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霍桑效应”在人文社科类专业大学生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二级学院、教师和学生关注的重点问题。其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评价的合理性,对于提升课程育人成效也有其重要作用。本研究运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霍桑效应”作用下的大学生学习态度与行为进行研究,结合多中心治理理论,以期充分激发被观察者的能动创造性,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助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霍桑效应;课程考核方式;多元主体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提到:“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课堂参与和课堂纪律考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深化学生学业评价方式改革,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和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研究以管理学、教育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大学生课程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开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人文社科类专业大学生对于课程考核方式的关注度较高,但对其内涵及作用方式的有效性认识还不够深入。同时由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愿还不够强,团队协作能力还有待提升,可能导致学生片面追求课程考核的结果,从而忽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何通过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终实现学有所成,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的永恒话题。
一、研究假设及理论依据
(一)理论依据
“霍桑效应”又称为“霍索恩效应”,来源于哈佛大学心理专家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教授组织开展的“霍桑试验”,该实验研究了工作条件(包括外部环境以及心理影响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而由“霍桑试验”产生的“霍桑效应”是指当被观察者得知自己正在受到别人格外关注的时候,会出现改变自身行为的倾向。
“多中心治理理论”由奥斯特罗姆为代表的制度分析学派提出,其强调通过多主体间的协同共治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大学生思维能力开阔,对于学习问题的认识方式比较多样,认识水平也较高,运用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能够更加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多中心治理理论融入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尤其是教师、学生等课堂多元主体参与观察与评价,同时以团队学习带动个人学习,用团队学习总体评价衡量个人学习评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更有利于学生思考能力与行动能力的培养。
(二)研究假设
本研究的基本假设是处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既处于教师的观察范围,也处于同学彼此间的观察范围,如果教师能够格外关注学生,同学彼此间互相关注,且实施多元主体参与学生评价,学生能够感觉到自己正在被教师和同学观察和评价,那么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也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践
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依据高校现行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一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日常学习,其中注重教师的观察和多元主体的评价。课程考核结果由小组学习成效和个人学习成效来构成,首要考查小组学习成效,其直接影响个人课程考核评价结果;二是在形成性考核部分增加“主动参与课堂”的比例,为学生提供接受教师和同学关注的平台,主动参与课堂的同学及其所在小组进行累计积分;三是将终结性考核分为学生自评、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分别占比10%、20%、70%,保证学生中心和教师引导的双重作用。其中同学评价以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结果即为小组“同学评价”项得分,通过多元主体参与课堂,提升育人效果;四是每位学生在学期末提供佐证材料作为终结性考核的重要参考,进一步强调教师“观察者”作用的发挥。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融合了“霍桑效应”和多中心治理理论,运用正向和负向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力求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真正朝着立德树人的方向迈进。
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课堂实践中对学生学习态度与行为的观察和问卷调查可以发现,本研究所实施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行为产生了积极影响,例如课堂的回应性较好、小组合作探究意识较强、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良好、课堂学习汇报重视程度较高等。但“霍桑效应”在课程考核改革实践研究中仍然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一)学生对于“霍桑效应”的内涵及作用方式不够明确
大多数学生反馈没有意识到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都是“霍桑效应”作用下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学习行为与态度的改变更多受到考核规则的影响,因此自我意识较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在传达考核方式时没有更加直接地进行说明,同时学生对于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关注度也相对较弱。
(二)课程考核方式的多元化与繁琐之间的矛盾
部分学生认为,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虽然看起来较为合理,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为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同时也是对学生能力的重要考验,也有个别学生认为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的运用应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有明确认知的基础之上,否则在实施的过程中容易流于形式。
(三)个人学习与小组学习二者关系的协调
部分学生认为自主学习应该是大学生的基本素养,个人学习能够聚焦要点,深入探究,而小组合作学习在时间的安排、任务划分、成果总结等方面都会存在困难。也有部分同学认为应加强小组学习,但应在增加小组讨论时长、提供更多的小组成员发言机会等方面进行改善。
(四)“学生中心”与“教师引导”的边界问题
部分学生认为课堂既然是“学生中心”的课堂,那么教师理应为学生提供更多自我展示、自我学习的机会,同时尽量减少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然而,也有同学认为教师应切实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与监督,例如多提问,多进行课堂互动。
四、“霍桑效应”作用下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优化路径研究
(一)明确重要理论内涵及运用
“霍桑效应”作用下的课程考核方式运用,首先应强化学生对于“霍桑效应”这一理论的认知。教师在实施前应安排专门的课时分步解析理论内涵,并通过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于重要理论的理解,明确理论作用于实践的具体方式和路径。另外,教师也要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和课外阅读,助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二)以强化内涵建设引领多元化评价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必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推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为引领。因此要不断强化内涵建设,更多关注质的飞跃。一是强化目标导向,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二是及时回应学生需求,根据课程教学目标适时调整评价指标;三是深入分析多元化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策略。
(三)个人学习与小组学习互为补充
教师应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目标和任务的分解,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论水平、学习兴趣等,将整体学习目标分为适合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的子目标,在个人学习过程中主动共享信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工合作。同时,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成果展示和学习效果的评估,激励学生积极进取,落实改进。
(四)科学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科学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关键在于明确教师与学生的“职能”边界。一是教师要扮演好“引路人”、“好伙伴”的角色,例如在课堂上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查阅、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寻求解答办法,同时要以“好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探究,敢于创新;二是学生加强自主探究学习意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成为“实干家”而不是“空想家”;三是明确“介入”良机,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对于偏离主题和课堂的行为,及时使其回归“正轨”,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五、结论
“霍桑效应”在人文社科类专业大学生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中的实践研究,不仅证实了该理论对于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践确有所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也有其积极作用,同时也反映出高校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中责任重大,高校教师更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第一责任人,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这条改革之路依旧漫长,尚需我们青年教师去奋力开拓。
参考文献
[1]朱婷侠.基于“霍桑效应”提升五年制高职班级管理工作效果浅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4(10):101-102.
[2]王琦.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多中心治理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23:1-225.
[3]黄恒一.多元模式下嵌入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物联网技术,2024(9):157-158.
[4]邓春萍,胡国军,李玲丽,刘文士,杨冰.基于OBE理念的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甘肃教育研究,2024(14):79.
[5]詹绍旭.浅论知识、 能力、 价值 “三位一体” 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以河南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为例[J].河南教育(高教),2024(07):66-67.
[6]黄伟.“新教学”体系建构:要素优化与关系重建[J].江苏教育研究,2024(07):8-9.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大数据背景下“π型”城市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基金号:2022JGB348)
作者信息:
刘坤,男(1992.11—),汉族,陕西宁强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郑静英,女(1987.4—),壮族,广西贵港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地方文化产业和地理教学法
李文清,男(1992.4—),汉族,江西萍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GIS理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