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资助育人新时代
——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探索
摘要:目前高校学生资助已逐步实现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但仍存在发展型资助项目不全面、育人形式单一、监督体制不完善等现实困境。高校应充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机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互联网+”、大数据分析、长效监管等方面着手,通过搭建精准施策数据平台、创新多样化育人形式、健全育人闭环机制,积极探索构建新时代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
关键词:发展型资助;精准资助;闭环机制;数据平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高校学生资助正在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指出,要建设发展型资助体系,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力度。
一、新时代发展型资助的内涵
2017年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钢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发展型资助,是基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资助的前提下,通过诚信和感恩教育、职业生涯指导、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形式多样的育人模式,激发学生内动力,助力学生具备乐观心态、健全品格、人际关系和职业能力的充分发展的资助模式。
二、高校发展型资助的困境
(一)发展型资助项目不全面
发展型资助是基于保障型资助的基础上,构建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等方面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当前对学生全面发展所搭建的更深层次实际需求的拓展平台还不完善和健全,需要从学校层面、二级学院层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分类原则,搭建全方位、差异化的育人平台,实施可持续的具体举措,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二)资助队伍建设待改进
目前多数高校均已落实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资助工作队伍的成员也均由认定工作组成员构成,从资助育人工作的角度看,这类队伍的持续育人效果并不显著,存在队伍成员结构的不稳定,资助理论研究不深等现状。另外,从三全育人的角度考虑,后勤服务人员、任课教师、朋辈力量等群体较少参与到资助育人工作中,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员育人工作的开展。
(三)发展型资助过程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不完善
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目标要求高校构建资助对象、资助标准等方面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因此,从个人申请到困难认定,从资金发放与管理到学生育人实效的反馈,都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当前,存在一些家境困难学生未主动申请资助的现象,属于隐形贫困学生,部分高校并没有对这些学生给予足够关注;部分高校忽视资助育人中的反馈环节,缺少对受助学生后续发展的跟进,使得育人成效无法检验。
三、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
(一)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落实精准资助
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不断融合,“互联网+”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资助育人工作更应借鉴互联网的优势,开展“互联网+资助育人工作”新模式。
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通过学生自行核实、辅导员走访宿舍等形式进行多方位核实,在日常中充分利用一卡通消费数据、学业情况等渠道动态监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便建立动态数据库。
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推进资助信息精准化、资助流程高效化,打造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利用学生一卡通等大数据平台实时检测,分析了解学生的实际消费水平,让经济困难学生都能获得符合个体需要的资助。
(二)深化内涵,拓展渠道,创新资助育人形式
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组织受助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强化其回馈社会的意识和行动。组织优秀获奖助学生,通过宣讲会、讲座、担任“学生资助宣传大使”等形式,激励学生树立良好品质。
结合学校资源,开设就业与创新专项教育工作。为受助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辅导和就业资源对接,帮助受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提升就业竞争力。设立专项创新基金和项目,鼓励受助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创业实践等活动,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长效监管,动态反馈,健全资助育人闭环机制
资助育人工作应具有科学化、系统化的监督机制。一方面,要严格落实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在日常资助工作中,通过培训会、专项工作会议、联合检查等形式,督促资助育人工作的落实。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通过受助学生数据库,学生一卡通日常消费追踪等形式,动态监测受助学生的真实情况,确保资助工作的精准性和适配性。
“解困一育人一成才一回馈”是资助育人闭环机制的目标要求。高校可以通过定期发布调查问卷或信息收集,建立资助育人工作台账等方式,定期了解受助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业水平、科创实践等,动态了解资助育人工作的反馈情况。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一网通或其他数字化平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丰富与人内涵,促进实现的资助育人闭环机制。
结语
新时代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是在传统基础上,顺应时代需求与发展进行创新和完善的体系。各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应将育人理念贯穿资助工作始终,以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建设为抓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全面发展,全方位提升受助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发展能力,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新时代实现自我价值,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教党〔2017〕62号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教财厅〔2016〕6号
[3]段少帅,黄喜峰,杨佳艺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探析[J].教育评论,2019,(08):54-59.
[4]王岩编著. 广东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08.
[5]辛爽.“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4,22(03):89-92
王佳栋(1999.3—),男,汉族,籍贯:河北邯郸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辅导员,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资助育人
本文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2024年度辅导员精品工作立项一般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