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背景下民航文化传播的策略与实践:增进公众认知与理解

成易华 桂海燕 刘嘉雷 宋宇翔 赵佳欣 谢玘衡
  
大通媒体号
2024年75期
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 300300123456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民航文化传播的策略与实践,增强公众对民航文化的认知与理解。通过分析民航文化的内涵与现状,识别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多元化传播渠道、互动性与参与感的增强、教育与培训实施等策略,以期提升公众对民航文化的关注与参与。结合成功案例的分析,本文总结了关键成功因素,为未来民航文化的传播实践提供启示。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民航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础,也为相关行业的实际操作提供了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民航文化;策略;公众;认知与理解

1 引言

近年来,民航和传统文化的“邂逅”日益增多。不久前,山航在孔子诞辰纪念日组织策划了主题为“架起空中桥梁 致敬东方圣人”的特色机上服务活动,乘务员穿上汉服,在万米高空中同旅客一起研习国学、重温孔子著作。在今年的重阳佳节,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长沙机场等纷纷开展文化体验互动活动,向旅客传达重阳节“向上向善、孝老爱亲”的理念。经过民航企业的精心包装和耐心推广,优秀传统文化在候机楼内、在万米高空中重新绽放光彩,吸引了步履匆匆的旅客的目光。

酒香也怕巷子深。《国家宝藏》的备受关注证明了只要“脑洞”够大,传统文化元素就能找到与现代潮流的连接点[1]。这一道理在民航文化传播中同样适用。《国家宝藏》的备受瞩目,不仅彰显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融合的无限可能,更为民航文化传播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当我们将视角转向民航领域,不难发现,那些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航故事、历史瞬间以及服务精神,同样需要创新的传播方式来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尤其是年轻一代。

想象一下,如果民航企业能够借鉴《国家宝藏》的成功经验,以年轻化的综艺节目、创意短视频、互动体验展等形式,将民航的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那么原本略显“高冷”的民航形象将变得生动有趣,更易于被公众接受和喜爱。这样的传播方式,不仅能够激发旅客对民航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递民航人的专业精神和服务理念。

发挥传播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对于民航企业来说,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致敬和弘扬,更是提升品牌形象、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通过精心策划的文化传播活动,民航企业可以搭建起与旅客之间更加紧密、互动的沟通桥梁,让旅客在享受便捷、安全航空服务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民航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2 民航文化的内涵与现状

2.1 民航文化的定义与组成

民航文化是指在民用航空行业中,形成的特定价值观、行为规范、技术知识和社会交往方式等文化元素的总和。它不仅包括航空公司、机场、航空器等实体的文化符号,更涵盖了飞行安全、服务质量、旅客体验等方面的精神内涵。民航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首先是安全文化,这是一切民航活动的基础,强调以人为本和科学管理,通过良好的安全文化来保障每一次航班的顺利和安全。其次是服务文化,涉及航空公司在客户服务方面的理念和实践,通过高效、温馨的服务提升旅客的出行体验[2]。此外,民航文化还包括文化传播、航空历史、航空科技等与民航相关的知识和素养,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对民航行业的认知和理解。

2.2 目前民航文化传播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全球航空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民航业的不断壮大,民航文化传播的现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3]。然而,现阶段民航文化的传播依然面临着一系列复杂而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关乎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还涉及传播内容的系统性和教育性,以及舆论环境和社会认知对传播有效性的影响。

一方面,尽管我们已经看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在提升民航文化知名度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结合仍然不够深入和广泛。许多民众对民航文化的了解仍然停留在较为表面的层面,比如通过广告宣传和航班信息来感知民航的存在。这些表面的信息虽然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往往无法触及民航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民航人的专业精神、民航事业的发展历程、民航科技的创新成果等。因此,如何在传播中深入挖掘和展现这些文化内涵,成为当前民航文化传播面临的一大难题。

