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现实路径分析

徐博 魏来
  
大通媒体号
2024年74期
沈阳工业大学 辽宁沈阳 110870

【摘要】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是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安全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开展好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是新时代中华民族赋予每一名青年学子的历史使命,也是推进新时代大学生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更是强化新时代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主流途径。在具体展开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现实路径方面,要理解并协调好宏观层面的专业建设、中观层面的课程设计、微观层面的个体检验,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讲好富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课。

【关键词】大学生,国家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就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将每年的4月15日确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第76条明确规定:“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公务员培训体系,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全社会宣传教育。大学生群体作为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国家发展的宝贵人才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后备军,肩负重任,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质量事关新时代青年的国家安全意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总体国家安全观在高校的宣传普及与学生群体自觉践行之间存在明显不足,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总体国家安全观方面的教育引导,不断改进和完善国家安全教育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形成系统的国家安全意识,切实提升维护国家安全能力。

一、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的不断深入,诸多学者对其内涵、外延均进行了不同角度和视野的研究。在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引导方面,有学者从网络新媒体视域进行了研究,指出当前高校的国家安全教育存在教育内容陈旧、方法单一等问题[1],如国家安全教育工作存在教育内容枯燥、形式呆板的情况,缺乏实效性和吸引力,无法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和重视,影响了国家安全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有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对大学生国家安全观教育进行了研究,梳理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及内涵,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也有学者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视域,对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现状进行了研究,但仅是提出了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着“资源匮乏”“途径单一”“运动式宣传”“缺乏顶层设计”等面上问题[2]。上述研究均是以第三者的角度对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进行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主观性、经验性,缺乏对大学生群体的深入调查研究,即研究成果客观性不强,实践指导意义不强。

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不足与匮乏,在大学生群体身上的直接反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薄弱。部分大学生对国家安全概念认识不足,缺乏对国家安全形势的了解,学生获取国家安全教育的途径有限,国家安全教育的深度、广度和长度远远不足,对国家安全问题缺乏敏感性和责任感,甚至存在侥幸心理,容易受到非法组织和极端思想的影响。其次,大学生国家安全责任意识不强。部分大学生对自身在国家安全中的角色认知不清,缺乏主动参与国家安全工作的意愿和行动,对于专业学习更加重视,而对于国家安全相关的通识课程如“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等内容重视不足,国家安全教育实施效果未显,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有待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引下进一步强化。

二、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国家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一)国家安全教育是新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清朝末年,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十月革命的隆隆炮声,震醒了华夏儿女,觉醒的中国人认识到只有国家独立、国家安全,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不受欺辱。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国民安全的保障,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对当代青年学子而言既是自觉践行维护国家安全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又是适应国家安全战略布局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和社会转型期,面临的挑战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国家安全的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阔,形势更复杂,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叠加。将国家安全教育作为高校必修课,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就是推进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设立了“国家安全教育日”,推动国家安全进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务员培训体系,而高校学生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国家未来的开拓者、国家安全的捍卫者,不断强化忧患意识,深入学习国家安全知识,是国家、民族在新时代赋予每个青年学子的历史使命,更是百年变局中维护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

(二)国家安全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高校不仅是一个国家培育时代新人的前沿阵地,还肩负着为国家进行人才培养、培根铸魂的重要时代使命。在大学生道德品行培养的过程中,所谓“德”既包含个人品德也有社会公德,还有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的大德,更有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维护国家利益的大德。立德在树人之前,先成人,再成才,德立住了,人才能树起来,才能真正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国家安全教育,是贯彻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3]新时代赋予总体国家安全观更丰富的内涵,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是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各个领域学习,引导大学生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根基,推动国家安全教育深入人心,帮助学生们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培育具有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大德的德才兼备的青年学子,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强国。

(三)国家安全教育是强化新时代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主流途径

高校,是一个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基础。但在网络社会化、、信息全球化、自媒体舆情即时化的今天,高校、大学生也成为了国外内各类敌对势力极力进行渗透和破坏的主要目标。对于“放眼看世界”的青年学子而言,对外来文化、舶来文化的好奇弱化了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学校与继承。同时,西方国家敌对势力更是瞄准了大学生群体,通过其发达的经济和强大的科技,运用各种媒体、媒介对其文化不断散播。在上述背景下,国家安全教育的开展突显出了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是国家安全教育的及时、深入开展,是有效防止西方“颜色革命”思潮在中国青年学子之间传播的有力武器。另一方面,国家安全教育繁荣目的在于培养在校大学生的风险意识、危机意识,进而加深学生的爱国主义信仰和国家安全意识,激发和升华他们对国家、对民族的真挚情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此国家安全教育的开展对大学生群体而言,不仅是梳理国家安全意识、风险意识的主要发力点,还是强化新时代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主流途径。

