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大班课程中的实施策略探究
摘要:幼儿心理健康对他们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幼儿园大班,教师需要结合这一特殊阶段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教育,利用课程教学实现对幼儿的心理教育。本文就对幼儿园大班的儿童的心理特点展开总结,分析对其心理产生影响的因素,并在提出实施策略,旨在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大班;心理健康
引言:随着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重视程度的提升,幼儿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愈发显得重要。心理健康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幼儿园大班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阶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深远意义。幼儿园大班是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阶段,需要采用有效的措施,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水平,为其进入小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幼儿园大班心理特点
(一)自我意识增强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快速发展期,开始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对自己的能力和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幼儿园大班孩子常常表现出自我中心的倾向,他们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同时也开始关注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自我意识的增强使得孩子们在遇到挫折时可能会表现出自我怀疑,他们需要成人的引导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也容易和其他人产生冲突,对孩子心理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
(二)社交水平提升
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大班儿童的社交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很多幼儿园大班孩子更愿意与同伴交往,能够主动发起游戏和对话,并且在交往中逐渐学会分享、合作和轮流等社交技能。所以在幼儿园大班,孩子们会形成较为稳定的友谊关系,很多都能理解和同情同伴的感受,社交互动变得更加复杂和深入,并且开始形成社交圈子。但由于社交技能仍在发展中,孩子们在交往中也难免会出现争执和冲突。
(三)情绪波动大
幼儿园大班孩子的大脑发育和情感调节能力仍在不断完善中,因此情绪波动较大。通常表现为孩子们在这一阶段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兴奋不已,也可能因为一点挫折而情绪低落。在情绪表达上,往往直接而强烈的,有时候会出现哭泣、尖叫或者愤怒的行为。
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幼儿因素
幼儿自身的特性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幼儿园大班,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性格、气质和需求都相对比较明显,个体差异直接影响他们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内向的孩子可能更容易感到焦虑和压力,而外向的孩子可能在社交中更加自信。同时,一些幼儿的生理因素如睡眠质量、营养状况和健康状况也会影响幼儿的心理状态[1]。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深远。父母的对幼儿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亲子关系和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模式,都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能够给予幼儿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而紧张、冲突的家庭氛围则可能导致幼儿产生心理压力。
(三)教师因素
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其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对待幼儿的态度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的支持、鼓励和适当的引导能够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增强自信心;如果教师缺乏耐心、理解和专业素养,可能会对幼儿造成心理伤害。所以教师对幼儿的科学引导,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着决定性影响,需要教师合理使用教育方法[2]。
三、基于心理健康的幼儿园大班课程实施策略
(一)根据教育目标组织教学活动
在幼儿园大班的课程设计中,教学活动应紧紧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进行组织,因此教师需要首先明确教育目标,如培养幼儿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社交技能等,然后根据这些目标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幼儿有比较强的心理感受,从而达到幼儿心理建设的目的。
比如,为了提升幼儿的自我认知,可以组织“我是谁”主题活动,通过自我介绍、绘制自画像、分享个人喜好等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自己,表达自己。教师应确保活动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例如可以在幼儿自我介绍时,让他们讲一讲自己的日常生活,从而让每个人的自我介绍都具备个性化特征,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3]。
(二)围绕幼儿心智发展进行教学设计
幼儿园大班的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心智发展水平,尤其在幼儿园大班,幼儿的认知、情感和动作发展水平不同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围绕他们发展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在认知发展方面,大班幼儿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很多幼儿已经形成了使用符号思维,但是需要教师进行激发。为此,教学活动应包含丰富的象征性游戏和探索性活动,如使用角色扮演来模拟社会情境,通过科学实验来探索自然现象。在情感发展方面,教师应设计有助于情绪识别和表达的活动,如情绪日记、情绪释放游戏等。在动作发展方面,应提供足够的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以促进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能力,有效地促进幼儿心智的全面发展。
比如,在开展大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有些时候,我很快乐》《那时候我很快乐》等表达良好快乐和愉快情绪的绘本故事,也可以在引导幼儿阅读学习完这些绘本故事中的基本内容后,鼓励幼儿尝试用“有些时候,我很快乐,因为……”以及“那时候我很快乐,因为……”等句式来进行自由表达,引导幼儿去发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快乐,增强他们发现快乐,表达快乐的意识,塑造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的良好情绪态度[4]。
(三)充分利用游戏教学提升教育效果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游戏活动,能够让大班学生充分参与。在幼儿园大班的课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游戏教学的特性,将其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情感表达和认知发展。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学习分享、解决冲突的技能,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以及理解他人的想法[5]。
比如在绘画课程中,可以开展“自由绘画”活动,幼儿被赋予充分的自由,可以使用各种画材,如水彩、蜡笔、彩色铅笔等,在画纸上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游戏幼儿可以自由表达,也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培养幼儿的探索心理。
结束语:幼儿园大班教学中,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发展阶段,明确教学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以及使用游戏开展教学工作。通过创设良好环境、整合课程内容、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等措施,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杏,王薇.幼儿足球游戏在幼儿园大班教学实践中运用的案例研究[J].教育观察,2021,10(24):14-16.[1]卓玛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游戏的整合实践探索[J].知识文库,2024,40(17):151-154.
[2]赵珣瑜.家园共育理念下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4,(34):163-166.
[3]田慧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幼儿园活动的实践研究[J].求知导刊,2024,(21):125-127.
[4]张巧香.基于多维视角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策略研究[J].教师,2024,(19):99-101.
[5]俞静.家园共育助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3,(22):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