另一方面,当前民航文化传播的内容结构存在明显的不足,多以商业宣传为主,缺乏系统性和教育性。这种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传播方式,往往导致公众对民航文化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民航文化的精髓和价值。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传播内容的多样性和教育性,通过讲述民航故事、展示民航成就、传播民航精神等方式,让公众更加全面地了解民航文化,从而增强对民航行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此外,舆论环境和社会认知的复杂性也是制约民航文化传播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各种信息纷繁复杂,公众对于信息的接受和解读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负面事件的报道,虽然可能只是个别现象,但却容易在公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削弱对民航行业的整体信任感和认同感。因此,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应对舆论挑战,通过加强沟通、及时回应、公开透明等方式,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提升公众对民航行业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2.3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民航文化传播面临着不少挑战,但也蕴含着丰富的机遇。一方面,随着国际交往的加深和旅客出行需求的上升,民航文化的传播逐渐受到重视。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航文化的发展潜力巨大,它不仅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是提升旅客满意度、增强民航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然而,民航行业在追求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的同时,也需注重文化建设,尤其是在安全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公共关系。这要求民航企业不仅要提升服务质量,还要在文化传播上做出努力,通过讲述民航故事、传播民航精神,赢得旅客和社会的信任与支持。

另一方面,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为民航文化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和网络直播等新兴传播方式,以其快速、广泛、互动的特点,为民航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渠道。这些平台不仅能够迅速传递民航行业的最新动态、安全信息和服务理念,还能通过创意内容、互动活动等形式,增强用户参与感和体验感,从而提升传播效果。

因此,如何将传统的民航文化与现代的传播技术和手段相结合,成为当前民航文化传播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民航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传播理念,拓宽传播渠道,丰富传播内容,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民航文化品牌。同时,还要加强与旅客、媒体和社会的互动沟通,倾听各方声音,回应公众关切,共同推动民航文化的繁荣发展。

3 增进公众认知与理解的策略

3.1 多元化传播渠道的利用

在新时代背景下,利用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增进公众对民航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首先,传统媒体在民航文化传播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新闻报道、专题节目和纪录片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公众对民航历史、技术和行业标准的认知。尤其是利用电视、广播这些覆盖面广泛的传统媒体,可以触及到更多的潜在受众,尤其是那些不常使用互联网的人群。其次,新媒体平台的强大优势使其成为民航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抖音等,能够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民航文化,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和精彩的视频内容,吸引年轻人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此外,线上媒体的交互性使得公众可以参与话题讨论,分享个人体验,从而增强个人与民航文化的关联性和认同感。

3.2 互动性与参与感的增强

增强互动性与参与感是提升公众对民航文化理解的重要策略。在当前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通过组织社区活动与公众参与,可以有效提升民航文化的亲和力和影响力。例如,航空公司和机场可以定期举办开放日、亲子活动和文化讲座等,与民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既可以让公众感受到民航文化的氛围,也可以借此机会普及民航知识。此外,将线上线下的宣传模式结合起来,利用线上平台进行预热和宣传,线下则采用更为丰富的活动形式来吸引目标受众的参与,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公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增强公众的认知,还能提高社会对民航文化的整体理解与认同,促进民航行业的良性发展。

3.3 教育与培训的实施

教育与培训的实施是增进公众对民航文化认知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行业培训,都应在课程中融入民航文化的相关内容。在中小学阶段,可以通过设置民航文化相关的课程和活动,让学生从小就对民航有基本的认可和理解,培养他们对航空安全、责任心和服务意识的认知,对于未来的航空事业也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而在行业内部,航空公司和相关机构应定期开展培训,对员工进行民航文化的熏陶与提升,使其在服务中能够更好地传播民航文化。此外,借助网络平台,建立线上学习资源库,向公众展示民航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发展历程,从而推动民航文化的普及,培养公众对于民航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4]。

4 实践案例分析

4.1 成功案例的介绍

在国内,南方航空公司通过“南航文化节”成功推动了民航文化的传播。该活动不仅聚焦于公司的历史与成就,还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展示,如航模手展、航空知识竞赛和亲子互动活动,增强了公众对民航的认识与兴趣。此外,南航还通过推出“航空人”纪录片,讲述身边的航空故事,使航空的历史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提升了公众的认同感。

