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教育数字化转型下应用型高校教师数字胜任力发展路径研究

肖峥辉
  
大通媒体号
2024年68期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68

摘要:本研究聚焦于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教师的数字胜任力发展,首先分析了应用型高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构成要素,包括数字技术应用、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其次结合应用型高校教师实际情况,探索了教师数字胜任力发展路径,以有效提升应用型高校教师的数字胜任力,助力高校教师专业水平全面提升。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胜任力培养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而教师的数字胜任力,作为连接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桥梁,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因此,探索应用型高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发展路径,不仅是提升教师个人职业素养的关键,更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必然选择。

一、应用型高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构成要素

数字化胜任力并不抽象,而是具体的能力集合,这些能力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中至关重要,其涉及运用数字工具和技术来解决问题、推动创新和提升工作效率的能力。具体而言,应用型高校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数字工具与技术运用能力。此为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基础,包括熟练掌握和使用各类数字工具和技术,如在线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室、数据分析软件等,以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1]。

其二,数字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师需要具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包括创建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在线教学特点的课程结构、策划数字化教学活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其三,数字化教学实施能力。教师需要具备在数字化环境中有效实施教学的能力,包括选择和利用适合的在线教学平台、创建和管理在线课程、进行有效的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等,以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2]。

二、教育数字化转型下应用型高校教师数字胜任力发展路径

(一)构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体系

一是以学习为先导,构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分层次设计课程。初级课程的培训对象是对信息化教学基本没有了解的教师,重点介绍基础的数字工具和技术,培育教师的数字基本素养,因此中级课程适合有一定信息素养,方能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教师。课程内容设定上,应包括如何有效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培育教师的数字应用素养[3]。此外,高级课程则更加关注信息化教学的研究与创新,如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教学方式、运用人工智能进行个性化教学等,培育教师的数字发展素养。

二是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面临不同的问题和任务。结合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学校可采取“数字基本素养+师范教育”“数字应用素养+技能专项突破”“数字发展素养+教学研究创新”等个性化培训模式。同时,全面推广“线上+线下”的培训模式,如对实操性较强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包括SPSS、SAS等定量分析工具,Tableau数据可视化工具等,适合开展线下面对面培训。再如,教师采取远程研修方式,选择优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线上自主学习,从而推动更多教师成为数字化学习的实践者。

(二)加强校企合作,推动数字化转型

应用型高校应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开展职业教育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和项目合作等。一方面,企业专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知识,在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拥有独到的见解和中肯的意见,此时学校就可依托数字工具和技术,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过程管理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另一方面,企业专家需全程参与,使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更加贴近产业需求,最终使得教师的数字胜任力得到大力提升。

(三)整合多方资源,搭建数字平台

应用型高校需整合政府主管部门、龙头企业、行业组织等资源,搭建各类平台促进教师数字胜任力提升。具体而言,应该做好下述工作:

一是建设数字化实践平台。高校可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数字化创新实验室等数字化实践平台,为教师提供创新性的数字化工具、应用和资源,使教师在更广阔舞台上施展才干。

二是打造数字化学习平台。借助数字化学习平台,定期邀请“云专家”在社群中举办讲座,分享教育信息化领域前沿动态和先进的数字化理念,如人机协同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等。随后,增设互动功能,当普通教师讨论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可随时向优秀教师学习如何备课、如何与学生沟通、如何教好一门课。此外,开展“云帮扶”,邀请行业专家指导技能竞赛、技术攻关、创新创业等,实现实时、远距离的交流协作。

(四)创新教师发展模式

教师发展的“高质量”是以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发展培养为旨归,在实践中必须显著体现教师中心,因而针对性、适应性、灵活性是当前教师发展的迫切需求,结合技术发展以及教育教学融合进展,资源垂直供给、课堂智能分析、学习场景创设、能力画像构建等路径有望重塑教师发展实践样态,实现高质量追求。具体如下:

其一,课堂智能分析。行为和表情捕捉、自然语言识别与处理、大数据存储与分析等智能技术在课堂自动化分析中的深度应用,为客观、全面地理解和洞察教师理念、知能与情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外,可利用智能技术直面教师课堂实践,实时捕捉师生多模态数据,通过基于教与学规律构建的语言、行为、思维以及互动等课堂分析模型形成课堂分析报告,实现从课堂事件到理解教师的便捷转换,提升教师发展问题的诊断力,为教师的自我改进以及指导者们分析与干预提供抓手。

其二,学习场景创设。利用虚拟现实、扩展现实、元宇宙等技术构建和应用场景也成为当前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趋向,例如美国Simschool、德国Breaking Bad Behavior等平台都在创造沉浸式场景,以此帮助教师练习课堂管理技能和策略。此外,面对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学习场景可提供迁移高通道。

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应用型高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提升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对此,高校应构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加强校企合作推动数字化转型,并整合多方资源搭建数字平台,有效提升教师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资源整合能力。上述措施的顺利推进,不仅有助于教师个人职业发展,更能推动整个教育体系的创新发展,最终为应用型高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提升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宋晓焕,刘晓连,白晓娟. 数字时代高校教师数字胜任力评价指标建构研究[J].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4,9(2):52-58.

[2] 陈庆庆,孙绍勇. 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胜任力发展研究[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7(3):79-85.

[3] 宋晓焕. 民办高校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建构与验证:基于扎根理论的混合方法研究[J].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24,37(4):57-6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