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路径探索

扎西央拉
  
大通媒体号
2024年64期
西藏昌都市芒康县嘎托镇人人民政府 西藏 芒康县 854500

摘要: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论述的指引下,我国正积极应对新时代挑战,探索有效的保护与传承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精神的载体,其保护与传承不仅关乎历史记忆,更是文化自信和国家软实力的体现。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传承人群体萎缩、创新动力不足等。

关键词: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路径

一、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与政策导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保护与传承一直是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为非遗工作明晰了方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他强调,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总书记的这些主张,不仅体现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也明确了新时代非遗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在具体政策导向上,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鼓励将传统文化资源融入现代生活,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在国家层面,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紧随其后,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旨在推动非遗保护的系统化和科学化。这些政策强调通过教育、研究、传播等手段,培养公众对非遗的热爱和参与,同时支持传统工艺的创新与再设计,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国家层面的政策还重点关注了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与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尊重和保护传承人,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有尊严地从事传承活动。为此,政府实施了诸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鼓励传承人通过师徒传承、专题讲座、教学培训等方式,将技艺传授给更多人,确保非遗文化代代相传。

二、活态传承与创新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是新时代保护工作的核心,它强调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方式使其在现代社会中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中,人才培养和创新路径的构建是活态传承的关键环节。强化非遗人才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随着社会变迁,许多非遗传承人的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年轻一代的参与度尚显不足。为此,国家应当通过政策扶持和立法保护,如设立非遗传承人资助计划,实施“非遗传承人导师制”,将技艺精湛、影响力大的传承人纳入政府支持范围。同时,完善非遗教育体系,将传统技艺和文化知识融入学校教育,从青少年阶段就培养对非遗的热爱和传承意识。此外,鼓励传承人利用现代科技,如VR、AR等技术,创新教学方式,使传统技艺的传授更具吸引力。新媒体的运用是非遗传播的重要途径。借助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直播等形式,非遗项目得以跨越地域限制,与更广泛的受众建立联系。例如,通过拍摄非遗制作过程的微电影或纪录片,以故事化的手法呈现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让观众在观看中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对非遗的认同感。同时,通过网络平台,非遗传承人可以与观众直接互动,解答疑问,提升观众的参与度,使非遗故事更具生命力。再者,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是创新传承的另一条路径。通过非遗与旅游、文创产业的结合,非遗项目可以转化为具有市场潜力的商品和服务。例如,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让游客亲身体验传统工艺,或是开发以非遗元素为设计灵感的日常消费品,如服饰、家居用品等。这种结合不仅有助于非遗的经济价值实现,也能让更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非遗的魅力。活态传承还体现在对非遗项目的持续创新上。鼓励传承人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审美和需求进行创新,使非遗产品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比如,将传统剪纸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符合现代审美的剪纸艺术作品,或是在传统手工技艺中融入现代材料,赋予产品新的功能和形态。

三、国际经验与法律保障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这些经验对于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具有借鉴价值。例如,日本的“无形文化财”制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重要无形文化财”和“重要无形文化财登录”,通过认定和保护,确保传统技艺和民俗活动得以传承。其中,“群体传承人”的概念尤为值得借鉴,即认定整个社区或家族为传承人,而非单一的个体,这大大增强了当地社区对于非遗项目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法国的“活态遗产”理念提倡文化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和节庆,使非遗项目在社区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这种做法强调了文化与社区生活的深入融合,有助于确保非遗项目的持久生命力。此外,法国还通过立法手段,如《1947年文化遗产法》等,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从国际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律与政策的保障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支柱。多国都通过立法手段,为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法律依据。例如,韩国通过《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职责,制定了详细的操作指南,并设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确保非遗项目的系统性保护。同时,这些法律也规定了对非遗传承人的权益保护,以及对侵权行为的法律制裁,从而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回到国内,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在法律保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国家层面的法律依据。此外,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政策文件,为非遗保护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地方性法规如《湖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条例》等,更是为非遗的活态保护提供了具体的制度支持。法律保障与国际经验的结合,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多维度的参考。通过立法,我们不仅可以规范非遗保护的行为,明确各方责任,还能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必要的支持,确保他们能在适宜的环境中传承技艺。同时,借鉴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如日本的“群体传承人”和法国的“活态遗产”理念,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探索出更适合中国国情的非遗保护模式,如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等,进一步提升社会对非遗的参与度和认同感。国际经验与法律保障的结合,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法律的刚性约束和国际经验的柔性指导,我们不仅能保护历史记忆,更能让非遗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际的文化纽带,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做出贡献。

结束语

新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术界、企业与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创新传承模式、加强国际合作,以及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我们有信心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潘越, 梁伟娟, 宁博, 肖金利. 承古启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J]. 财贸经济, 1-16.

[2]张阿如娜. 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诉讼保护机制的塑造[J]. 法制博览, 2024, (27): 106-108.

[3]张煜, 杨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河西宝卷的传承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5 (09): 36-4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