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课程思政视域下日语教学改革研究

朱海霞
  
大通媒体号
2024年56期
潍坊学院 山东 潍坊 261061

摘要:在全球化和中华民族复兴的背景下,课程思政成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议题。日语教学作为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如何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通过日语教学的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路径的探讨,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改革策略,以提升日语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

关键词:课程思政;日语教学;教学改革

高校日语教学不仅仅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任,更肩负着传递文化价值观和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使命。课程思政主张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在日语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时,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评价日本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又需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选取具有思想性和教育意义的教学材料,开展与学生思想成长相关的讨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这些改革路径,日语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外语教学的协同发展,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综合型人才。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指通过各类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教学内容的全过程,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标。这一教育理念强调了所有课程所应承担的思想政治功能,要求不仅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思想品质和价值观的塑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任何一门课程都应当承担起教育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责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到外语教学领域,课程思政需要教师不仅能传授语言技能,还要通过对语言背后文化内涵的深入探讨,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同时,教师应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起理性、开放且具有批判性的文化认知,以实现外语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日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现状

首先是现有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目前,部分高校的日语课程已经开始探索和实践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以增强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例如,教师在讲解日本历史文化中的典型事件时,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这些事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帮助他们理解历史与现实的互动关系,进而培养对中日关系的理性认识和客观评价。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日本文化的了解,还促使他们思考两国之间的历史渊源及其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此外,在日语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中,教师有意识地选择了有教育倾向的文章作为教学材料。这些文章通常涉及社会公正、道德伦理、文化冲突等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正确的价值导向,使他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逐步形成对社会问题的独立见解和价值判断。

其次是存在的问题。尽管在日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尝试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不少挑战。首先,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仍然较为浅显,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深度认识。这导致他们在教学中难以有效地将思政内容与日语教学有机结合,往往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其次,适用于日语课程的思政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目前,尚未形成专门针对日语教学的系统化思政教材和教学案例,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此外,虽然教师们努力在日语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但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接受度却存在显著差异。有些学生认为外语课程应专注于语言技能的培养,不应过多涉及思想政治内容,认为这些内容与语言学习关联不大,甚至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程思政的实际教学效果,也给教师们带来了进一步改革和创新的挑战。

总的来说,虽然高校日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探索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仍需在教师培训、教材建设和学生认同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外语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日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首先是教师素养提升。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主体。为确保日语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效果,必须加强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思政培训,提高他们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探索将日语语言文化与思政内容相结合的方法和路径。

其次是教学内容与教材改革。教学内容和教材是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载体。在日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内容与思政的融合,例如通过中日文化对比,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在介绍日本的礼仪文化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礼仪文化的特色和优越性。结合中日关系史,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认同感。引入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案例,如日本企业管理中的社会责任问题,讨论企业伦理与社会公德的关系。

最后是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为了更好地在日语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现实场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思政内容。将日语教学与其他学科,如历史、政治、经济等相结合,帮助学生从多维度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鼓励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和项目制作,探索日语学习中的思政元素。组织学生调研中日文化差异,并以此为题撰写论文或制作展示。

四、课程思政与日语教学的有机结合

为了实现课程思政与日语教学的协同发展,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系统设计和全面推进。在宏观层面,学校应高度重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制定详尽且明确的课程思政实施规划。这个规划应涵盖整个教学体系,确保各门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育价值观方面的协调一致。学校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课程思政工作组,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课程思政的全面落实。同时,学校应加强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思政教育内容,以形成一个互为补充、相互支持的整体教育体系,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覆盖。

在微观层面,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实施的直接执行者,应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思政元素的有效渗透。具体来说,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需要深入挖掘和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将其与日语教学的语言文化知识有机结合。与此同时,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思政素养,积极参与相关培训和交流活动,积累课程思政的实践经验。此外,学校也应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通过以上措施,可以确保课程思政在日语教学中的有效落实,最终实现课程思政与日语教学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课程思政主张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在日语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时,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评价日本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又需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程思政在日语教学中的有效融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能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教师素养的提升、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以及系统的课程设计,可以实现课程思政与日语教学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未来,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化和研究的进一步推进,日语课程的思政功能将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可和发挥。

参考文献

1、王红.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外语教学改革探讨[J]. 外语界, 2020(1): 22-27.

2、李敏. 高校日语课程思政实施现状与对策[J]. 教育教学论坛, 2021(10): 89-91.

3、杨丽. 基于课程思政的日语阅读教学模式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1(3): 33-38.

4、陈晓燕. 日语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融合研究[J]. 日语教育研究, 2021(4): 12-17.

5、刘洋. 高校外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探析[J]. 教育研究, 2020(5): 65-70.

作者简介:朱海霞(1981—),女,山东泰安人,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外语教学及管理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