在国际上,美国的联合航空公司也开展了类似的文化传播活动,包括“飞行体验日”。该活动邀请公众到机场参观,通过模拟飞行、与飞行员和机组人员互动等方式,让公众更深入了解航空运作及航空从业人员的日常。这种近距离的互动,有助于消除公众对航空业的误解,增强了航空文化的吸引力[5]。

4.2 案例中的关键成功因素

这些成功案例的关键成功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样化的传播方式:无论是南方航空的文化节还是联合航空的飞行体验日,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满足了不同公众群体的需求,使传播的内容更为生动有趣。

(2)公众参与的增强:这两个案例都注重公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感。通过亲身体验,公众不仅是旁观者,更是参与者,增强了他们对民航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3)知识普及与教育: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航空文化,也通过教育性的信息传递提高了公众的知识水平。例如,南方航空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使参与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民航的相关知识。

(4)品牌形象的塑造:通过文化传播活动,航空公司能够有效地塑造自身的品牌形象,并将其与服务质量、企业责任等正面因素相结合,增强公众对品牌的信任感与好感度。

4.3 对未来实践的启示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深入挖掘并提取出几个对未来民航文化传播实践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启示,这些启示将指引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加有效地传播和弘扬民航文化:

(1)加强文化与社区的结合:民航文化不应仅仅停留在机场和航班上,而应更加深入地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未来,我们可以考虑开展更多与社区紧密关联的文化活动,如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元素,设计富有创意的民航文化展览、体验活动或文艺演出,吸引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强民航文化与地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还能形成民航与民众之间的良好互动,提升民航文化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

(2)充分利用科技手段: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为民航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打造沉浸式的民航文化体验场景,如虚拟飞行体验、机场导航模拟等,让公众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民航文化的魅力。同时,还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文化传播效果进行精准分析和评估,不断优化传播策略,提升传播效率。

(3)注重持续性与系统性:文化传播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不能仅仅依赖于一次性的活动。未来,我们应当建立系统性的传播机制,制定长期的文化传播规划,确保各项传播活动有序、连贯地进行。同时,还要通过持续的宣传与教育,如开设民航文化课程、举办专题讲座等,让民航文化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公众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4)鼓励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民航文化的传播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积极与学校、企业、媒体等合作,形成多方联动的文化传播网络。通过与学校的合作,可以将民航文化纳入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民航意识和素养;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共同举办文化推广活动,扩大民航文化的影响力;与媒体的合作,则可以利用其广泛的传播渠道,将民航文化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通过这些合作,我们可以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推广民航文化,增强公众对民航的认知与理解。

5 结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民航文化的传播不仅是提升公众认知与理解的重要措施,也是增强民航业界形象与行业影响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成功案例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公众参与的增强、知识传递的教育性以及品牌形象的塑造都是未来民航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未来,应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的传播策略,结合科技手段与社会资源,共同促进民航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使其成为连接公众与航空事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徐钰奇.品牌化视域下的民航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北京市:北方工业大学,2024.

[2]邱少明.何为民航安全文化建设[J].江苏航空,2010,(03):21-22.

[3]蒋卓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航产业应急管理问题分析[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2,(05):25-28.

[4]雷凌航.文化营销:航空公司市场竞争新路径[J].空运商务,2014,(05):22-27.

[5]张健,孙伟社.论安全文化在民航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民航管理,2012,(03):67-68.

作者信息:

1.成易华(2003-8),女,汉,甘肃省天水市人,中国民航大学本科在读,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民航英语

2.桂海燕(2003-12),女,新疆省阿克苏地区人,中国民航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民航英语

3.刘嘉雷(2004-3),男,汉,甘肃省白银市人,中国民航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飞行技术

4.宋宇翔(2003.10),男,汉,湖北省襄阳市人,中国民航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交通运输

5.赵佳欣(2003-03),女,汉,陕西省宝鸡市人,中国民航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飞行器制造工程

6.谢玘衡(2002-2),男,汉, 云南省昆明市,中国民航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油气储运工程

课题信息: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 基于数字化媒体平台的民航文化双语传播研究与实践 20241005914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