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路径探索与研究-以H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
摘 要
生态环境保护是全民责任,需要公民、组织等多方参与。人民团体、绿色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等成为生态治理的主力军,共同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生态保护的现代化。青年通过志愿服务的具体行动提升思想品质、实现自我价值、参与社会治理。本文将在高校学生工作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成果和经验,聚焦大学生群体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志愿服务路径探索,结合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聚焦大学生群体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志愿服务,就探索“大学生如何做好环保中间人”开展研究。
关键词:青年志愿者、生态环境保护、环保中间人
一、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路径探索研究目标和方法
1.环保思想产生及认识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思想与认识、参与环境保护的志愿服务类型和实际行动案例的研究,了解大学生具体的服务过程与实际行动,探究服务活动产生的各种影响。探索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探索大学生参与环保志愿服务的方式。探索大学生环保意识与实际环保行动的结合情况,分析大学生在此过程中发挥的联结和纽带作用,探究其中间人角色起到的积极影响。
2.日常行动产生及影响
通过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开展的环保活动、日常环保活动的思想认识和环保活动和日常生活的联系的研究,了解大学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践行的环保活动及其对深入推进环保理念或环保思想产生的影响。探索大学生对日常的环保活动的思想认识,判断开展日常环保活动的可行性、可参照性和实效性。探索如何短期或长期的环保活动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探索大学生在此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大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3.群体带动及作用发挥
通过对大学生在家庭或社区开展的环保活动内容、开展环保志愿服务的方式和在家庭成员与社会群体间的作用的研究,了解其在家庭贯彻环保意识、在社区开展的环保活动的详情及效果。探索大学生群体走出校园、走入家庭、走向社会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的方式方法,总结经验和反思成效,发展新的环保志愿服务模式。
二、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路径探索
1.做好“环保思想与个人行动”的中间人
夯实专业基础,激发环保意识。围绕“生态保护”、“碳中和”等内容,开展课程讲座十余场;创建科创信息平台,科普知识,累计发布科研科普推文逾五十余篇;开设特色团日宣传展,科普环境相关热点词汇,累计阅读量达200余次。
深入社会实践,提升环保认知。组织 “长江经济带行·生态行”主体社会实践,前往武汉、重庆、九江等地,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围绕长江十年禁渔、企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重大需求,开展社会实践调研,累计参与人数50余人,发布宣传推文10余篇,专题宣讲课6次。
2.做好“环保活动与日常生活”的中间人
开展志愿服务,为同学办实事。创建“环语”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开展“清风”室内空气优化与监控、“绿水”物根部土壤存储雨水的收集与回用、“明境”周边环境和青年环保意识的科普与提升。通过学生宿舍空调清洗、修整维护校园内雨水花园示范点、环保志愿服务课堂宣讲等志愿服务,全年累计服务3000余人。
3.做好“家庭成员与社会群体”的中间人
创立产学研基地,搭建科普平台。依托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与地方水务局签订“生态中国”环保科普教育基地暨产学研基地共建协议,落实科普教育与宣传工作。
营造环保科普氛围,组织科普赛事。为在全社会营造关于水理念、水知识与水行动的科学氛围,推动水共识的形成,环境学院作为主要承办方组织开展了第四届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科普创意大赛。
组织环保科普宣讲,开展校园水流域生态游园会。结合“6·5世界环境日”学院邀请长江环保集团和学校碧水环保协会共同举办了世界环境日游园会活动。
三、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如何走出校门面向社会开展科普活动
社会大众科普基础薄弱,而学校环境教育相对扎实,造成学校和社会环境教育冷热不均,且灌输式科普宣传较多,参与式、体验式宣传活动较少;高水平的环保科普基地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走出校门面对社会开展科普活动的形式与方法急需创新和改进。
2.活动内容和形式创新不足,大众环保科普内容缺乏针对性
缺少对区域化专业性的环境问题作出前瞻性的科普规划,容易使公众产生“应付”、“补救”等感觉,并且科普内容直接照搬针对学校大学生的科普内容,宣传效果不明显,缺乏对大众环保科普内容的针对性。
四、结论
1.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建立科普线上平台线下基地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即时性与互动性,海量性与共享性、社群化与个性化等特性。这些特性弥补了传统科普传播信息容量小、互动性不强、形式相对单一等不足。以环境保护为主题,借助直播、短视频、微电影等形式,将环保科普推向社会,让大学生广泛参与到宣传制作中来,提升制作技术与环保意识,搭建起完整的新媒体线上科普平台;与线下的科普基地联动,建立环保科普基地云游览等创新科普宣传模式。
2.广泛开展科普宣传,转换科普对象
将科普对象从学校学生转换为社会大众,用生动形象的图片文字,做通俗易懂的环保科普,并结合社会热点开展科普工作,积极应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迎合广大民众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产生的科普需求,激发公众对环保知识的兴趣,提升公民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魏海苓.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广东高校的实证调查[J].现代大学教育,2014,(01)
[2] 媒体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 车文辉;杨琼.现代大学教育,2011(04)
[3]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J].朱晨静.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作者信息
第一作者:蔡煦(1992.08),男,汉族,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第二作者:周雅琦(1983.05),女,汉族,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第三作者:杨丹妮(1990.06),女,汉族,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