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汉语语音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汉语语音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尤其对于初学阶段的外国学生而言,掌握标准发音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了几种汉语语音教学方法,包括跟读与模仿、对比与类比以及口型固定练习法等,希望能为汉语语音教学提供有益借鉴,提升外国学生的发音能力与交流自信。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音;教学
前言:
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而言,发音是学习过程中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良好的语音基础不仅是顺利进行后续学习的前提,更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关键所在。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若学生养成不正确的发音习惯,后续的纠正将变得困难重重,因此,语音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容忽视。
1.汉语语音模仿教学
模仿法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初学阶段,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际发音中形成语音基础。在经过几轮的集体模仿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个别模仿,以便更准确地识别和纠正发音错误。个别模仿是一种更为细致和精准的发音训练方法,单个学生模仿教师的发音,不仅能让教师即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发音状况,还能在课堂中提升其他学生的听力水平[1]。在实施个别模仿时,教师要采用各种策略来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情绪,比如创造轻松的氛围,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支持。教师将个别模仿与集体模仿结合起来,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立刻示范,让其他学生再进行模仿。这种做法不仅增强了优秀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全班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声母“c”音时,教师可以首先详细讲解其发音部位和方法,然后通过集体模仿带领学生反复练习相关例词,帮助他们在反复的听觉和发音体验中逐渐掌握发音要领。
2.汉语语音夸张教学
夸张法通过夸大发音的细节来增强学生的记忆与理解。教师在展示发音部位、方法时,通过夸张的手势和表情,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汉语语音的发音特点。尤其是在发音教学中,夸张的表现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他们更好地感知声调和音素之间的差异。例如,教师在教授不同元音时,可以通过夸张的口型展示发音的要点。发“a”时,教师可以张大嘴巴,以展示其最大开口度;而在发“i”时,则可以将嘴角向两边用力扯动。这种视觉上的夸张不仅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发音的动态变化,也促使他们在模仿时更加注重口形的准确性。在发复合韵母时,通过调节音量和延长发音时间来增强学生对韵腹的感知。在发音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高韵腹部分的响度,使其与韵头、韵尾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延长韵腹的发音时间,能够帮助学生体会音程的变化和不同音素在音节构成中的作用。
3.汉语语音演示教学
演示法在汉语语音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各种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发音的技巧与要领。直观法是教师通过直接展示发音时的口型,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开口度的大小、舌位的高低、嘴唇的形状等细节[2]。演示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它为学生提供了可视化的学习素材,使得抽象的发音概念变得具体易懂。比如,在发不同元音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嘴巴的开合程度来帮助学生感知发音的区别。实物演示则利用纸片等工具表现气流的强弱,从而帮助学生区分吐气音与不吐气音的差异。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用纸片展示气流的方向和强度,让学生在体验中更好地理解气息的运用。图表演示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系统化讲解的工具。通过声母表、韵母表和声调升降图等,可以清晰地向学生解释汉语的音节结构和声调变化。图表使得复杂的信息更加直观,有助于学生在视觉上形成整体概念。板书演示作为一种灵活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书写相关内容,展示发音部位、声调变化等。比如,教师可以将声母和韵母分别在黑板上竖写和横写,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声韵拼读的过程。
4.汉语语音对比教学
对比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汉语语音教学策略,旨在通过比较不同音素之间的异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的发音。对比法可以分为内部对比和汉外对比两种形式[3]。内部对比涉及到发音部位相同但发音方法不同的音素对比,例如,教师可以选择舌尖前音的“z”和“c”,以及舌尖后音的“zh”和“ch”,通过逐一讲解它们在发音时舌位的不同,帮助学生理解发音的细微差别。这种方法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汉语发音的理解,也能促进他们在发音时的自我纠正。汉外对比则是通过将汉语音素与学生母语的发音进行对比,帮助学生识别相似之处与差异点。比如,教师在教英语国家的学生发音时,可以对比汉语的清辅音与其英语中的对应浊辅音,使学生明白汉语的发音特点并消除母语对发音的干扰,促进学生的正迁移,帮助他们更快地掌握汉语的发音规则。
5.汉语语音带音教学
带音法是一种有效的汉语语音教学策略,通过将学生已学过的音素与新音素相结合,帮助学生更顺利地学习新的发音。该方法通常采取“以旧带新”和“以易带难”的原则,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基础上逐步掌握更复杂的发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音素,尤其是那些在学生母语中也存在的音素。通过对比和归纳,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新旧音素之间的联系。例如,当学习汉语的“z”音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复习“s”音,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似性。然后,通过简单的动作改变,如舌尖的微调,学生就能够顺利地发出“z”音。同样,在发音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带音”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而降低学习新音素的难度。例如,在教发音较难的声母“zh”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熟悉其近似音“z”,然后逐步引入舌尖的卷曲动作,帮助他们自然地过渡到新的音素发音。带音法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发音能力,还能增强他们对汉语语音系统的整体理解。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避免了因音素的陌生而导致的学习障碍。
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语音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初级阶段。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发音问题,确保在这个关键的学习时期帮助他们建立坚实的语音基础。通过系统的语音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汉语,还能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德和,王卫兵.汉语语音喻用类型梳理及有关问题探讨[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7(04):100-109.
[2]马秋武,翟海莹.动态语音教学:国际汉语语音教学的有效手段[J].汉语学习,2024,(01):73-83.
[3]许姗姗,李健.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翻转课堂”实践[J].汉字文化,2023,(S1):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