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民宿发展面临的困境与突破路径:社会参与的新视角

李珂仪
  
大通媒体号
2024年62期
北京电影学院 100091

摘要:民族地区民宿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民族地区民宿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特色逐步彰显、示范引领增强、政策支持加力等特点,但总体而言,民族地区民宿发展仍面临市场环境有待完善、产品供给有待提升、社会参与有待加强等困境。破解民族地区民宿发展难题,需要从社会参与视角入手,通过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激发社会活力,丰富民宿产品业态满足多元需求,创新社区参与模式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多元合作机制促进资源要素聚合,为民族地区民宿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族地区;民宿;社会参与

引言:民宿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民族地区是“三农”工作的难点地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造极具民族特色的精品民宿,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民族地区民宿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推进,我国民宿产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成为拉动乡村旅游消费、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新动能。民族地区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区域,民族发展总体呈现向好态势,逐步成为助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随着旅游消费需求持续升级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兴起,越来越多返乡创业的能人和外来投资者瞄准了民族地区的民宿市场,纷纷打造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精品民宿。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2015年,该市民宿数量仅有60余家,而到2020年,这一数字已超过3000家,短短五年增长近50倍,一批融合民族文化、生态体验等特色元素的精品民宿也在全国各地的民族地区涌现,很多民宿一房难求,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西部12省区市乡村民宿市场规模为146.8亿元,占全国乡村民宿市场的23.5%。可以预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民族地区民宿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二)品牌特色初步形成

良好的生态禀赋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发展民宿的独特优势,通过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融入生态体验元素,民族地区涌现出一大批特色鲜明的精品民宿,如四川凉山“螺髻山房”民宿,以彝族传统建筑“干栏式”木楼为载体,将原生态的彝族村落搬进度假区,使游客沉浸式体验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如广西龙脊“程府一号”民宿,将壮族特色装饰与现代元素完美融合,兼具传统韵味与时尚品位,备受年轻人青睐,一些民族地区还以节庆活动为契机,策划极具民族特色的主题民俗活动,如西藏“藏历新年民俗体验”主题民宿游、内蒙古“那达慕民俗体验”主题民宿游等,让游客在参与体验中感知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总的来看,围绕生态、文化等资源禀赋,不少民族地区的民宿品牌特色已初步形成。

(三)示范引领作用增强

为更好发挥民宿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先后组织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乡村旅游重点村”创建等示范工程,民族地区积极响应,大力创建特色精品民宿。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为例,2017年全州创建省级以上民宿示范点21个、示范村43个,极大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和民宿产业发展,引领示范效应凸显,各地还鼓励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致富能人等领办民宿,通过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如湖北建始县鼓励返乡大学生领办“80后”民宿,河北丰宁县出台优惠政策引导致富带头人创办“老乡家”民宿,通过典型引路,进一步放大民宿产业发展的示范效应。

(四)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民族地区普遍地处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民宿发展离不开政策扶持,为支持民族地区民宿产业做大做强,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从规划引导、财税支持、金融服务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各民族地区也纷纷制定出台民宿产业发展规划,为民宿发展搭建政策框架,如四川省阿坝州制定《阿坝州民宿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0)》,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民宿经济的实施意见》,为民宿发展指明方向,在用地保障方面,青海、西藏等地因地制宜放宽农宅改扩建政策,确保民宿项目顺利落地。在财税支持方面,广西、贵州等地对新建民宿给予一次性奖补,并在经营用水用电等方面实行优惠价格,可以说在一系列政策利好的推动下,民族地区民宿发展驶入“快车道”。

二、民族地区民宿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市场环境有待完善

从市场环境来看,民族地区普遍存在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市场规范不健全等问题。受制于经济欠发达的现实,民族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水电路讯、垃圾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宿发展,一些地方还面临着交通不便的问题,旅游公共交通覆盖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游客到访的便利性,影响了民宿接待能力。在民宿准入、质量等级评定、从业人员管理等方面的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还不够健全,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民族地区在知识产权保护、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市场规则意识还不强,还不同程度存在抄袭模仿、过度开发等问题,影响了民宿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产品供给有待提升

从产品供给来看,民宿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个性化、品质化供给还有待加强,产品业态单一,多数民宿仍以提供住宿为主,餐饮、康养、研学等配套服务跟进不足。文化特色不鲜明,不少民宿简单挪用或模仿其他地区的设计元素,缺乏对本土民族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创新表达,文化内涵较为肤浅,体验性不强,不少民宿活动设计趣味性不足,参与感不强,难以引发游客的互动体验。品质提升空间大,一些民宿在细节打造上下功夫不足,存在环境脏乱差、服务不专业等问题,高品质的民宿产品供给仍显不足,可以说,以上问题制约了民族地区打响民宿品牌、吸引高端客群,民宿产品供给的市场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社会参与有待加强

