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形势与政策”是时政性、综合性与应用性很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在第一时间内有效推动“三进”工作。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线上线下教学中存在的“混而不合”、微观层面的“低互动”和中观层面的“力所不及”等问题,通过创建“微课堂”平台、打造“校本特色”教学内容、建设“一课多师”教学团队,把该课程讲深、讲透、讲活,切实发挥该课程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此门课程的教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意见精神,于2018年4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从谁来开?怎么开?……等八个方面具体给出了意见。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对该课程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既是大势所趋又迫在眉睫。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指将传统的课堂讲授调整为课堂内外的全方位教学。该模式需要学生主动在课前通过视频、讲座、网络讨论等方式围绕教学主题和研究问题完成自主学习。[1]该课题克服了时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借助网络便可随时随地学习。其宗旨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先学后教,符合开放教育资源共享的趋势。
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Blended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是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开展好该教学模式,必须“线上有资源”,即采用教师录制好的视频或网络微视频、讨论题目、测试题;同时“线下有活动”,即线下经过老师的答疑解惑能够巩固线上所学知识;最后“过程有评估”,即线上线下都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学习评价,特别是针对学生线上回答的主观题进行点评。
3.“形势与政策”课
“形势与政策”中“形势”指国内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政策”是针对目前形势而制定的人民普遍遵守的行动指南和行为规则。“形势与政策”课是政策理论时效性强、教育引导综合性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公共必修课,其目的是指导大学生全面认识和掌握当今国际国内形势。
二、混合式教学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上变动性强,是“常讲常新”“常新常讲”的;其目的是解决“知不知”的问题。将线下+线上相结合,不仅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而且能提升教学成效。
(一)线上线下混合使得学习时间自主,能及时传达国家最新政治理论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可在超星等APP客户端提前发布教学资源,学生在线上自主选择安排观看视频的时间和地点,能够降低成本。同时,学生可以结合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连线,能够“化解授课、考核评价完全利用人工的烦琐以及浪费时间的弊端。”[2]加快知识传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二)翻转课堂使得师生角色翻转,有助于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形势与政策课程虽然同为思政课,但与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其他五门课之间“两张皮”现象普遍存在。”[3]通过翻转课堂,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要想涉猎更多的知识并提出高水平的问题,学生必须看完网课和相关视频,通过多媒体查阅相关资料,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增强学生主体性。
(三)混合式教学使得考核评价多元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实践
翻转课堂的实施,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师生有效互动,有助于实现知识的内化。同时多种考核方式既可以通过线上考试达到应知应会的知识点的掌握;也可以通过课程论文、调查报告的考核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和实际收获;也可采用教师自评和学生互平相结合等实现客观评价。
二、“形势与政策”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知”强调,形势与政策课应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经过近20年的建设发展,多数高校的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一)线上线下“混”有余“合”不足,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由于不了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要求,学生课前没有主动学、提前学,教师上课只是利用学习通、腾讯会议、QQ群课堂进行所谓的线上教学;线下教学则是在教室里通过小班教学对各专题的内容进行汇总、梳理;没有课后巩固学,在考试之前只需完成线上任务点即可。线上设置问题过于简单,学生课前主动学习自主性弱,部分学生没有开展线上提前学等现象,共同造成了“混”有余“合”不足问题,无法发挥线上线下“1+1>2”的功效。[4]
(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弱、时效性差,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当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仍停留在相对固定的模式中:首先以教师为主导,按照既定目标设置教学环节,进行线上合班教学,无法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其次,在线上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未能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点和迷惑点选择与思政课内容高度契合的案例和视频,更不能“一人一策”,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三)微观层面的“低互动”与中观层面的“力所不及”,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形势与政策”课程因其专业化程度弱、课时少以及学分低等特征,造成了微观层面的“低互动”与中观层面的“力所不及”,[5]使该课程长期处于边缘化位置,主要表现在:一教学边缘化,在线上线下的课程建设方面,没有固定的教学团队或教研室;二待遇边缘化,形势与政策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多数学校认为此课程可有可无,不重视,部分学校存在专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不一样。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优化路径
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讲述党和国家的最新党情、国情、省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各高校应对照“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用到“形式与政策”的课程教学当中。
(一)“三个课堂”协同发力,线上线下互促提实效
如何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质量,原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形势与政策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高德毅概括了“四个讲”:即在系统全面基础上实现及时讲、在生动鲜活的基础上实现深刻讲、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实现精准讲、在现实师资的基础上实现有效讲。[6]为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1.主课堂(即课堂教学)应聚焦“国之大者”,坚定“四个自信”
形势与政策课程通过系统梳理国际国内、国情、党情、省情,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其线上+线下教学应按照当学期“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进行开课,做到“两个维护”,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信“两个行”。
2.微课堂(即网络课堂)应聚焦知“事”更知“因”,增强思想认同
