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皮影工作坊的主题式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芶琤
  
大通媒体号
2024年61期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明雅学校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以皮影工作坊为主题式教学的实践场所,设计并实施系列教学活动,创建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学习环境,旨在探索二者融合后在教育实践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本文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对实施实践谈及的重要意义,主题式教学内涵和特征的提出,教学实践中的课程设计及学生在皮影工作坊中的表现等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本文的研究,尝试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同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皮影工作坊;主题式教学;教学实践

一、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推进,小学美术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学科,其重要性不容忽视。而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超出单门学科知识的问题,即学科缺陷问题,基于此需要教师在授课中基于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打破学科界限,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探究性地教与学,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合建构,并形成深层次联结,实现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意义建构的发展,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段《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要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将知识、技能嵌入其中,通过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知识、技能,提升综合能力。同时,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运用传统器具、材料和现代媒介,发挥多种媒材的特性,展现多样的表现形式、形象与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动觉等多种感觉,融想象、思考、创造于一体,增强学生对艺术的深层体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皮影戏,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随着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将传统艺术融入现代教学已成为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目前小学美术课仍然以单学科式的授课方式组织教学,其弊端显而易见。而工作坊指的是一个进行各种工艺制作、手工业生产等活动的地方,活动本就蕴含着综合的体验性。本文试图通过皮影工作坊这一形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的有效结合,探讨其在主题式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二、问题提出

(一)小学美术学科缺乏与传统文化传承合适的载体连接

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其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标中指出: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在人美版美术教材(2013年版)中的12册教材230课左右的教学内容中蕴含传统文化学习的内容极少,仅仅体现在二年级上册的《百变团花》、三年级上册的《民间面塑》和《多彩的民间美术》、三年级下册的《彩墨游戏》等19课左右,学生缺乏植根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把皮影作为教学载体植入工作坊模式中进行学习,形式丰富多样、综合体验性强,恰恰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传承传统文化血脉,增强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能借此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搭建育人框架,链接小学美术学科学习与传承传统文化。

(二)小学美术皮影工作坊学习资源匮乏

根据线上线下途径,可查阅到的书籍大抵是《皮影中国》、《皮影戏里的小人》、《皮影戏的多彩世界》等,其内容多表现的是皮影的起源、发展、现状等理论,或是单纯关于皮影美学鉴赏方面的知识、亦或是关于皮影内容的绘本故事。寻其踪迹,没有一本可供小学阶段进行皮影工作坊教学的专项学习资源。在小学美术皮影工作坊的建设与课程实施阶段,急需从校情、学情出发,梳理一套适合在小学阶段开展皮影教学的资源手册。

(三)小学美术皮影工作坊的学习综合性强,学生学习困难

在教育部指导下,义务教育段小学美术课程每周开设两节,美术教材每册教学内容基本额定为18课,嵌入在“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类艺术实践,涵盖16项具体学习内容中,其课程形式和课程内容不尽相同,知识体系纷繁庞杂,每周每班两节美术课无法实施美术教学,而根植传统文化的皮影工作坊学习更无所适从。同时,传统皮影需在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表演,表演者哼唱或伴随着伴奏音乐在白色幕布后面用手操纵人物等进行表演。表演形式传统单一,表现手法复杂,小学生在实施皮影表演时,呈现出困难之状。在目前皮影工作坊的教学中也忽视了皮影工作坊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囿于学科,止于知识,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思维方式与学习总是“点状”或“割裂”的,从而导致各种教育之力的相互抵消,无法形成教育合力。因此,作为皮影工作坊这种综合性、体验性强的学习项目更应该以美术学科为依托,以整合简洁,构建全面认识为目的小学美术皮影工作坊的主题式教学,亟待解决目前的困境。

综上所述,旨在通过皮影工作坊的主题式教学策略研究,以课堂实践为途径探索以小学美术为本位学科,与多个学科间内涵性关联,融合实施皮影工作坊课程教学的模式、方法和策略等,形成本校皮影工作坊的主题教学的范式,搭建健康生态的育人框架,为小学美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三、主题式教学的内涵和特征