三、总体安全观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现实路径

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开展以我国对自身安全形势判定和设定,以及国家安全战略与对策为基础,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核心理念。故而高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现实路径要以宏观层面教学设计为引领,以中观层面的课堂落实为常态,以微观层面的学生学习效果为检验,。

(一)宏观层面的教学设计:强化国家安全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

2018年,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设立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目前国内已有西南政法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开设了国家安全学专业。高校专业学科的建设一方面反映出国家对国家安全教育和研究的顶层设计和长远布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国家安全教育纵向层面上,国家开始布局相关人才培养的逻辑连贯性,为进一步夯实人才基础进行设计。同时,从刘跃进教授编撰的第一本《国家安全学》开始,直至今天国家安全思想与理论、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安全治理、国家安全技术等四个二级学科下面不同课程内容的设置,不断丰富着国家安全的课程内容建设。只有“讲好中国的国家安全故事”,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学科和课程,才能促进和保障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稳定、持续发展。

(二)中观层面的课堂落实: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融入专业课程

教育工作的落实在课堂教学,所以优化国家安全的课堂教学内容是推动国家安全教育在高校中展开的第一步。授课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讲清楚、讲明白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五大要素”和“五对关系”,即“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建设为根本,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的“五大要素”;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的“五对关系”。其次,教师要以国家安全问题的最新趋势、最新热点、最新焦点为课程切入点,讲出国家安全课程内容的高度、深度和力度,把学生能够吸引在课程上。[4]最后,高校要注重各专业课程与国家安全的融合,国家安全是一门涉及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实用型政治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更侧重学科的综合与交叉。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非朝夕可达,必定是久久为功。故而只靠国家安全课程的学习显然是无法做到上述要求,这一方面要借鉴“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开展模式,用好网络这个平台,“玩转”线上与线下教学,现实与虚拟教学,推动国家安全教育的常态化、系统化。[5]

(三)微观层面的学生个体检验:国家安全的知行合一

任何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育人”,即通过教育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其在“面对具体问题、具体风险、具体事件时明白如果‘不知不行’,显然不行。‘只知不行’与‘只行不知’,都割裂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6]所以,微观层面上对学生个体学习的检验,应成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落脚点”和“试金石”。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即改变前文提及的“教育内容单一、形式呆板”等问题,突破以传统国防军事教育为主要模式的国家安全教学内容,以时事热点、民族文化、社情民情作为课程着力点,把国家安全教育课讲到实处。其次,要建立起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重要论述为核心的内容体系,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国家安全理论和法律的同时,通过学习建立起国家安全的底线思维、战略思维,强化学生个体的法律意识、程序意识、证据意识、权利意识等。最后,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国家安全就在身边,国家安全问题可能隐藏在日常小事之中,要提高警惕,敢于同破坏国家安全的行为作斗争,积极维护国家安全。

结语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把人民安全作为根本宗旨。国家安全工作归根结底是保障人民利益。安居乐业,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国家安全,是人民群众最根本、最重要的福祉。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即是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让当代青年学子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强化个人底线思维,忠诚地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主动养成与时俱进的忧患意识和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安全意识,勇立时代潮头,主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淬炼与建功立业,在推进和保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安全事业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立,阎光耀,郭越. 网络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研究——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J]. 科技资讯, 2023, 21 (16): 5-8.

[2]胡钰.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实践探索 [J]. 中州大学学报, 2022, 39 (06): 110-114.

[3]王景云,齐枭博. 新时代加强民族高校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价值意蕴、目标导向与实践路径 [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23, (02): 157-161.

[4]李辉,王娜,韩春梅. 党的二十大背景下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政策议题建构过程研究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3, (09): 49-53.

[5]杨璐静,郝保权. 高校思政课有效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探究 [J]. 中国高等教育, 2023, (Z3): 55-58.

[6]刘浩然,胡象明. 习近平关于防范化解风险重要论述中的知行合一观 [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21 (01): 34-41.

作者简介

徐博(1991-),女,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辅导员,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魏来(1980-),男,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基金

本文为2023年度沈阳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专业课题“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3GSZF0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