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信息量大,课时少,其课程讲解应遵循“宜大不宜小”、“宜宽不宜窄”、“宜粗不宜细”“宜近不宜远”四宜四不原则,充分利用“翻转课堂”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平台师生共同探讨,有助于学生全面解读最新方针政策,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
3.双课堂(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聚焦通过学“理”学会做“事”
讲形势与政策教育课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只讲政治就会变得“干瘪”,要因势论理、因事论理、事理结合;同时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既在学校“小课堂”,也要到农村、社区等“大课堂”;把形势与政策理论教育与“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接受教育。
(二)突出省本特色、校本特色,聚焦“三个精心”,提高学生的学生自主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应在遵循教育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的基础上,结合校情和地方特色,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精心编写校本教材。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教学要遵循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特别突出因地制宜,因时而异,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基本理论专题、学科特色专题层级递进教学:在农科专业学生中加强“三农”问题的形势分析和政策引导,在工科专业学生中加强“科技创新”问题的引导,在经管类专业学生中加强“诚实信用”问题的引导。
2.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线上线下教学改革,无论是4个线上+4个线下、6个线上+2个线下还是6个线下+2个线上等形式,首先必须保证线下小班教学,其次从线下教学内容在答疑方面,务必保证答疑内容的针对性,最后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敢于提问、勇于发言,构建师生双向教学相长的新型教学关系。
3.精心编写校本教材
“形势与政策”课没有统编教材,多数使用《时事报告》学习读本,这样会导致视频资源与学习读本无法完美匹配。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了解世情、国情,特别是省情、校情,应积极推进形势报告、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有机结合,依据教育部社科司每年“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调整相关选题编写省本教材、校本教材,使教材更加贴近校情、贴近学生。
(三)做好“三课”,实现“四共”教学目标,拒绝“水课”,打造“金课”
持续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要注重方式方法,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意识和导向,立足学校定位,根据教师实际、关注学生需求达到师生共情、共鸣、共识、共振的“四共”教学目标。
1.做好线上资源,带动学生自主学习
课前形势与政策教学团队通过学习通APP等在线教学平台围绕教学目标、专业特点上传录制好的短视频、PPT课件和相关学习材料,设置必学的任务点和教学章节测试及相关电子教学资料,实时监测学生对专题内容的掌握程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2.翻转课堂教学,启发师生互动学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参与度,教师可以在学习通软件上灵活运用签到、抢答、选人、主题讨论等功能,组织学生就当下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根据学生自学时所产生的疑惑或问题进行解答,形成自己的见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集中问题进行课堂分组讨论、互助协作,进一步加强对难点和疑点的消化与吸收。
3.做好课后反馈,触动学生反复学
形势与政策课属于考查课,考核形式多样,考核结果为优、良、中、差。首先是“过程考核”,根据学习通、尔雅等教学平台上学生的活跃度、作业完成情况等对学生进行考核;其次是“期末考核”,结合所学专题以提交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并提交论文30%以下的查重报告,重点考核对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知不知”问题以及有没有独特见解等问题。
(四)建设一支政治综合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为开展线下教学提供硬性保障
“形势与政策”课政治理论性强,敏感度高,应充分发挥“大思政”作用,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1.开展“一课多师”团队教学,提升课程感染力
“形势与政策”课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教师既要发挥政策解读,传授知识;又要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首先,壮大教师团队。除思政课教师外,还应邀请地方党政领导、校内外专家学者、知名校友等。其次,校领导身先示范讲好思政课。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应带头上讲台讲授“形势与政策”课,既“连天线”,又“接地气”,既体现重视度,又能为形策课带来新风与活力。
2.进一步完善集体备课会制度
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变化快,信息量大,内容广泛,要提高育人实效,准确把握重难点和关键点,应每学期开展集体备课。首先指定有经验的教授、副教授负责说课,做好示范教学,保证每位教师都能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其次应充分考虑各教师的专业所长和兴趣爱好,重点邀请具有历史学、马克思主义学科等专业背景的老师来备课。
3.积极搭建平台,加强教师培养
要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彻底改变形策课教师被边缘化的处境,实现在课堂上“润物无声”的引导,课后有的放矢的辅导;必须加强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一教育部要定期在寒假暑假集中培训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二各地各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安排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进行国内外考察;三充分考虑该门课难度大、变化快、备课耗时多的特点,合理计算专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量。[7]
参考文献:
[1]王向明,张廷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理论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8(12):76-80.
[2]王巍巍.线上线下两位一体的教学改革探索--以“形势与政策”课程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7):65-67.
[3]金文斌,邹斌.“形势与政策”课和本科四门思政课的关系[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07-110.
[4]林 颖.形势与政策课程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改革实践----基于系统观念视角,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3(10):95-99+104
[5]刘慧.边缘化与低知识权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困境[J].创新教育研究,2020(6):952-959.
[6]罗英、罗玉洁、黄艳.大力推动“形势与政策”课高质量发展[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2.12.5
[7]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www.gov.cn,2008.4.12
作者简介:马建省(1979一),女,山东单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共党史
基金项目:
1.2022年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重点项目: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2022sxzz028);
2.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创新团队:形势与政策教学创新团队(2023cxtd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