主题教学(主题式教学)的概念和实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起源和发展。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教育专家顾明远教授提出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的观点,这为主题式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3年窦桂梅正式提出了主题教学的概念。在美国,主题教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由汉纳等人开始系统界定。由此,主题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受到重视与运用。国内外学者对主题教学内涵的研究均基于新课标和学者个人研究展开。国内学者西南大学的袁顶国、朱德全认为:主题式教学设计,是以主题为中轴,围绕教学主题而展开的,在系统论、学习理论与教学论指导下,以教学主题为枢纽,在系统内诸要素之间彼此练习、相互作用与协调运行中,驱动师生“双适应双发展”以达成教学主体心理结构的完善与自我实现的整体性设计。黄丹萍认为:主题教学是在一定的学科范围内进行,以学生为教学对象,师生围绕一个文本的主题,或者几个文本中蕴含的共同主题,进行教学活动。黄春燕则运用主题式教学的思想,将原有的教学内容,根据单元主题及知识内容间的关联性,二次整合成一个联结紧密、主题明确的大单元,使单元内容之间既保有连贯性,又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整体化的教学设计,构建单元式主题教学。国外学者格尔蔓则指出主题教学通过对教学材料进行创设有意义的连接,为学习者建立真实化的学习环境。

主题教学的提出和发展是一个跨学科、跨国界的过程,涉及多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者的贡献。本文所涉及的主题式教学,指的是以皮影工作坊为教学场地,以小学生为教学对象,在同一空间以皮影知识为载体设计相关学习主题,融合各学科共同实施教学活动,展开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四、怎么实施主题教学

从美术学科的角度进行主题式教学,既要着眼于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与个体能力的提高,又要着眼于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引领学生关注民族文化,亲近生活,在他们熟悉的真实场景中,寻找美,汲取美,创造美,表现美,让他们在美术学习中寻找到丰盈精神世界的栖息之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从而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具有审美情趣的人,激发其创新创造的活力。

(一)分析学生和教材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认知水平、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也指出: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因此,在实施主题式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这协助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按照新课标从主题建构的角度去分析在皮影工作坊实施教学的目的、意图、知识结构体系、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与实施方法等。

(二)制定课时规划

主题式教学能够顺利实施,需要对各个主题单元所预计的教学时长进行估算,并要将实施顺序与课程起源等方面考虑进去。目前,针对本文所提出的研究,,在不改变学校常规教学的情况下,根据主题教学的目标,设置前置课、基础课、长课、短课、微课等。前置课一般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一主题学习时,需要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完成。基础课,时长40分钟(常规课),一般进行皮影赏析,小组任务确定。长课,时长80分钟(社团课),重点进行皮影表现的实操。

(三)整合素材,丰盈主题

以小学一至三年级的美术、语文、音乐、信息技术四个学科为例,结合四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学科特点,基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对皮影主题式教学进行单元主题确定,实施具体教学内容。

这些单元主题内容均从小学1——3年级语文课本中选取,学生对故事概要极为熟悉。这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故事代代相传,且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以主题式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知识、技能,提升综合能力,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皮影的兴趣,也能根植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评估与反思

(一)生源结构参差不齐推广不易。

我校地处三环,其主要生源结构99%都是随迁子女,绝大部分家庭对美术学科保留着传统认知,重视度不够,支持力度不大。家长忙于生计,基本不能协助学生进行前置课学习,且不能准备相关学习用品,使该教学实践践行受阻,推广不易。

(二)基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活实际实施教学实践。

根据新课标的指导精神,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因此,本教学实践以国家语文教材篇目为实施主题式教学的单元构架,以美术学科知识为本位,融合音乐和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设计本教学实践的主题单元课程,契合学生学习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长点。

(三)搭建平台提升学生持续学习力。

让学生获取成就感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让学生体验学习快乐的不二法宝,在实施本教学实践中,可以在三年级阶段充分结合信息技术的手段,变换皮影表现形式,投放平台,增强学生各感官的体验感,使学生获取成就感,提升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

本教学实践依托皮影工作坊将皮影学习融入主题式教学,展示了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动手能力,基于皮影工作坊的主题式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尤其是在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表现突出。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困难与险阻,但我坚信,在未来该模式有望在更广泛的教育领域中得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徐炜.小学艺术工作坊主题式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20.

【2】袁顶国, 朱德全. 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内涵、外延与特征[J]. 课程.教材.教法, 2006, (12): 19-23.

【3】黄丹萍. 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 作文成功之路(中), 2018, (04): 38.

【4】窦桂梅. 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 语文教学通讯, 2004, (16): 18-2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