养新质育人主体。[6]“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创新型新质人才。
第一,培养责任意识,强化创新的自我驱动与检验系统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强化学生的自我驱动系统。责任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承担的义务、职责以及行为后果的认知和担当,它是推动创新型人才持续成长、积极贡献社会的内在动力。责任意识是创新型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石。强烈的责任意识能够激励人们克服艰难险阻,在工作精益求精,勇于担当,不断前行。责任意识能够促进人们更加注重团队的整体利益,精诚合作,众志成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学生为本开展教学,就是突破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思路,以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获得持续成长的动力与能力。
责任意识还能够引导人们关注社会责任,也是创新的自我检验系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重要使命,以学生为本,就是致力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培养学生个体的成长与成才,更是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前瞻性引导。人们在创新活动中要考虑其成果的社会影响,努力使创新成果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新质人才不仅是技术的实践者,也应该是伦理和人文价值的守护者,新质人才在创新活动中,不仅需要具备创新性问题解决的技能,更要遵守道德伦理、人文价值和生态发展观,遵循增进人类福祉的原则,能对新科学技术应用效果进行深入评估,并能够思考和评估新方法新技术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潜在问题。例如技术创新不仅是考虑经济效益,还有注重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推进社会公平公正,实现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环境可持续性之间的平衡。
第二,培养问题意识,优化创新的自我定位系统
问题意识不仅是创新的起点,更是推动创新过程不断深化的关键要素。问题意识,是对现存问题或潜在问题的敏感度和洞察力。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显现出诸多新的特点,如数据成为重要生产要素、跨领域技术深度交叉融合、科技革命与产业联系日益紧密,技术应用创新迭代不断加速、只有增强问题意识,着眼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才能切实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问题,提高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效率。“以生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社会生活实践中的问题,深入研究,探索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联想思维和设计思维,使学生能破除原有思维惯性,提出问题或者发现问题。通过小组作业或课堂讨论各种方式交流对事物的不同认识,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比较的逻辑和辩证的方法,避免机械或孤立地思考问题。学生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调查,可以深刻理解问题的历史脉络与实践逻辑,在加深政治认同的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创新方向。
第三,培养合作意识,维护创新的保障系统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跨界共同体。搭建新型科研平台,吸纳各方的协同力量,可以提高科研效率与质量,以学科为接口,开放共享等方式,掌握未来科技创新的主动权,将知识生产力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当前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往单一学科的研究范式已经很难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只有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建立跨界联和的科技攻坚力量,才能更好实现引领性科技攻关。合作意识是推动创新活动高效开展、实现创新目标的重要保障。合作意识能够促进知识与资源共享,激发集体智慧,为创新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和思路。合作意识有助于团队成员协同工作,实现资源整合,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团队凝聚力与执行力。良好的合作意识可以拓宽创新视野,跨界了解新技术、新市场和新机会,激发创新活力。“以生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通过开放性的教学改革,如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研究课题,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增进相互了解,可以在共同探索中增强合作意识。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生为本”的教学改革实践应用
第一,教学理念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以生为本”,就要重视学生自我发展和完善,把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教学理念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定位为学习的合作者、探究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知识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向教学活动主动参与者的角色转化。
第二,教学内容上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新时代大学生知识面广,接受信息和新生事物快,但因为自身年龄、阅历以及网络“信息茧房”效应等原因,其弱点亦较为突出,如看问题偏颇,鉴别能力不足,在“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一些社会现象,容易产生一些困惑或是偏激情绪等。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主动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深入学生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与现实关切,帮助他们运用正确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厘清错误认识,解决思想中的各种困惑,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以现实生活为出发点,把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由此入手组织学生开展研讨,浅入深出,在讨论分析过程中融会贯通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方法,使学生在具体问题中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历史和国际纵横对比中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成长为开放自信、坚定从容的新时代新质人才。
第三,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除了重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针对性外,还必须重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形式更好地服务于内容,达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目的。在教学方法上把单向“注入式”的教学向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转变,学生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转变,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和提升。例如在讲解关于共同富裕问题的认识,教师可以首先收集学生的相关疑问,例如关于“卷”、“996”、“考公”、“扶贫”、“市场原罪”、“房地产市场发展”等具体问题,提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学生分小组讲解、讨论,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领悟重点、难点并思考解决之道,使他们对我国的方针政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四,成绩考核方式上注重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反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方式上,就是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采用全面化、过程化考核方式,能够促进学生认真参与教学全过程,增强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动性。
新时代呼唤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主动意识的新质人才担当起时代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主动意识,不断探索如何更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理论支持,为培养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型新质人才提供价值引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 人民日报,2024-02-02(1).
[2] 张轩宁,伍旭中.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向度[J]. 南都学坛,2024.44(5) :99-106.
[3]姜朝晖,金紫薇. 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 重庆高教研究,2024,12(1):108-117.
[4]习近平.因地制宜发 展新质生产力 [N]. 人民日报,2024-03-06(1).
[5] 祝智庭,戴岭,赵晓伟,沈书生. 新质人才培养:数智时代教育的新使命[J].电化教育研究,2024(1):52-60.
[6]李刚,赵佳琦,王嘉琦.以新质课程建设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理论剖析与设计思路,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24.25(4):7-12.
作者简介:刘春兰,(1972.5-)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沈丽丽,(1982.3-)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一般项目(辽教函【2018】471号-306)《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辽教办[2021]254号—427)《“微媒体”时代思政课交互式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