发展民宿,关键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但就目前民族地区民宿发展现状而言,政府主导投入的局面尚未打破,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社区参与积极性不高,受文化观念和利益诉求差异等因素影响,一些社区村民对发展民宿持观望态度,参与热情不高,还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思想,主动参与民宿经营的意识不强,在土地流转、利益分配等方面,社区与经营者之间还存在一些矛盾分歧,影响了社区参与的积极性,社会资本进入不足,由于民族地区普遍位于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区位劣势明显,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大规模进入,制约了民宿发展后劲,民族地区还普遍存在民宿经营主体“散、小、弱”的问题,缺乏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条不完整,进一步削弱了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多元主体协同不畅,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社区等多元主体在民宿规划、开发、运营等环节的沟通协调机制还不健全,多方利益诉求得不到有效表达,合力推进民宿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尚未形成,社会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已成为制约民族地区民宿发展的瓶颈之一。

三、社会参与视角下民族地区民宿发展的突破路径

(一)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激发社会参与活力

民族地区要加快构建民宿发展的良好市场生态,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的热情和活力。加大配套设施建设,聚焦民宿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农村公路、供排水、电力通讯、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投入,为民宿发展创造硬件条件,还要统筹好交通规划和旅游公共交通线路设置,完善与民宿的衔接,为游客提供便捷舒适的旅游体验。健全行业标准规范,制定出台民宿经营服务标准规范、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等,规范民宿的准入、经营行为,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民宿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第三方评估、公示和退出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力度,净化民宿市场环境,构建公平竞争、良性发展的市场秩序。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对原住民手工艺、传统技艺、非遗项目等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维护民族文化知识产权,加大对侵权盗版、恶意抄袭的打击力度,严厉查处各类侵权违法行为,还要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全社会维护民族文化资源权益、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自觉性,通过打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增强各类社会主体投资兴业的信心,必将有效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民族地区民宿发展[1]。

(二)丰富民宿产品业态,满足多元消费需求

随着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民族地区要加快创新民宿产品供给,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拓展民宿业态,民宿不应仅局限于提供食宿,还应根据本地资源禀赋,积极拓展康养度假、亲子研学、非遗体验等特色业态,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民宿产品[2]。彰显文化内涵,要立足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深入挖掘民族服饰、饮食、节庆、工艺等特色文化元素,将其融入民宿设计和服务,提升民宿的文化品位和审美价值,焕发民族文化新的生命力。提升体验品质,民宿经营者要转变经营理念,从“以房取人”向“以情感人”转变,精心设计游客参与其中、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在细节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民宿产品和服务品质,引领民宿消费新风尚,通过丰富民宿产品的文化内涵、体验特色,满足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必将极大增强社会各界参与民族地区民宿发展的意愿[3]。

(三)创新社区参与模式,构建利益共享机制

发展民宿离不开社区村民的支持配合,民族地区要创新社区参与模式,调动村民积极性,构建社区利益共享机制。完善利益联结,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合作、物业租赁等多种形式,让社区及村民以不同方式参与民宿经营,成为民宿发展的受益者和推动者。加大培训赋能,定期组织社区村民参加民宿经营、管理、服务等系列培训,提高他们参与民宿经营的技能水平,让其成为民宿发展的生力军。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鼓励村民自发成立民宿协会,制定相关公约,通过互帮互助、抱团发展,自主经营民宿,提升组织化程度和话语权。做实惠民工程,将民宿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有机结合,提升乡村面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让村民真正成为民宿发展的受益者,通过创新社区参与模式,让利益共享机制落到实处,民宿发展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4]。

(四)建立多元合作机制,促进资源要素聚合

发展民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金融机构等多元主体通力合作,民族地区要搭建多元合作平台,促进民宿发展各类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和集聚。强化规划引导,制定出台民宿发展专项规划,为政府、社会资本合作提供蓝图指引,创新投融资机制,通过贴息贷款、设立产业基金等方式降低民宿发展门槛,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促进信贷投放,鼓励保险公司开发适合民宿经营的保险品种,为民宿发展保驾护航。强化服务保障,政府牵头搭建民宿协会等行业组织,为民宿经营者提供政策咨询、投资推介、纠纷调处等服务,开通民宿发展“绿色通道”,在规划选址、项目报建、经营许可等方面给予便利化服务。深化品牌营销,政府与行业协会、企业、村集体通力合作,共同打造民族特色鲜明的民宿品牌,组织开展“民族风情游”等主题营销活动,讲好民族文化故事,提升民宿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通过多元主体密切配合,集聚各类发展资源,才能形成推进民族地区民宿发展的强大合力[5]。

结语

民族地区发展民宿,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为此必须从社会参与的视角出发,致力于完善市场环境,丰富民宿产品业态,创新社区参与模式,并构建多元化的合作机制,通过这些关键突破口,我们可以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汇聚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民宿发展新格局。在此过程中,凝聚各方共识、坚定发展信心至关重要,必须聚焦问题导向,勇于担当,砥砺奋进,不断探索适合民族地区民宿产业发展的新路径,这样民族地区的民宿产业才能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大放异彩,持续焕发别样的精彩,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参考文献

[1] 贺芒,范飞.脱域与回归:流动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困境与路径[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1(2):83-93.

[2] 陈嘉静.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资本下乡扶贫的困境与突破路径分析[J].天南, 2023(5):130-132.

[3] 付雪娟,陈  琪,周  爽,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困境及突破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9):5.

[4] 汪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困境及突破路径[J].农村科学实验, 2024(8):10-12.

[5] 于璐恬.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