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构化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机整合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提升思维能力。接下来本文从教材内容出发,通过设计结构化问题和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深度体验数学知识,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效果。基于此,结合结构化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层次的问题引导与互动,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加工与思考,实现知识迁移,逐步构建起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深度学习;实施策略
引言;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深度理解。基于此,为适应这一变化,结构化教学设计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它通过系统地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从而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体系,以此促进深度学习。
一、立足教材内容,设计结构化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构化问题设计是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数学概念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以“方向”这一内容为例,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辨别方向,培养空间观念,并能根据已知方向推断其余方位,最终能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活中的成语“四面八方”展开讨论,提出问题一:“同学们,你们知道成语‘四面八方’中的‘四面’分别指的是哪四个方向吗?”通过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他们讨论和辨别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向。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观察、站立、指认的方式,亲身体验“前后左右”与东西南北的关联,帮助他们理解方向的相对性。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还让他们体会到方向辨别的实际意义。接下来,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二:“通过刚才的体验,哪些方向是相对的?”这一问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方向的对立关系,如东与西、南与北的相对性。通过这种对比思维,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方位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深化对方向概念的理解。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地图,随机指定学生所在的位置,要求学生根据地图上的方位标记辨别自己的位置和其他地点的相对方位。由此可见,在教学中通过这一实际操作,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方向知识应用于生活场景,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空间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结构化的教学情境, 着力深度体验
在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周长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帮助学生在具体的体验中感受周长的意义。尤其是设计一个以秋天落叶为主题的动画场景,可供教师应用于教学活动:在秋季,五彩斑斓的落叶飘落,为小甲虫提供了活动的场所。并且在这个场景里,三只甲壳虫正打算开展一场紧张刺激的短跑竞赛,教师可以提问:请参与观察的同学们注意,三只小型甲壳类昆虫在叶片上的具体分布状态,猜猜哪只小甲虫会获胜呢?为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会开始思考比赛的规则,并逐步意识到周长与跑道长度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周长的理解,继续设置情境:2号小甲虫在认识到树叶一圈的边线后,决定向1号小甲虫发起挑战。这次,它能赢得比赛吗?比赛的公平性如何?教师可以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形状的树叶周长是否相同,从而加深对周长的认知。基于此,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探讨,学生不仅能直观地感受到周长的存在,还能进一步理解周长与形状的关联。在学生对周长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师可以设计更加复杂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周长的变化。例如,动画中的小甲虫在比赛后开始调皮起来,它在树叶上东咬一口,西咬一口。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小甲虫咬了树叶后,树叶的周长发生了变化吗?为什么会有变化?”由此可见,通过这个问题,学生能够深入思考,明白周长并不仅仅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物体形状的变化而改变。
三、整合结构化的教学内容, 实现深度加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乘法的基本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乘法核心概念的关键。尤其是通过整合这些结构化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的多种应用场景,并通过多次加工实现深度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乘法的两个基本数量关系包括“每份数×份数=总数”和“1倍量×倍数=倍数对应的数量”。这些基本关系不仅适用于简单的乘法运算,还能拓展到更复杂的实际问题。从“每份数×份数=总数”这一数量关系出发,教师可以设计多个生活中的应用情境来引导学生理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每辆车上的人数×辆数=总人数”“每组人数×组数=总人数”“每人浇的棵数×人数=总棵数”等等。这些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还能强化他们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在这些情境下,学生能够逐步构建起关于乘法的完整知识结构,进而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样的,另一个基本数量关系“1倍量×倍数=倍数对应的数量”也可以衍生出多个应用场景。例如,“单位‘1’的量×分率(百分率)=分率(百分率)对应的数量”“本金×利率=利息”“收入×税率=纳税额”“原价×折扣=现价”等问题。由此可见,这些数量关系在本质上都属于“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比例的关系。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这些数量关系,通过不断变化的问题情境,从而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不同背景下的数量关系如何影响计算结果。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结构化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系统化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有效的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与思维能力的提升。尤其是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和互动式情境,学生能够逐步建立起数学概念的整体框架,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应进一步探索如何优化结构化教学设计,从而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潜力,并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马滕.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设计与实践[J].华夏教师,2024,(17):69-71.
[2]钟旻琦.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结构化教学设计策略[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3,(05):4-5.
[3]吴丽春.深度学习导向下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实践[J].名师在线(中英文), 2023(3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